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智慧品和回向品难语释》

  • 丹珠尔 · 新译 · Toh3877 · 入菩萨行智慧品和回向品难语释
  • बोधिसत्त्वचर्यावतारविवृत्ति
  • 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སྤྱོད་པ་ལ་འཇུག་པའི་ཤེས་རབ་ལེའུ་དང་བསྔོ་བའི་དཀའ་འགྲེལ།

题解

《入菩萨行论》由印度中观派论师寂天(约650~750)造,是阐述菩萨如何有系统地修学菩提心的圆满论著。

本论以颂文着成,亦称《千颂》,分为十品:菩提心利益品、忏悔罪业品、受持菩提心品、不放逸品、护正知品、安忍品、精进品、静虑品、智慧品、回向品。

本论的梵文注释极为丰富,单于西藏大藏经中,由梵文译为藏文的注释就有十种。传译到西藏后,被尊崇为「噶当六论」之一,而且成为各大教派公认的必修论典,各派大德也相继为本论注释。传译到中国后,天息灾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译为《菩提行经》四卷,今存于《大正藏》No.1662。

〈智慧品〉主要解说二谛的建立,成立欲证得解脱须通达空性,广说成立人、法空性的正理。〈回向品〉则以造论功德作总回向与别回向。《难语释》将此二品中的难题,以简洁问答方式阐明。

此篇二品《难语释》,原典中未注明作者、译者,与另一部论藏中所收善天着《入菩萨行解说难语释》比较,应是摘录其中的二品来解释内容。因此,本注释作者亦是善天,并由印度堪布喜热古玛惹及译师善慧共同译校而成藏文。

本注释中所说《入行论》只有九品,并非现在藏文的通行版本,所引藏文根本颂与流通版本也有所不同。

现代语体版

彼补特伽罗,心平等而住,为了证得殊胜果位,当需生起智慧,故今说第八品1

其中,问:「当依于什么而生起?」

谓在静虑品中,住于奢摩他资粮,预先修习奢摩他。

问:「这些一切又为了什么而准备?」

为令于自、他心续上生起而准备。前静虑品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其义谓:如所言准备已,自、他心续希求涅槃及安乐,因此,为获得它,当生起智慧!

其中所说:「涅槃」是自利,安乐是他利;或涅槃是断德,安乐是妙智;另或,涅槃是决定胜,安乐是增上生。

如果这么想:「如是有静虑者,为了获得涅槃及安乐,当生起何种智慧?」

颂说:「胜义」等文2。此说明当生起缘二谛境的智慧!「说」3,谓「由如来(说)」是补充说明语。

如果这么想:「他们各自之相是怎样的呢?」

颂说:「胜义」等文4。对于所说「胜义非心境」,其中所说「心」,仅以其为例而已,亦当了知非声之境。

因为经中说:「胜义谛者,尚无心行,况诸文字。」又说:「天子!胜义谛者,正超一切名言,不生不灭,远离能诠、所诠,远离能知、所知!」

如果这么想:「然而,彼胜义为何不是心的行境?」

胜义是如实正理,若以正理观察,任何事皆不成立,如经说「若以心审察,无依他无计」等。

圣者龙树也说:「随作一切说,当知自性空!所说『空』亦空,如是无非空。」《二谛》也说「真实性故彼非空(、非不空)」等。不管怎样,皆不成立故,若以正理观察,无论如何,心与声皆不以其为境。

或者,所说「胜义」,是于依他起相,唯断除增益戏论而已,故无论如何,心与声皆不以其为境,(唯断除增益戏论之)唯遮非任何(心声之境)故。

与其相反,所说「心与声是世俗」,如《宣说圣二谛》说:「天子!胜义之中,胜义之谛,若成身语意对境之体,则不入所说『胜义谛』数;彼唯成世俗谛!天子!胜义之中,胜义之谛,亦正超出,具一切种最胜一切智智之境!」

如《圣无尽慧菩萨所示经》也说:「云何世俗谛?尽所有世间名言施设、文字、语言、名号所示。」世俗者,是如所显现故。作如上的思维!

