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柔柔静静,个性温润的史静,是圆满法藏的资深学员。全心投入藏传佛教修学的她,对佛法的热忱与坚持,在言谈间自然流露,让人如沐春风。
回想最初投入佛经翻译的契机,史静说:「刚开始学佛时不懂藏文,只能仰赖译者协助才能理解佛法。对于古代译师和前辈译者们,无比景仰又感恩戴德。」她深知若没有默默耕耘的译者,自己或许无法与佛教结缘,因此生起「我希望能和前辈们一样利益他人」的愿想,作为发心和初衷。
在传承里跟随上师修学佛法期间,她凭借优秀的英文能力参与翻译,也在过程中开始学习藏语和翻译藏文仪轨。「起初是任务导向,边做边查字典。」史静坦言,自己的藏文水平逐渐遇到了瓶颈,常常文字都认得,整段经文的意义却难以把握。
后来,得知圆满法藏有进行佛典汉译的计划,她将计划翻译的《圣入毘舍离城大经》与自己的译本对照,才体会到「正规军」与「打野战」的差别,「每个字词都对应着原典,经过严谨的考证,才是真正有学术规格的译本。」她笑着说。
疫情期间,史静决定申请加入种子译者培训计划,「其实我有不少犹豫,担心不适合,或是课程要求水平太高,自己可能做不来。」幸好朋友鼓励她「先试试看」,如今回头看,她依然庆幸当时的选择。
进入圆满法藏之后,首先感受到课程的紧凑与挑战。史静说:「时间几乎排满,也要配合上师的任务和其他修行活动,确实不轻松。」所幸计划团队相当体谅学员的实际状况,愿意弹性调整课表或减少课业,让她得以兼顾学习、修行与翻译。
除了时间上的压力,真正令她挫折的是口语表达。「学了多年藏文,但实际跟藏人对话时,还是常常听不懂。」她发现不同地区的发音差异很大,这时只能坦率的问:「对不起,我没听懂,可以再说一次吗?」她笑着说。
「后来我体会到,其实不必觉得努力白费。只要多和同一地区的人讲上几天,就能渐渐掌握他们的发音规律。就算不能掌握也没关系,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史静认为,翻译之路需要时间堆栈,是一点一滴在累积。她始终带着积极的心态,将每一次挑战都视为成长的契机,相信只要持续前行,必能看见收获。
谈及学佛十多年如何保有热情,史静认为关键在于内心的选择与定位,「人的生命有限,我想把时间投入到重要且有意义的事。」她坦言这也与性格有关:「我本来就比较内向,不太喜欢社交。如果要我选择出去聚会,还是自己在家独处,我一定选后者。」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只要初衷明确,就能稳稳的走在这条路上。
在修学过程中,她时常被佛法教理所触动。比如近期阅读「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的故事,描述王子目睹生老病死后,升起强烈的出离心,于是托人将马车送回给父王。经文写道:「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着。是真出家,是真远离。」这段话让她内心悸动不已,「彷佛亲眼看着一个人,一步一步走向解脱,远离世俗,解开对轮回的执着与束缚。这画面实在太美了,让我几乎想落泪。」史静向往的说。
她进一步分享,所谓修行就是习惯,不断强化佛法的思维模式,去面对生活当中的问题。「若是没有让法深入内心,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修行再久,还是会一再被生活打败。」比如升起愤怒的情绪,她会运用在计划课程中学到的「心与心所」知识去仔细分析观察,一拆解后发现情绪并非整体,了解原来情绪并不是一个独立整体的、属于我的存在;也会学着去观周围的一切万法如梦如幻,于是渐渐就释然了。「很多生活中的困难,就这样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心的转变,慢慢被化解。道阻且长,只有佛法给予内心力量,才走得下去。」史静如是说。
回顾这四年的培训历程,史静满怀感激的说:「非常感谢圆满法藏,让我的藏文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她提到,计划以《所知宝藏》作为课程核心,结构完整,内容广博具有系统性。「等于是五部大论的速成班,在短时间内帮助种子译者打下完整的知识结构基础,为未来的修学与翻译建立明确的方向。」
对于未来想加入计划的学员,史静诚恳的建议:「不要让担忧阻碍你前进,先勇敢试试看。也许这条路就是适合你的,也许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能力。」在她看来,参加培训最重要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对三宝的信心。「翻译这条长路确实很艰难,没有信心是走不远的。」她鼓励新学员放下自我设限,珍惜把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起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
最后,史静表示,作为一名翻译,有两方面的功课要面对:「这条路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害怕批评、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另一个则是过度肯定自己,产生自大的心态。」如何在这两端之间保持平衡?她认为,要对自己的努力有信心,却不能让成就感转化为自我膨胀。「翻译本身就是修行,需要不断观照自心。如果能培养自省的能力,当慢心生起时能立刻觉察,那么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在这个世界上,愿意投入佛法、学习藏文、成为译者的人已是稀有少数,史静依然默默的走在自他两利的路上,以扎实的修学,坚定的信愿,开展更宽广的生命视野,同时引领更多人因佛法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