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菩提萨埵学处次第》,为丹珠尔中两部以诠释《大宝积经》优波离请问品中佛为诸菩萨开示的对三十五佛发露悔除法为主题的论典之一。其作者归属胜敌阿阇黎(slob dpon dze tA r[i] dgra las rnam par rgyal ba / Jitāri, ca. 940-980),由尼婆罗(尼泊尔)班智达(bal po’i paṇḍita [Jayasena])与吐蕃恰译师(chags lo tsA ba)共同译为藏文。本论作为经疏(mdo ‘grel)呈现两大特色:一是论中出现梵文文法分析,比如以梵文复合词的离合释及以梵文格助词的解析法阐释佛名与重要佛教术语等,这些释义法不仅对应梵文文法规则,且其中一些与藏译梵文文法典籍内容相呼应。其二,本论大量引用佛经文句来支持依对三十五佛作发露悔除这一大乘修习法的理由与功效,其中可明确溯源经题的就有七种。此皆对理解藏传佛教释经学以及优化佛教翻译有极大帮助。与丹珠尔中另一部作者归属龙树阿阇黎,由寂护尊者与尼瓦天音译师译出的《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比较,龙树释对诸佛名号主要从教义层次(śāsana)进行阐释,且其中出现的对三十五尊佛具体形象的鲜明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秘咒仪轨之特点;而本论在对佛名与句义的阐释中更有着力于语义层次(vyākaraṇa)的理解与汲取圣教量(āgamapramāna)的左证。二论可谓各具特色,实为开阐藏传三十五佛法门之先河。西藏著名觉囊派祖师多罗那他(Tāranātha)在其《三蕴恒时悔除义略释》(phung po gsum pa’i rgyun bshags kyi don cung zad bshad pa)中虽对此论作者归属胜敌论师存疑,但也有引用其中他所认许的释义。
敬礼圣众聚
敬礼见一切
彼遍智尊已
我当以信心
着菩萨学处
诸为证菩提而发心已,欲获决定善者,皆当了知从违犯还灭之方便,为此之故,[佛]说此[经教]。
其中违犯复有属他胜之类及属恶作之类[差别]。属他胜之类中又有与声闻共通及不共通之差别二。从彼诸[违犯]还灭,即发心之后受三律仪。
从违犯还灭可对三补特伽罗发露悔除,及对一补特伽罗发露悔除,此处为对三十五佛发露悔除。
首先,暂于一殊胜所依[作]归依,然后礼拜、发露悔除恶行。然后当立誓今后防护不退减。然后回向一切善根于无上圆满菩提。为令后时安住故,悔除恶行、劝请、祈请、回向善根,并作归依。此为摄略之义。
现讲说支分之义。
「我如是名」即如「天授」或「祠授」等某名。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具备断与智故谓「佛」。彼为三身:法身、圆满受用身、化身。
la 字为指境之 la [助词],[表示]处所之第七格[形式]。
「归依」即从烦恼等损害得救护。
「法」即教正法及证正法。
「僧」即声闻、独觉及菩提萨埵。声闻更有四向以及四果。独觉更有独住(麟角喻)与部行。菩提萨埵更有决定及不决定。其余已讲。
(1)「南无释迦牟尼薄伽梵如来阿罗汉正等觉」:
摧灭一切魔军之大军阵1,故称薄伽梵。
「如来」即无颠倒宣说真如。
「阿罗汉」即已得一切当证得义、为无上福德之田及应供养。
如实依胜义觉悟诸法,故谓「正等觉」。