详细当从其他中观论典中了知故,此处不作广说。

今祛除对于事物本性的邪分别,而从此方面,为略示观察事物本性故,而说「其中」等文5,于刚才宣说事物本性,瑜伽士,及随顺凡庸故为凡庸的经部师等诸世间人,依次以无二之理及二相之理观见。其中,瑜伽行者能破斥凡庸世间人的观点,而超胜凡庸世间人的瑜伽士观点,则以较彼(瑜伽士)更胜的中观师见的特法,能破斥之,故断言「因此,当观察相!」

今首先就详细解说它而言,问:「然凡庸世间所许是什么?瑜伽行者如何破彼?」答言「世人」等文6,凡庸世间的经部师等,「见实法」谓于色等;「为真实」,谓于如所显现的真实外境。「如幻化」,谓如那般显现。

问:「如何诤论?」

答言「色等(现量境)」文7,谓作是说:「色等是由戏论习气成熟之力,错乱为现前性,从而显现彼,并不以量成立,以无成立彼的正理故,并且以一多等量能妨害故。如于不净,执着为净。」

问:「然而,如果这样,则违背言教《圣义决定法数》中所说:『云何色?凡色皆可,彼一切皆是四大种,及以四大种为因。』」

答言「为导世间人」等文8,是宣说:「如是所说,是为了引导应当调伏的诸士夫而说,而非实有故而说,故不相违。」

问:「可见到哪般的比喻吗?」

答言「供幻(佛生德)」等文9。如《圣般若波罗蜜多经》说:「须菩提!譬如极寂静如来未见一位可授记有情,遂变现一化身,而入涅槃。其后,彼化身作佛事业,于诸菩萨,授记无上菩提后,而般涅槃。」以如是宣说之理,为令于所化机心续上生起福德,显示犹如变现的幻化。

如是宣说了瑜伽行师如何破除凡庸世间人的所许情形后,今为宣说中观师如何破除瑜伽行师的所许故,而说「有情若(如幻)」等文10。如果说:「所说『有情』,若此等皆是胜义之中无自性,则如幻般,死后应不再生,有此过失,然而并非如是,生故胜义有。」

由于一切皆是世俗,然一切世俗不决定轮回故,而说「以诸缘因」等11文。其义谓:若某时,未生起对治智慧故,犹未遮遣惑业因的时候,则不会遮遣苦蕴果,复当轮回;而若某时,已生起对治,破逆品惑业,不生苦蕴果,当不轮回,尔时,生灭的相虽是世俗,但不是轮回,故不决定。

又瑜伽行师说:「若时」等文12。其义谓:若作是说:「汝于前说:『胜义非心境,心、声是世俗』,故是承许:『于胜义中,心亦无自性;境则如所显现而有。』故其立宗有彼此相违的过失,如何(相违)?若某时,识亦胜义无,彼如幻之境于何识前显现,并如所显现而有?然若境如所显现而有,尔时,于何者前显现的识亦有,故识胜义无,不合理!」

思及「此过于汝亦同犯!」而说「若时」等文13。汝瑜伽行师许一切法皆唯是识,尔时,仅幻化之境亦无故,识胜义有,不合理。若某时,识胜义有,尔时,仅幻化之境亦无则不合理,是观待所说「识」故。

为说明于汝而言,彼亦不决定故,而说「乃至」等文14。譬如,幻化士夫亦由众缘聚合之力,虽胜义无,然在前者灭后,又生起般,此亦与其相同,故窃以为:「所说『生故真实有』,彼不决定!」

如果说:「那么若如是胜义无自性,尔时,则不能长久住百千年等,现今所言『有情』此事物长久安住故,胜义中有。」

为说明彼亦不决定故,而说「(云何)因久住」等文15。暂时性的幻化士夫亦容由药、咒等力长久安住故。因此,窃以为:「所说『长久安住故,胜义而有』,彼亦必有不决定的过失。」

如果说:「然而若如是无自性,则应如幻化士夫般,有杀生不致罪的过失,而所言『有情』此事物,杀生致罪故,胜义中有。」

为说明彼亦不决定故,而说「幻人行杀施」等文16。谓如是思维:「致罪故胜义中有,此不决定。如果问:「然则,有何理由?」答:「虽胜义无,而世俗中有命故。以杀彼或不杀彼的因,随其所应,发生利害,因此,由于杀彼的因,以致产生罪过!」

