愿做佛法传承的接力者——圆胜

从东亚遥远的家乡迁居北欧瑞典的圆胜,在佛法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并决心成为藏传佛教经典翻译者。这一切缘起于2020年,一位在尼泊尔修行的尼师,分享「圆满法藏」译者培训讯息,让她心中燃起向往的火苗,却也犹豫是否应要投入这段漫长的学习旅程。

「最初只打算报名逍遥团,单纯的提供义工服务。」圆胜回忆当时的心境,「后来转念一想,既然有这么好的机缘,不如争取一试。」于是,向鸠摩罗什翻译团递交申请,经过面谈后顺利入选。圆胜满怀感恩,充满喜悦的说:「能够亲近藏文原典,分享给更多人,真是一份殊胜的因缘。」

进入圆满法藏的培训课程后,圆胜体会到眼前挑战的巨大,即使略懂藏文,却未达翻译经文的标准;同时,中文表达能力也极须加强训练。「课堂上,博学且严谨的郭冠显老师,总是仔细指导我们如何将藏文精确的转化成中文。」经过反复琢磨练习,在同学互勉和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她逐步提升自己的功力。

在计划学习四年的圆胜,尚未正式承担翻译重任,但已参与一次翻译征稿活动,从中获益良多。她坦言,学习之初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对读藏文佛经,因语法和词汇理解的基础薄弱,难以在藏汉之间找到准确的文意对应,但随着语言与佛法知识的积累,藏汉对读便能更加得心应手。

圆胜认为,学习佛典翻译的过程,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进步缓慢且不易察觉。她曾因学业、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在第二年停过一次课,这段挫折让她感到沮丧,却也重新审视学习态度。所幸计划和诸位师长给予圆胜充分的支持,让她有机会重新考试并回到正轨。后来圆胜决定留职停薪,期间获得计划助学金的资助,不仅缓解经济压力,更重燃对佛法修学的热忱与信心。

谈到研读佛典带来的心灵触动,圆胜特别感恩能用母语诵读经文。她指出,尽管藏文佛经的原汁原味无可取代,但阅读中文经典,对法义的感受则能更加深刻。在圆满法藏新译佛典中,圆胜喜爱诵读《摩竭陀贤女经》,另一部是《圣坚胜意乐品大乘经》,文中蕴含的智慧,让她对空性和贪心的对治有更透彻的领悟。「翻译老师们辛勤耕耘,将这些珍贵经典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当拜读新的译作,内心总是充盈着无限欢喜与感动。」圆胜真诚的说。

在一条相对孤独且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持续保持动力与热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到底,当看到其他学员精进用功,或学习进度远超于自己,那些自我怀疑就会悄然涌现。」圆胜回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时间紧迫、进度匆忙,让她感到学习不够扎实,心中难免泛起阵阵挫折。

我向来不爱运动,但2024年一月开始,尝试每周跑三到四次五公里,竟发现身体的自律带给我很大的力量。」圆胜说,跑步意外的成为她自律和成长的契机。固定的运动习惯,不仅得以在繁忙的生活找到休息片刻,也让大脑感到放松;跑步同时收听藏文音频,还能一举两得加强练习。身心稳定带来力量,持续坚持与成就感,让圆胜渐渐摆落自我怀疑,取而代之的是持之以恒的信心。

除了身体的锻炼,圆胜也藉由阅读佛教传记寻求心灵的寄托。「今年九月起,我和藏文老师一起阅读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与蒋贡康楚仁波切等祖师大德的传记。透过传记故事,我看到伟大的上师一切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利益他人;对于佛法的弘扬和传承,倾其所有,勇往直前,这些都将成为我学修路上的重要激励。」

圆胜说,培训过程虽然辛苦,但从未感到孤立无援。「计划的学习支持力真的很强大,执行长、老师们都给予很多帮助,大家都不遗余力的照顾我们。」她形容,表面看似独自一人在远方修学,实际却是众人同舟共济携手前进。

对于未来想加入计划的培训者,圆胜诚恳的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真心想做这件事,愿意长期投入心力。」她提醒,即使时间充裕或具备佛法基础,倘若没有坚定的意志,依然难以坚持到底。「记得刚进来计划有二十几位同学,但很多人最后选择其他出路。我想,最终留下的,正是那些愿意长期努力,坚信翻译佛典有意义的人。」

她坦言,「加入翻译计划,为我带来新的生活意义。身处红尘,原本只能在闲暇时修法,如今有机会将佛法融入生活,让我感到人生更加充实、快乐。」她笑着说,虽然时间总是不够,却打从心里感到幸福,因为这份工作带来生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益众生。

「幸福就是我们一生的选择,都是未来的缘起。」圆胜引用寂天菩萨的话:「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对于一件事,只要多次串习,不可能不擅长。她相信当前所做的修行与翻译,必定在未来产生影响,化作善业成就的基础。

这份责任感让她格外珍惜这段因缘,「将一滴水融入大海,海不枯竭,这颗水滴便不会消失。愿我能以佛法翻译,将自身犹如滴水般的微弱力量,融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与善友的广大愿海,由衷祈愿佛法久远流传,兴盛不息。」圆胜的声音充满真诚和感动,深厚的使命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她在佛经翻译之路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