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纯真,性情直率的刘若彤,是圆满法藏最年轻的种子译者。小小年纪的她,在高中就发愿要弘法利生,对佛法充满虔诚与热情。
「我幼儿园的时候,就很想出家。」若彤笑着说。后来,一个师父对她的妈妈说:「这个小孩一定要出家,让她跟我走吧!」妈妈怎么舍得,于是她的出家因缘暂且被搁置了。
高三时,她无意间在悉达多本愿会的网站发现「圆满法藏—佛典汉译计划」的连结。「我花了几天时间,把里面的内容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尤其是钦哲仁波切谈『佛典汉译』的三篇文章,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动万分。」若彤说,那时她已经在心里下定决心——今生一定要为佛法的存续与传播付出心力!
四年后,若彤到新西兰参加法会,会场后面设有「圆满法藏」的宣传台,几位种子译者热情的为大家介绍计划。她回忆道:「当晚就和王猛学长通话到深夜,倾诉自己内心的所有顾虑。我当时想,选定翻译这条路,就再也不能放弃了!」最终,在学长们联名的推荐与鼓励下,她如愿加入种子译者培训的行列。
「当时先和执行长面谈,之后收到录取通知,一切都像在做梦一样,甚至加入计划很久后还是觉得不真实。」若彤欣喜的说。如同她的藏文名字Sonam,中文译作「福德」,她感觉像是用了无数劫积累的福德,才有幸来到圆满法藏。
种子译者培训的核心是学习藏语,她非常喜欢Esukia学校安排的藏语课程,不过,但凡学习必定充满挑战与自我较量。「困难和挫折不是遇到一次、克服一次就胜利了,而是每天、每周、每小时都在发生。」若彤形容自己的心境彷佛过山车,时而壮志踌躇,时而低落自责。
「每一天都要面对高强度的学习,需要内心极大的坚定。自卑与苛责自己的想法却时常折磨着我,觉得自己修行不够好,学习速度太慢,甚至有时会陷入『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件事』的低潮。」但她也发现,正是这些困境,让她学会了「原谅自己」与「只是去做」。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无论做得好不好,都要原谅自己,重要的是避免再犯,然后继续努力。」她进一步解释:「当心态情绪低落,除了让自己勇敢坚强,更要带着那份痛苦开始去做;因为无常,痛苦终究会过去。」从学习领悟到的智能,支撑着若彤无畏的前进。
翻译佛典不仅需要专注,更是一场耐力赛,如何保持持续的动力与热情,是每位译者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对于钦哲仁波切事业的无条件信任与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而且佛经翻译事业急需优秀的译者,由于这份使命感,让我不再退缩。」若彤真诚的说。
她再一次感谢Esukia规划的藏文课程:「学校以沉浸式的教学方式,让每一节课都充满刺激与惊喜。由于上课时不能说中文或英文,只能用藏文沟通,让课堂互动变成像是游戏闯关,每一次挑战都带来无比的成就感。」
此外,她也找到专属的创意学习方式,来抗衡长时间投入所引发的倦怠感。「我尽量不关在房间里,而是寻找能亲近大自然的环境,像是前往一间有质感的咖啡店,选择靠湖边的座位,愉快的坐在窗边,看着湖景学习。」她笑着说:「总之就是连哄带骗的让自己保持好奇心,每天变换新花样鼓励自己。」
然而,最根本的动力来源,还是内心深处的那份信念。若彤说:「无论课程培训有多辛苦,总会不断自我提醒——这是我此生的使命,必须认真投入。」
回顾这一路的学习与修行,若彤表示:「其实我没有感到有太明显的改变,但仔细想想,或许这一年来,在佛法修行上的坚持已经是一种进步。」她坦言,自己在学习上有诸多挑战,像是有轻微的阅读障碍,进步的速度稍缓,但这些都不是阻碍。「最重要的是那份想为佛法奉献的心,持续的发愿、广大的心量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对于未来想投入种子译者培训的学员,她诚恳的给予建议:「最主要的是动机,能力强弱其实没那么关键。像我自认学习能力不够出色,但深知佛法传承不能再拖延,现在不做,再过几百年,佛法就会慢慢的消亡。这份责任感,让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选择坚持下去。」
她最后分享:「填写报名表时,我扪心自问,既然没有经济压力,也没有其他外在阻碍,那么,我要将宝贵的青春用来做些什么?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何不将这完美的人生奉献给佛典翻译!」 现在的若彤,坚定的走在这条翻译培训的大道上,无论前方还有多少困难,她都愿意带着初心,为众生的修行与证悟付出,为佛法的弘传贡献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