如果说:「那么,如是诸有情有心故胜义有,假设胜义无,则亦不可生起心,如幻化士夫。」

虽胜义无,然由诸缘聚合的力量,于世俗中发生,并不相违,如彼幻化,虽胜义无,但由诸缘聚合的力量,产生各种象、马等不同的果,因此,窃以为:「汝所说『有心而发生,故胜义有』,彼亦不决定。」而说「咒等(无功能)」等文17,其义谓:幻化的因缘咒等无能力故,发生无心(物),然非以胜义无故。于诸有情,因缘有能力故,发生有心者,然非以胜义有故而发生,因此不定。

若问:「然于诸有情,虽胜义无却能生心,尔时,无差别故,同样,幻化何故不亦生心?」

因缘的能力不同故,故说:「种种因缘(生)」等文18。其义谓:若一因缘能生一切果,尔时,幻化亦当生心,然而不会有彼故。

他人说:「(胜义)若(涅槃)」等文19。如果说:「对于断宗20而言,胜义是涅槃,而相反的,世俗岂不即是轮回?如果某时,依中观师汝之所说,胜义之中,远离一切生灭,相反而成立一切生灭相皆是世俗。若如是,尔时,佛亦是以生起对治、破不顺品为相的世俗,从而有应成为轮回的过失故,菩提的行持,当无意义!」

断言:「不决定者,生灭互违,并且生此过失,而如果某时,于我而言,识虽胜义无,然仅住于幻化,于彼显现那般幻化之境故,无有过失。」

他人为了成立――未脱离彼互违的过失故,而说「(幻境)若即心」等文21。如果说:「如是境与心二者,若许为幻化,则二者皆是胜义无自性故,由何者显现何者呢?因此,境如现而有,亦极不合理,故互违的过失仍在。而我等虽许仅幻化境亦无,然从自证方面,即许为识,故所立宗不同样犯互违的过失。」

论师为了成立彼过仍在故,而说「(犹如)刀剑锋」等文22。犹如剑锋,对其自身无所割、能割二者故,自不割自,同样,彼识体亦无所知、能知二者故,自了知自,不合理。因此,不许境故,识胜义而有,不合理的过失仍然存在。

此所说「谁之如幻」,其义非如兔角般,完全不存在,而是虽然显现,却胜义无。因此,其义谓:「境与识二者虽胜义无,但仅是显现而有故,彼如幻境,如实而有,不复有过。」

他虽未成立彼一识为所知、能知二体性,然特为建立有自证之论义故,而说「若谓如灯火」等文23。如果说:「如灯火自体虽不成立所明、能明二者,然不待其他能明之缘,如日等,是明自性故,自能明自。同样,明了识虽亦无所知、能知二者,然不待其他能知,是了知的自性故,以其理即能自证故。境者如幻虽无,而识胜义有,并不相违。」

阿阇黎为了从喻不成立的层面,证成彼不合理故,而说「灯火非能明」等文24。其义谓:若如是承许灯火是明的自性,尔时,自己照明自己,亦极不合理。为什么呢?不需自己照明自己故。其理云何呢?是明的自性故,则没有不明――以「由黑暗所障蔽」为相,以彼之故,不需自己照明自己。故自己不能照明自己。同样,在此处,识亦是知的自性故,无不知的成份,以彼之故,不需自己了知自己,故自己不能了知自己。因此,所说「是知的自性故,识自己能知自己」,汝之此因,有相违过。

当说支分义,所说能明,其义谓:自己不能照明自己,不需照明故。为何理由呢?谓如是,因为无以「由黑暗所障蔽为相」的不明故,从而断言:「彼是明的自性。」

青色是同法喻,如吠琉璃。所说『如晶』,是彼青色的异法喻,如水晶非自性青色故。观待能令成青色的缘――吠琉璃等,而青色吠琉璃则不待青色的因。为何理由呢?最初即有青色性故。断言:「如是青吠琉璃,能令自己成就自己的青色,不需做成青色故。如于自己不作成青色。」

