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持法师是少数拥有博士学历的出家法师,拥有深厚的学养与虔诚的修行。作为圆满法藏计划「汉汉对译」的主译者,法师以其对佛典的深刻领悟,致力于汉译经典的精确翻译。
2015年,正持法师与圆满法藏计划结缘。当时,法师透过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黄国清教授与钦哲基金会签订产学合作案,参与「四部汉译《阿含经》的研究与现代注释计划」,也是法师的博士后研究。这段长达五年两个月的合作,不仅让他深入经藏 ,也为日后的翻译志业立下坚实的基础。2020年6月,四部《阿含经》计划结束后,法师仍透过微信平台,协助计划解决汉译经典的相关问题。
2023年12月,执行长邀请法师参与AI白话翻译计划,然而,直到2024年10月因缘成熟,计划才正式启动。从2024年初,法师提供多年来翻译的《杂阿含经》译文,共计19卷,协助AI学习佛典翻译。「原本期待透过人工智能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但翻译的效果不如预期,于是决定在汉汉对译以人力翻译为主,结合AI技术进行辅助。」正持法师如是说。
正持法师在翻译过程,展现高度的专业素养,首先强调「善本的选定,是翻译的基石。」法师以首部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为例,本经有三个主要版本:《高丽藏》本、宋真宗注本和宋代守遂注本,「坊间流通的版本为守遂注本,但因添加禅宗思想,与原典差异较大。最后选定最接近古本的《高丽藏》本进行翻译,力求翻译的准确。」
除了善本选定,法师认为译者应具备梵文、巴利文的先备知识,进而分享《佛说阿弥陀经》的译文事例:「经文中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一时』,过去祖师将它翻为六成就中的『时成就』,透过梵文对照,发现应译为『有一次』。」又如:「『昼夜六时』,过去译本多作昼三时、夜三时,亦即整天、无时无刻,而梵文所指应是白天三次、晚上三次。」
接下来,《阿弥陀经》描述极乐国土的众生,常在清晨以花器盛装美妙的天花,供养他方世界的十万亿诸佛,随后在「食时」返回极乐国土,饭后经行。关于「食时」的解释,法师指出应从下文的「饭食经行」来倒推。「饭食经行」之梵语「divā-vihārāya」意指「昼住」,即中午的休息,因此「食时」应译为「午餐之前」。有祖师译作「早餐时」,但透过梵文对照,法师采取「食时」应为午餐之前,使翻译更加贴近经典原意。
法师表示:「在译文考订方面,许多字词含义需透过梵文和巴利文对照,才能确保翻译的精确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经典深意。」此外,挑选注疏也是一项专业能力。例如,《佛说阿弥陀经》千年以来有众多的译注,他以明末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及云栖袾宏《阿弥陀经疏钞》作为主要参考,认为译者应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注疏,以译出最完善的经文含义。
现代的佛典白话翻译著作虽多,但精确者却很少见。「当前流通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许多版本无法达到善本的标准,使用者像在海底捞针一样,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这也让我深深领悟,圆满法藏白话翻译计划势在必行!」法师坚定的说。
谈及汉汉翻译在现代的重要性与挑战,正持法师认为,首要任务是接引僧俗四众及有缘者,帮助他们理解佛教法义。「许多信众因读不懂经典而退道,白话翻译能让他们对佛法产生信心。愿意深入研读者,则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法师引用《华严经》:「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表示信心是修行的根本,由信入门,进而修学,最终能成就佛道。
为广泛接引普罗大众,法师特别提醒,经典翻译的次第应由浅入深,先从流通较广的经典开始,逐步翻译较艰深的经典。「我们翻译的经典包括《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皆传达佛教的核心教义,更是开启智慧、成就佛道的重要指南。」
「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引用慧律法师的名言,正持法师进一步说明,若人求开启智慧,应受持《楞严经》;若欲开悟成佛,须奉持《法华经》;若想了知佛陀智慧与功德,所衍生的重重无尽世界,则要诵读《华严经》,所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
「因此,我们进行白话翻译的最终目的,不仅为普罗大众服务,更含括金字塔顶端的菁英分子,也就是收摄全部的众生。」法师笑着说。
现今,佛典翻译面临巨大的考验与挑战。「我们选定十几部佛经进行汉汉对译,涉及的面向极广,包含遗教三经、本愿、净土、般若、法华、华严、唯识、如来藏等思想领域,而我个人的研究范畴无法遍及,确实是一大挑战!」正持法师谦虚的说,并表示会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学习,与佛学专家合作,力求将每部经典精准传译。
对于圆满法藏计划的未来发展,法师充满期许:「希望汉汉对译计划在两年内如期完成预定进度,之后能持续推动更多经典的翻译。」法师也希求计划培养更多白话翻译人才,以因应日益增长的译文需求。「翻译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为了正法久住,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法师真诚的说。 正持法师的汉译之路,是终生的志业,更是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法师以精确的译笔,将佛教经典的深意传递给现代读者,为了佛教弘扬与传播,贡献宝贵的佛学素养与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