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陈智音老师(Sherab Chen)加入圆满法藏计画,担任翻译、种子译者的编审与藏汉对读的工作,这段殊胜因缘始于执行长的诚挚邀请。
回忆当时,陈老师愉悦的说:「计画的愿景非常清晰,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特别是目标明确,专注于佛典翻译。」这正是他多年来的心愿,在一个协作的平台上,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努力,进行高效率且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传译。
此前,陈老师已从事佛教翻译工作多年,他发现:「佛教翻译界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与协作机制,导致翻译资源浪费的问题。」直到接触圆满法藏计画,透过专业团队的支持,共同拟定明确的流程与目标,让他深信推动佛教翻译事业的完美契机已经到来。
在圆满法藏计画中,陈老师已完成两部《丹珠尔》论典的翻译,是讲解三十五佛法门的《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与《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菩提薩埵学处次第》,目前正致力于《中观五蕴论》的译述。翻译佛典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一路走来,即使挑战重重,却也让他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深刻的感悟。
回顾翻译三十五佛法门相关论典的经历,陈老师感触最深的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佛名中蕴含梵文与藏文的特殊结构,若直接翻译成现代语言,往往难以完整传达原意。」为此,他深入研究梵文、藏文及古汉译版本,细心考量修行者使用经典的实际需求,力求保持原意,以确保念诵的流畅性与修行的实用价值。
谈及印象深刻的翻译内容,陈老师分享对于《中观五蕴论》的喜爱:「这部论典不仅细致阐述佛教核心思想——缘起性空,更通过多样化的譬喻,生动诠释深奥的佛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修行指引。」他诚恳的表示,论中详细解释五蕴的本质,融入中观的深妙智慧,对于行者如何从烦恼中解脱,提供具体可实践的修行路径。
其中,陈老师特别欣赏月称论师在《中观五蕴论》使用生动譬喻,来诠释「心识」的形成:「就像雨滴落在水面上,打出水泡一般。水泡的形成必须依赖于雨滴与水面的结合,如同感官与对境相遇,而有心识形成。这种表达缘起的过程非常微妙,水泡看似存在,其实本质还是水。」他认为,这个譬喻不仅形象化描绘心识感受的短暂,更让人可以直观地理解根境识三者之间的因果依存关系。
论中关于欲望的描述,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犹如将蛇放入黑袋子中,只要不惊扰,蛇就会安静不动;而一旦受到刺激,蛇便会极力想要逃脱。」生动的譬喻让深奥的佛理变得浅显易懂、具象可感,也让陈老师在翻译的过程,深深体会佛法的甚深微妙。
「翻译,是用两种语言思考,也是打开新的世界,重要性毋庸置疑。」陈老师表示,佛典翻译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学术研究,而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修行实践的重要桥梁。他指出,藏文大藏经保存大量中观、唯识与密续典籍,透过佛典汉译,华人信众可以有更完整的学习资源。
面对当今资讯碎片化的时代,陈老师深感忧虑:「现代人较少愿意系统化学习,但透过翻译,我们得以提供稳固的学习基础,引领更多人亲近佛法的智慧。」他特别提醒,当前过度依赖AI的现象值得警惕,不经由思考而得到的信息不会产生新的知识,久而久之会形成「缸中之脑」,如同大脑泡在一缸水里,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电流「循环喂养」给你。
因此,「资讯的辨识尤其重要,我们必须回归经典本源,找到活水,如此才能为修行者带来真实的利益。」陈老师如是说。
陈老师坦言,佛典翻译是一个「小众」的专业领域,在资源分配或社会认知层面,正面临诸多挑战。作为翻译佛典工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深厚的佛学素养,以及敏锐的文化洞察力,种种要求之高,导致优秀的佛典翻译人才相对稀少。
尽管如此,陈老师依然满怀希望。他深知,佛典翻译是一条艰难且布满荆棘的道路,却充满了无限意义。他愿与团队一起努力,共同坚守翻译的专业性,知如实,见如实,翻如实,即使是「小众」领域,只要坚持到底,终将获得更多认同与支持。
在访谈的尾声,陈老师谦虚的说出:「我并不是最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努力坚守这个园地,因为这份工作具有深远的价值。我期待圆满法藏计画能够持续发展,让更多人看到佛典翻译的重要性,帮助更多人理解佛法的核心价值,并且从中受益。」
感谢陈智音老师的分享,让我们理解佛典翻译已是刻不容缓,它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挑战,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愿力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