又他为了成立识是自证的体性故,而说「他缘」等文25。如果说:「如是所说『是自证的自性故,能自证知』虽不合理,然以色境、眼根等他缘的力量,彼识能自证知。」

汝宗归摄一切法于唯识中,因此,不属于心的其他缘不成立故。

为了说明「由其他缘的力量亦不应令识能自证」故,而说「色与」等文26

如是从能作妨难的量方面,成立识胜义有之不合理后,今为了说明于识胜义有,无能成立的量故,而说「灯火」等27颂文。

其义谓:当作是思:「若灯火能明,由根现觉领纳故,理当承许,而识能自明,以任何现量亦不成立故,诸智者不应承许。」为何理由呢?诸智者承许,皆遍有能立的量故。

如果这么想:「然则,如何不由现量成立?」

首先,不由意现量、根现量成立,彼二者的境是色、声等有色五处故;亦不由自证现量成立,是观察忍可彼的时候故;复不由瑜伽现量成立,于诸凡夫,不立瑜伽现量名言故。

因此,断言:「自能明自,无论可否,由现量不成立故,立宗亦不成!」

如果这么想:「虽不由现量成立,然由依果因所生比量成立。」而说「若无自证分」等28颂文。

如果这么想:「若无领纳乐等之自证,而以比量成立:有后复生起忆念之因――自证。」而说「念义」等29颂文。作如是思:「从生起忆念识之门,不需成立胜义自证识,以如上所说的情形,不成立胜义自证故。」

问:「然若胜义自证,非成立有,则生后忆念识,不应道理。」

答言:「虽无胜义,而由自证名言有增上,生起念识故,而忆念彼。」

问:「然而世俗有亦不合理,承许无自性故。」

论说「如是」等30颂文,此处不破见闻等世俗故。

如果这么想:「那么,此处破何?」

论说「此处(所遮者)」等颂文。此破生一切苦之因――耽着实事故。作如是思:「破真实自性也!」

今说,为了缘于二谛境的空性故,当修瑜伽,故列举疑问句「如幻」等31颂文,若他作是念:「知空非断障之因故,诸有智者不应当修,如幻师等。」则答说「幻师」等32颂文。

其义谓:发生耽着之因有二:内未断非理作意;外施设之境近前。幻师具彼二者故,暂时未审察的时候,生起耽着,则是合理。

如果某时,大瑜伽师于三大阿僧祇劫修习空性,断除耽着实事的习气,观一切法,如掌中庵摩罗果,而无耽着故,不生烦恼。因此,是断障之因故,当修空性瑜伽。

作如是思:「那么,如何修习空性瑜伽?」而说「若时」等33颂文。

其义谓:若首先以离一、多等作观察时,观察:「色等某实事无」。所破实事,无少可得为有,尔时,不生耽着为有性。如是,由所破不成故,知破亦不成时,复不耽着「无」故,亦当断除耽着「无」之分别心。

如是,若在某个时候,实法与无实法二者,皆不住于瑜伽师的心前,在所取分上不显现的那个时候,由于无第三种其他行相故,从任何方面皆无所得之门,一切分别心当最极寂静!

问:「然而,若无如是分别心,则于诸所化机,显现佛色身,当不合理。」

考虑到:「虽无分别心,然由所化机的福德,犹如摩尼宝、如意树般显现,并不相违」,而说「摩尼如意树」等颂文34

问:「然而,若无如是分别心,则与利益有情相违。」

由往昔菩萨位分别心的牵引力,佛虽无分别,然能利益有情,并不相违,想到「如同大鹏金翅鸟的塔」,而说「如人修鹏塔」等颂文35

这些颂文是说,佛地无有分别心,而不是说亦无身与智慧。对于说有外境的中观宗,彼等如所显现并不相违故,并且梦境等亦如所显现而承许故。

因此,比喻如摩尼宝、如意树、塔等亦是,虽无分别,然能作这样或那样的显现,而且能作这样或那样的利益,而它们自己也并非不存在。

因此,据传有人说:「此是指讲说(以)『破除』(为宗)的中观(师)。」我则不如是见。

说明彼断障的因后,由于是证得一切智智的因,今说当修习空性瑜伽,颂曰:「烦恼(所知障,空性能对治)」等36文。

今有自部毗婆沙师说:「大乘是能成佛之道,唯是由比丘龙树等所说而已,并非佛说,故不应修。」为破斥他们的邪分别故,而说「以此道」等文37。所说「由教授传承」,是说世尊付法于圣者大迦叶,他(大迦叶)付法于阿难,他(阿难)付法于奢搦迦38,他(奢搦迦)付法于优婆鞠多(小护),他(优婆鞠多)付法于提多迦(有愧)等。