「释迦牟尼」即已断除一切烦恼之究竟、言词尊贵、种姓圆满及自在圆满。
(2)「金刚心实极摧灭」:由离戏论、摧灭实执、如同「金刚」石,亦即一切之「心实」、亦即极摧灭。或说「金刚」即珍宝;「心实」即核心;「极摧灭」即威力。
(3)「宝光焰」:等同摩尼珍宝故如是说。即如同天物摩尼宝,具足轻、光明、遮止一切侵害、功德出生及可爱乐等性质,同样,真实摩尼宝亦发出一切功德之光明而予以利益。
(4)「龙自在王」:具有「龙」之「自在」之「王」的神力,而且为一切稼穑降雨。其「自在」即主宰者。彼等[中]之「王」即指佛薄伽梵。
(5)「勇军」谓勇士之类,摧灭违害品。
(6) 于此「欢喜」,故谓「勇喜」。
(7)「宝火」:[宝]即希有、珍贵及需欲出生,[火]即焚烧烦恼薪。
(8)「宝月光」:如月清凉,离无明黑暗。不为虚妄分别之热所恼。
(9)「见不空」:现见一切所化,顺应其器为作饶益而引导之故。
(10)「宝月」即普贤菩提心。其余如前[所讲]。
(11)一切烦恼垢染与所知垢染皆由见与修断除故[称]「无垢」。即尽智之义。彼即为吉祥,可成办利益中之最胜。
(12)成办一切有情利益故[称]「勇健施」。
(13)「梵」是色界初静虑之天。[此处「梵」可理解为]具有他(梵天)那样的形相,或「梵」是说烦恼业已尽之涅槃。
(14)[此佛名]或按初结合(第一格)释为「彼如是者向他人施授」,或按第三结合(第三格)释为「以如是施授」,故[称]「梵授」。
(15)「水天」:能为润泽且息解诸有情相续中由我慢而贡高,且为瞋恚之火所恼,成为无明顽固且烦恼坚硬者。
(16)凡夫生中曾为执伞者,向宝应供佛奉献一清凉扇2,[转生为]水天中天,属于护方龙族水天,彼能息静。
(17)「贤吉祥」即无二智,由修习而超胜世间烦恼。
(18)「栴檀吉祥」者,多谷释3。譬如栴檀具有俱生殊胜香,利益鼻根,同样,[此佛]利益一切有情,无诸分别,相续出生,故即吉祥。
(19)「威光」即光芒,其光芒能照亮[无边]一切世间,故如是说。
(20)「光吉祥」者:其心正智无有颓毁,无碍无着而知一切之吉祥。
(21)「无忧吉祥」:具足断、智,即由断烦恼障而无热恼,由断所知障而[证]四无分别智之吉祥。
(22)「那罗延」即有以具力摧灭他方著称之名者。
(23)「华吉祥」:端严且使悦意。
(24)「清净光游戏神通如来」者,「梵」亦或「清净」,谓一切障已尽,分别垢染已离。「光」即利益、安乐、解脱之门。由神力神变、记说神变、教导神变之门而「游戏」4。且同时现前正知一切所知[即「神通」]。
(25)「莲华光游戏神通如来」:如同「莲华」,不为过失所染;其余如前所释。
(26)「财吉祥」者,谓证得七种[圣]财之吉祥,即信、圣尸罗、闻、舍、知惭、有愧、慧之自性。
(27)「念吉祥」者,谓身、心、受、法四念住之吉祥,[此名]为略中言[多谷释]5。
(28)「善遍称名相吉祥」者,因具三十二相故极清净而遍称于世间界。
(29)「自在顶胜幢王」,[其中「自在」或云「根」]即五根:信、精进、念、三摩地、及慧根。「顶」指[六]神通,即神境、天耳、心差别、宿住智、生死智、漏尽智。彼佛即具足「自在(根)」与神通「胜幢」之转轮王。
(30)「善制伏吉祥」者,最胜制伏谓「善制伏」,即从根拔出。其[梵文前缀]vi字指虚妄分别(vikalpa),即谓从根拔出烦恼虚妄分别。
(31)「善普胜阵」者,谓战胜敌众6即四魔。其[梵文前缀]vi字 [此处]显示差别,即谓胜出一切。
(32)「制伏行吉祥」即能以摧灭损害之力,于一切世间界中,如实利益所化者。
