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事业

众所周知,翻译佛经是一项非常严谨、细致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漏失经文原本的涵义,想要阐释佛陀的语言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

在晋朝译经的时候,道安法师就曾预言说,翻译佛经有「五失三不易」,所以中国古代翻译佛经,有九百年的时间都采用一种称为「译场」的独特方式。

「场」字源自「道场」,意指讲经或行法之地,「译场」即指专为翻译而设的场所,也指集结一群人,在严格的分工制度下进行翻译工作。较为人所知的或许就是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的「逍遥园」,一系列如《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重量级的翻译经典都诞生于此。

为了尽量不漏失经文的涵义,「圆满法藏·佛典汉译」精益求精,力求效仿古代「译场」的翻译模式。

为此,我们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译者和翻译团队,有中文、文献学、语言学等各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佛学院的资深堪布、法师,他们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及佛学功底。

具体步骤如下:

按照「译场」的传统翻译流程,首先,我们会由一位精通佛教义理的老师担任「主译」。

正式翻译之前,主译老师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资料的查证,包括古今辞汇的对照、过往祖师大德的著述等,在一轮铺垫之后,「主译」才开始逐字逐句地翻译,最终形成一份初稿。

而初稿的形成,仅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会对译文开展一场名为「译讲同宣」的活动。

所谓「译讲同宣」,就是将「翻译经文」与「讲解经文」同步进行,并在线上宣发。

「译讲同宣」一方面是为了推广告知大家我们最新的译经进度,更重要的则是进入「答疑解惑」的环节——我们会邀请来自佛学院的资深堪布为我们解释这部经纶(比如前宗萨佛学院的校长确英多杰堪布就是我们的常驻嘉宾)。

届时,无论是翻译老师、润文老师、种子译者还是社会大众都可以一同参加。在「译讲同宣」活动中,现场的翻译老师会将堪布用藏语解读的内容先口译成汉语,在场听众也可以提出问题,双方进行深入讨论,以进一步体会经文中的细微之处。

这样做既帮助译者更好的理解经文,也方便将初稿交由负责润文的老师进行二次修润。

为了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修润完成后,堪布、主译、润文老师及其他译者仍需经过数次商讨和修订,方可进入排版公告阶段。

可以看出,一部翻译经典需要经过以上重重考验,才会形成最终的版本与大家见面。

古有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的「逍遥园」,现有「圆满法藏·佛典汉译」搭建的云端「逍遥园」,未来,我们还将建立汉藏语料对照库,开发更高效的翻译工具,提升我们的翻译效率。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将有更多优秀的翻译作品呈现给大家,一起圆满这项殊胜的计画!

译经进度

计画自2019 年启动,截止2024 年已经完成36 部新译佛典,正在培养20多位种子译者,每年邀请高僧大德到场,开办上千人参加的线上读书会及讲经、诵经活动。

圓滿法藏譯經進度

译者培训 薪火相传

我们今天读诵的经典,或是有关这些经典的论述,以及我们日修的功课等,都要归功于过往的伟大译师们——是鸠摩罗什、毗卢遮那、耶谢德、马尔巴等人的努力,让佛法的火源得以生起,佛陀的智慧得以广传。

然而,译经工作实属不易,自推动藏文佛典汉译计画以来,我们深感精通佛理及藏汉语意的具格译者有如凤毛麟角,稀有难寻。

因此,培养未来的译经人才是「圆满法藏·佛典汉译」计画的另一项重要使命。

「圆满法藏・佛典汉译」特别规划了一个六年的完整线上培训课程,为种子译者量身订制,其中包含藏文、中文、基础翻译理论与佛教哲学课程。此项培训课程至开办以来,学员的学习成果已初见成效,并有数名新进译者已经开始正式投入「圆满法藏」的翻译工作。

课程规划

种子译者培训课程包括以下四种训练:

藏文教学:由教学成果卓越的译修堂学院(Esukhia)负责执行,以翻转课堂的教育方式,让学员透过全藏文沉浸式的教学方法,达到听说读写并进的学习成效。

中文训练:与法鼓文理学院合作,邀请了两位具备丰厚文学底蕴与佛学素养的中文系教授——韩子峰教授与侯迺慧教授,开设导读课程。计画润文委员郭冠显老师带领学员进行经典阅读与写作训练。

翻译实作:与法鼓文理学院合作,邀请资深译者法护老师讲解《佛经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从2021年九月起,邀请宝僧法师分别为学员开设初、中、高级的文法与翻译课程。

参与译经:种子译者透过实际参与「圆满法藏.佛典汉译」的译经工作,深入了解计画的翻译流程,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共同完成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