今为成立同等故,而说「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等文39。谓作这般思考:「若非如是,又如何成立『以声闻人你们的教典能证得菩提』是佛语呢?二者同等。」

所说「信彼而成彼」40,谓对方说此言:「由我们信彼教典是佛语的教授传承而成立!」所说「由亦信大乘」,其义谓:若信大乘也是佛语,则应了知:从教授传承而成立。

所说「二皆许故真」41,如果对方作如是想:「立为佛语,乃是你与我方二者都认可的,因此真正的是佛语;而我方不许大乘,所以不是真正的佛语。」

所说「那么,尔时,诸吠陀亦当成真」42,其义谓:诸吠陀的文句也具有静息毒等的功能,双方都认可故,应当成为佛语。因此,所说「双方共许立为佛语」并非正理。

作如是思:「然而,若说『立为佛语者,是入于经部,见于律部,无不顺相』,大乘不然,何以故?声闻乘教说有积集等,而大乘破故,故违于经部,不是佛语」,而说「若互违」等文43

其义谓:所说「然而,如果仅由相互不同而不成佛语,尔时,必须弃舍毗奈耶等!」汝声闻教中也相互不同故,就成此过失:应须弃舍(佛语),从而说「不是佛语」44

然如果说:「彼是为令不同胜解的诸有情欢喜而说故,虽是不同,并不违于佛语。」

作如是念:「而我等也是一样」,而说「不同有情喜,为此而说」45,岂不也许于大乘教?彼亦是为了引导46诸不同胜解有情而说,虽与声闻教不同,然并不违于佛语。

今结义故,而说「如是」等文。47 所说「破除」,是指非佛语。「切莫心生疑」是指疑心是否为佛语。

今为说「诸初业者不应恐惧修习空性瑜伽」,而说「执实能生苦」等文48

所说「空性能息怖」49,其义谓:「如果是能静息痛苦的因。」

今为宣说「『当生怖畏之我』不成立故,不应怖畏修习空性!」50,而说「若我若稍存」等文。

问:「我如何不成立?」

首先为了说明色非我故,而说「齿发甲」等文51。它们非我,与我相不同故;如何不同?齿等它们是无常、多故,我是常、一故。(假若它们是我,)或者它们如我般,应当成为常、一,或者我亦应当成为无常、多故。

今为了说明识蕴非我故,而说「六识皆非我」52。它们是各别执取色等诸境,而我是执取一切故。它们亦非我。如果是我,它们也如我般,每一个亦皆应当执取一切境;或我也如它们般,只应执取一一境,而不应执取一切境故。

今为了说明意非我故,而说「若意」等文53。意灭已无间,故现在无,而我是常故,现在而行故。假若意是我,则如我般,意亦应当现在有故,当退失意相;或如意般,我亦现在无故,我相当退失故。

今为了说明未来的心非我故,而说「然而未来」等54文。未来的心未发生故,现在是无,而我是常故,现在有故。若是我,则如未来的心,我亦应当现在变成无;或者如我般,未来的心应当现在即有故。

今为了说明现在的心非我故,而说「若瓶心」等文55。如果说:「现在时执我的心是我。」不可,它是有境故。若是,它不可是执我的心,是境的体性故。如若是瓶,则不可是执瓶的心;或者若是执瓶的心,则不可是瓶般。

今为了说明过去的心非我故,而说「若已生心」等文56。过去的心已破灭不存在故,而我是常,现在有故。若是,如过去的心,我也应当破灭不存在;或者如我般,过去的心现在亦应当有,彼二者各自之相则当失坏故。