(33)「普照庄严吉祥」谓端严行步[之好]7,如少年庄严。
(34)「宝莲华制伏」谓满足需欲(宝)而不为轮回过患所染(莲华),故映蔽(制伏)。
(35)不为贪着需欲满足之过失所染,安住如同离诸怖畏之山王妙高山。
发露悔除恶行,即洗除违犯之垢,即[以下]作礼拜等。
「摄持存行」即一切其他安住十方,所有安住者。其余[文字]容易理解。
「顾念」谓[诸佛之]心关注[于我]。
「我」不仅是说今所取生,而且此外其余一切无始轮回以来所取多8生,湿生、化生、卵生。
「恶」即不善,故所说「恶业」,即由身、口、意三所作者。由于曾自作、教他、对他作事发生欢喜故应发露[此诸恶业]。
「制多」谓身像、经典、舍利、佛殿等。
「僧伽」谓部众。
「十方僧伽」指其他[游方僧]客9。
若夺取彼诸之财产则[导致]投生地狱。又,教中说任何破坏制多与经堂,及私匿三宝财产,为自己而享用者,寿尽堕入无间大地狱。
又说若偷盗僧伽财产,自将投生为拉磨之牛或驴。若强力索取且私自毁坏僧伽财产则将投生为鸽。若[窃]食僧伽菜食则将投生为菜中之虫。
此复应发露诸自曾作、教他作及于他作随喜。
「五无间」即弒父、母、阿罗汉,以恶心出如来血及破和合僧伽:若作此等则无间趣入地狱。
「十不善」即杀生、不与取、非梵行、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贪婪、害心、邪见。
此等若心无间断而行,则趣地狱,趣傍生,最后投生饿鬼。
业轻微并由其他善业之力虽投生为人,也因杀生而短寿并多病。
不与取导致贫穷及财物被他人控制不得自主享用。
非梵行导致非胎位不取及身不净。
欲邪行则[导致]妻为他人占有,及与妻争执且不能如所意愿。
妄语导致多遭诽谤,及被他人所欺骗。
离间语导致眷属不圆满,及与亲人分离。
粗恶语导致闻讥毁声,及所说皆起争执。
绮语导致他人不相信,及他人不理解。
贪婪导致悭贪且不知满足,及寻求而不得。
害心导致归咎他人,及损害他人。
邪见导致生性谄诳,及投生于邪解行类之中。
此等即「业道」,同位第六格10。
「正受趣」意为喜作彼等行为,且在其对治上不作努力。此外其它与六度相违品、八种颠倒及九种害心等菩萨藏等中多有讲说者,亦在此处教说之中。
从此产生八无暇果,因此「由彼诸业障」句兼指前[五无间及十不善]二种。前诸所说及[未说但]实曾或污苾刍尼、或谤法、或于亲教师等作身语之责罚[诸恶]业11。
猛利烦恼导致地狱、中度者导致傍生、下者导致展转饿鬼、由细微者导致边地等[恶果]。
又,教中说任何破坏制多、破坏经堂,及私匿三宝财产,为自己而享用者,死殁堕入无间地狱。即使从此脱离,也仍将投生傍生生处,而取诸如鸽、麻雀、黄鸭、鹦鹉、青鸟、鱼、龟、猴或鹿等之身。即便万幸得获人身,亦将成为半择迦(非男非女)、女身、二相者、无根者、淫女等。如教所说。
又复说,若有于此世忆念制多已夜间吃食者,彼将投生饥馁饿鬼等,多百千年不得食物饮水。行走时一切关节火焰炽然。如教所说。
哑,乃由谤法导致。聋,乃因于闻法不喜。
「根不全」乃尸罗毁犯所导致。
口吃者,乃因背地讥毁尊重。
喜于弓箭与骑乘法12者,生于蔑戾车之地。
手足残废,乃因虽见亲教尊重而不起立[恭迎]。
颈短,乃因见尊重时遮覆头而逃避。如教所说。
[又如经中] 说「满慈子,世间人由耽着声义,大多投生恶趣,彼等大多因弃舍一切善逝语教中所说义即发菩提心、作有情利益、以四摄事摄受及布施等诸波罗蜜多,弃舍诸地与道,弃舍菩提行已,耽着邪义,因此投生恶趣。教中所说诸法行即是此[恶行]之对治」。