如是说明识蕴非我后,今为说明十八界非我故,而说「若我眼」等文57。眼界取色等,而不决断其他声等;我则取一切故。不然,则如眼界般,我亦当不闻声;或如我般,眼界应当取一切故。

以所说「如眼界般,相不顺故」,能立正理,及对于反方所说「各自之相则应当失坏」,有妨害之量,随其所应配合。

今为了说明受、想、及相应行蕴,直接从心所生的诸心所非我故,而说「如是非乐」等文。乐领纳乐,而不领纳苦等故。

乐受非我,若是我,则如我般,乐受亦应当领纳一切;或如乐受般,我亦当唯领纳乐故。如是于其他苦等,随其所应而配合。

今为了总结这部分正文之义,而说「如是可为我」等文。

数论外道计我是有心的自性,胜论计无心是我性,他们二者亦是承许我不属于心故,今为了说明不应是我故,而说「此心」等文。

今为说明纵已成立我,然由常性,业与果不管怎样,皆不合理故,而说「身等」文。

为了以外内二喻依次说明虽是无我,然无常事不相违业果故,而说「种子」等文及「童稚之身」等文。

今为了说明身等是无常故,而说「胎中」等文。为了说明如何成无常的道理故,而说「譬如」等文。为了说明从如是不成立的各各心续中生起并坏灭故,而说「如是有情」等文。

为了说明虽无有情,然不违于发悲心故,而说「若有情」等文58。所说「为了所为」:易施设名言故,如果未于士夫,施设「天授」之名,以「色、受」等则难以施设名言故;为了随顺世间故,世间也传称「补特伽罗」,而未传称仅色等的法故;言教中也说「此补特伽罗是六界者」,而未说「此色等」等故。

为了计量过失、功德,若施设「士夫、补特伽罗」,则当能计量他的过失等;而如果说:「此色等有这些过失」,则不能计量他故。

所说「如汝」者,其义谓:犹如汝施设「有情」等后,于彼生起悲心般,如我们的论典于上文所说般,由四种所为的原故,施设「有情」后,而起悲心,并不相违。

以如是所说之理不成立「我」故,由修习空性,既无所怖畏,亦无系缚彼,不是为解脱(我)故,而精进于善;然而我虽不成立,但为了令执为我的所依――心从系缚中解脱故,当精进于善。为明此义,而说「犹如芭蕉树」等59文。

问:「然而,如何修习空性瑜伽?」

为了说明修习它的次第,而说「身非足小腿」等文60。首先以观察慧如实决择后,修习随其决择之义,即是修习次第。

如果这么想:「如果不这样作,有何过患?」

未决择诸法相故,也就不会趣入修习它,即便趣入,也会心存犹豫,它也就不会成为断障的对治法故。如《圣三摩地王经》说:「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

问:「然若以观察慧决择后修习,尔时,会变得怎样呢?」

首先当趣入修习;既趣入已,也不生犹豫;并成为断障的对治法,复从此门,当成为涅槃的因缘故。如彼经说:「设若于法观无我,既观察已若修习,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诸余因不能静。」

如果这么想:「若是这样,尔时,对于什么,如何观察呢?」

胜者弥勒于《辨中边论》说:「为断四倒,入四谛故,修习念住。」故当以观察身、受、心、法。其中,首先就观身而言,所说「身非足」等文,是说明所说「身」,既非即是足等之身,又非另外有。理由为何?当作如是思惟:足等它们各异,是多故;并且如果离开它们之外另有,应当可得可见,却不可得故。

今观察所说「境(身)」是以部分住于诸支,还是以一切体性住于诸支?其中,为说明就第一方面而言,应当成为有分故,而说「若身」等文61;为说明若就第二方面而言,彼身就成多,而说「(若谓吾一)身,(分住)手等(分)」等文62

今为了说明于手等内外亦无故,而说「身住手等内」等文63。所说「无部分故」,谓彼身以一为相;所说「入有分之内」,是趣入众多支分之内。其义谓:身是一故,不可趣入众多支分之内。

如果这么想:「然若如是无身,如何发生身之觉?」

答曰:「因此无身」等文64

今为了说明诸支分亦不成立故,而说「手复指聚故」等文65

今复为了说明极微尘不成立故,而说「方分」等文66。所说「无分」,其义谓:若以部分作剖析则无。

今为了说明极微尘积聚不成立故,而说「尘相」等文。

如是说明修习身念住的方便后,今为了说明修习的胜利故,而说「如是观察」等文67,其义谓:当断除贪嗔等烦恼。

今就修习受念住的方便而言,说「心」等文68,此是说明能领纳境不合理。

所说「自」69,是说明自己能领纳不合理;所说「他亦」等文,说明所领纳不合理。所说「如是受」70,说明受的体性。今说明能领纳、所领纳俱不合理。

今为了说明如是修习的胜利,而说「如是」等文71。其义谓:受有作用,作为生爱的所依,由如是了知乐等受无自性故,不会产生会合、分离、愚昧之爱。

今为了说明修习心念住的方便故,而说「意不住诸根」等文72。以此说明,于那些根等,未说可信故,不住而无自性。所说「有情(性涅槃)」义即「心之(自性涅槃)」。

今为了说明无生故无自性,而说「离所知」等文73。如果这么想:「为何不可缘同时所知而生起?」答言「所知之时」等文,其义谓:有同时所知的时候,若有识,则同时的所知对于彼识有什么利益?因为未生起识时,也无所知故,什么能作利益?若某时已生起所知,尔时,识也已生起,不需利益故。