又复,若于诸余家中对菩提萨埵起嫉妒或悭吝者,即使此世长寿,此后亦有三大怖畏,何者?即投生有情地狱故怖畏、[生为]盲故怖畏、投生边地故怖畏三种。
又复,若污苾刍尼则会投生有情地狱中黑暗处。
杀生则会投生剑叶林[地狱]。
狩猎则会[投生黑绳地狱中]黑绳[绑缚]锯裂。
欲邪行则投生[地狱]趣入炽然铜室,卧于极热铁床。
酗酒而醉者,则会投生于饮[熔]铁酒之有情地狱。
盗取僧伽果物则会投生[地狱]食炽然铁丸。
食肠与肉则会投生于粪秽充满之地狱。
说离间语令扰乱者则会投生铁犁耕舌之地狱。
说讥毁语则会投生拔舌地狱。
多说妄语则会投生铁钉钉舌之有情地狱。
杀生以祭祀邪天则会投生铁杵捶打之地狱。如教所说。
如是说:「
唯除二补特伽罗
其一等分而谤法
其二彼欲贪极大」13。
「彼等一切,我对彼诸佛薄伽梵,为智、为眼、为证、为量、知者见者前」,意为[在如是诸佛之前]发露一切违犯之聚。
[「为智」即]一切种智、[「为眼」即]现前观见、[「为证」即]作证、[「为量」即]不说虚妄、[「知者」即]成办、[「见者」即]大悲,此等即如来之六种功德。
其余[词句]但易了解。
「从今断除,并作防护」,即承诺受持。
即说偈曰:
若有违犯当发露
若入大悲与慈心
昔所违犯由此净
若发露后不防护
虽作发露垢不净
「彼等一切诸佛薄伽梵,请顾念我:我于此生及从无始……」即为回向善根之故,请[诸佛之]心关注[于我];
[所回向之范围]何者?即「于此生」所作,及「诸余生处」所作。
「始」即初始之边际。
如《佛土功德庄严经》14中说:「
轮回边际虽无有
然为饶益尽所有
昔始边际有情故
而当修行无量行」
此复,首先回向[自于]无量生世所作一切,「流转中流转诸余生处」,即曾生于天、人、饿鬼、傍生及地域等「流转(轮回)」时,曾施予微小布施之诸有情,乃至给予生于傍生生处诸有情仅仅一口[食物],何况给予更大?何况奉献于特别所依、布施众多、布施上妙?
「护尸罗」即由发此心已,尽己所能,受持最下近住,乃至近事、勤策、苾刍律仪。由其殊胜,信解「住梵行」之善根。
此复,薄伽梵说:「若施予诸趣傍生生处者布施,则获百倍;施予一普通人则获千倍,施予具尸罗之苾刍则获万倍,如是若施予说法者则获无量」。
复说「若向如来、父母、诸病人施予一食则获无量果」。
《圣寂静决定神变三摩地大乘经》15中说:「菩提萨埵受信施已,分而给予羸弱者、贫匮者、乞丐及诸弟子,由此善根,后世当成具足大神力之转轮王」;又说「任何六根圆满皆从护持尸罗而成」16。
《光明普放开示经》17中说:「
有时从一光
出十种颜色
各各广中略
皆由布施生
或从一和合
出二十颜色
各各广中略
皆由护戒生
又说:「
护尸罗勤策
持净戒苾刍
半月作长净
披补缀法衣
付钵锡杖等
清净受信施
诸天皆欢喜
恭敬合掌礼
谓我此等人
当办彼仆役
如于天帝释
诸余卅三天
行恭敬承事
此世获胜性
非他世能思
出家护尸罗
即成报佛恩」18
如是于善学别解脱律仪中发菩提心者,乃谓广大律仪之凭依(身)。
此复分二:愿心与行心。
《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有情聚中,发愿成就无上正等觉最为难得;较此若有有情现趣入(修行)圆满正等觉则更为难得」。19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20中说:「
任何为诸胜者所加持
即是希求生起菩提心
凡诸为菩提故而发心
彼等成就胜仙之功德」
《圣三蕴经》21中亦说:「不为菩提心所周遍之法,任何亦无有。生起菩提心之善根不周遍于三时中者,少分亦无有」。
又复说云:「生起菩提心无间[所成]福德聚极其广大,而诸成为一切有情之转轮王、护持世间、帝释、梵天、声闻、自佛之福德聚皆不可及」。
此复:「
当从安住律仪且善巧
具备能力之尊重受持」
[又说]「若无如是者,当从佛宝前受持」。此即如同最初于圣地[佛]出现之时。
由此,以听闻、思惟、修习,自圆满成熟,并以此圆满成熟有情;即如教所说「若具声闻种姓者则安置于声闻菩提。若具自佛种姓者则安置自佛之道。若具菩提萨埵种姓者则安置于无上菩提」,以及「布施等之违逆品退减、无分别智、令一切欲求满足、圆满成熟一切有情故成就菩提三相」。
由此乃至无分别智之境胜义菩提心,即无上智之善根。
此复《光明普放开示经》所说:「
若有信解此契经
现观无尽性以此
现前成就三摩地
现证无上智无难」22
又说:「
诸苾刍若有
为求无上智
以极信之心
勤于此契经」
及「
诸求无上智
无畏诸轮回
以此断恶已
获最胜利益」
如教所说。
「彼等悉皆」,指已说及未说者。若问皆是何者?即应受持十波罗蜜多、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分、八圣道支分、四无量、四摄事、静虑、解脱等一切也。
「合聚为一、筹集23、总摄」者,非为此世缘故而回向故说「合聚」,非为回向世间圆满故说「筹集」,非为回向声闻或自佛故说「总摄」。
此复对应世间、小乘及自我利益等次第。
正如《圣三蕴经》中所说:「任何我之从始于无始以来所作善根悉皆圆满回向一切智;任何我为求有为资具所成就善根、任何我为声闻自佛故所成就善根、任何我之善业所成一切时中所积集者,如来智所知者,彼等一切悉皆合聚筹集而总摄之」,及「彼等一切合聚,悉皆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之故。
「无上、无胜、胜之胜、无上[之无上],圆满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至善回向。
较最胜性更无有上,较应趣向究竟亦更无有胜过者,一切上之上、胜之胜者,即至为究竟也。
涅槃为「胜」,即如圣声闻自佛。
胜过彼等者,即大乘之菩提。
菩提萨埵之「上」者,即作一切众生利益,彼之尊重(尊上)佛薄伽梵。
圆满一切清净功德之法身即菩提,因离知诠故,乃为一切戏论息灭、殊胜自内明智之境。
如《光明普放开示经》中所说:「
无色无去来
无方亦无隅
真离戏论等
菩萨若成就
获究竟清凉」24
及「
以诸善力之势力
尽灭烦恼住近寂
能获最殊胜利益
其诸功德与智慧
如同极其广大海
能成就诸安忍等
心善安乐无动摇
菩提萨埵恒修习
为诸智者所称赞」25
「如过去诸佛薄伽梵圆满回向、如未来诸佛薄伽梵圆满回向,
如现在诸佛薄伽梵圆满回向,我亦如是圆满回向。
一切诸恶悉皆各别发露悔除,于一切福德悉皆随喜,
于一切诸佛悉皆劝请,惟愿由我获得最胜无上智。
诸凡现安住与诸过去
及诸未来胜者人中尊
功德称扬无边如海前
我悉合掌而至为归依」
以上所说易于理解,不赘解说。
此名为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 – 菩提萨埵学处次第,杰达日以此云胜敌阿阇黎着,圆满。尼婆罗班智达与恰译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