如果这么想:「虽不从任何(因)中生起,然自性安住。」

答:「自(性安)住(当)无违,何以故?无因故,如虚空花。」

今就修习法念住的方便而言,而说「诸缘」等文。不从各别缘而生,不从种子等一一出生故;亦不从聚合生,是从哪些法不生,即那些法聚合故。

问:「那么,是从离彼二者之外的他者而生?」

答:「不从他来,并且如是不生故,说『无住及无去』」。

如果这么想:「那么,诸世间人为何计为谛实?」

彼由错乱而遍计故,说「幻化」等文74

今为了说明诸事物于胜义之中远离来去故,而说「幻师变化」等文75

今为了说明诸事物有无皆不生故,由于是无事之相,不会成为有事故,而说「若法已成有」等文76。如果这么想:「那么,二者俱是!」答言「自性」等文77

今为了说明事相不成立,它的性相不成立故,而说「如是」等文。

今为了总结故,而说「因此」等文78。所说「梦」等,谓虽胜义无,但却显现故。所说「无坚实」,谓观察已,不成立故。

今为了说明如是观察的胜利,当远离世间八法贪着故,而说「如是」等文79,支分之义易解。

由于耽着实事的原故,心生颠倒,以苦为乐,今为了说明空性对治故,而说「当励行于自己解脱的方便」,而说「世人求自乐」等文80。支分之义易解。

论典名的意思如前。第八品「宣说智慧」的解说圆满。

今为了业具有果故,而回向善根;为了于自己的善智,从报恩方面而顶礼故,而说第九品。从「造此入行论」至「如师作供养」之间,说明为了令业有果故而回向善根。

「教法伴利敬」二句说明:为了令圣教长久住世而回向。

「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等一偈,说明从报恩方面而顶礼自己的善知识。

论典名的意思如第一品中所说般。第九品「普皆回向」的解说圆满。

它们的支分义,极易了解,不复详述。

《入菩萨行论》解说圆满。

  1. 此释中所说《入行论》只有九品,并非现在藏文的通行版本,此处所引藏文根本文与流通版也有所不同。 ↩︎
  2. 此处所引颂文有二译,隆莲法师与如石法师所译,分别标以「隆」、「如」二字,其他例知。颂文后所标数字代表于《智能品》中的颂文数。
    【隆】此中许谛唯有二,谓言世俗及胜义。
    【如】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
  3. 此处「说」在通行版中谓「许」。 ↩︎
  4. 【隆】胜义非心所行境,故言心唯是世俗。
    【如】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
  5. 【隆】此中世间有二种,瑜伽者及庸常人,此中庸常世间者,瑜伽世间之所坏。
    【如】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
  6. 【隆】世间见为事物者,而于真实作分别,非如幻有于此处,故瑜伽者与世诤。
    【如】世人见实法,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
  7. 【隆】色等法虽现量性,名言共许非量成,如不净等计为净,因此说彼为虚妄。
    【如】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妄,如垢谓净等。 ↩︎
  8. 【隆】令世间人渐趋入,因此依怙说无常,彼诸法非刹那性。
    【如】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真实非刹那。 ↩︎
  9. 【隆】如幻由佛生福德,如佛有实福亦尔。
    【如】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 ↩︎
  10. 【隆】或问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得再生?
    【如】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
  11. 【隆】若时诸缘流不断,则亦不能遮幻化,若彼诸缘流断时,世俗中亦无流转。
    【如】诸缘若未绝,纵幻亦不灭,诸缘若断绝,俗中亦不生。 ↩︎
  12. 【隆】若时无有错乱心,谁能缘于彼幻事?
    【如】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
  13. 【隆】若汝幻境无自性,尔时以何为所缘?
    【如】若许无幻境,心识何所缘? ↩︎
  14. 【隆】如其诸缘聚会时,尔时能成诸幻事。
    【如】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
  15. 【隆】云何长时有谛实,有情实有亦如是?
    【如】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
  16. 【隆】若杀幻化士夫等,彼无心故罪不成,于具幻化之心者,饶益生福损生罪。
    【如】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
  17. 【隆】咒药等无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从种种缘所出生,幻化亦是众缘性,若一因能生多法,如是之事未曾有。
    【如】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
  18. 【隆】从种种缘所出生,幻化亦是众缘性,若一因能生多法,如是之事未曾有。
    【如】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
  19. 【隆】若由胜义成涅槃,由世俗故成生死,如来亦转生死中,修菩萨行复何益?
    【如】胜义若涅槃,世俗悉轮回,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
  20. 主要是指中观应成宗。 ↩︎
  21. 【隆】若时心性即幻事,谁依何法而见之?
    【如】幻境若即心,何者见何者? ↩︎
  22. 【隆】如其虽有利剑锋,不能自割此亦尔。
    【如】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
  23. 【隆】答言此如灯炬明,亦能照明于自体。 
    【如】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
  24. 【隆】灯炬非是所照明,黑暗非由暗障故。
    【如】灯火非所明,其无暗蔽故。 ↩︎
  25. 【隆】若时具足余诸缘,能见故自能显了,修成眼药作用力,见宝藏瓶药不见。
    【如】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 ↩︎
  26. 此句在根本颂文中未找至对应文句。 ↩︎
  27. 【隆】若谓如灯性能照,识了知已作是说。  
    【如】若谓识了知,故说灯能明。 ↩︎
  28. 【如】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 ↩︎
  29. 【如】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
  30. 「见闻与觉知」等文。 ↩︎
  31. 【如】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
  32. 【如】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
  33. 【隆】若依何法说为无,所观实法无所缘,其时不实离所依,于观慧前云何住?
    【如】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隆】若时或实或非实,于观慧前皆不住,尔时别无所执相,无所缘故极寂静。
    【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
  34. 【隆】摩尼宝珠如意树,云何悉满诸希愿?所化愿力自在故,如来现身亦如是。
    【如】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
  35. 【隆】譬如大鹏金翅鸟,消毒供树昔曾修,久成过去仍感报,能息现前诸毒害。
    【如】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
  36. 【隆】烦恼所知之二障,其暗对治为空性,欲速证得一切智,云何于此不修行?
    【如】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
  37. 【隆】经云未得此道时,不成三乘菩提故。
    【如】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
  38. 商那和修,麻衣尊者。 ↩︎
  39. 【隆】若谓大乘非汝许,汝小乘教云何成?何故二者独许此,此汝初生亦未许。
    【如】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
  40. 此文在现通行藏文版《入行论》中未找到对应文句。 ↩︎
  41. 【如】二皆许此故。 ↩︎
  42. 【如】吠陀亦成真。 ↩︎
  43. 此句未于现流通原颂文中找到对应句子。似应是:
    【隆】于大乘有争论故,小乘教与诸外道,及余部亦自他诤,是有诤故亦当舍。
    【如】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
  44. 若原藏文「ཞེས」,是「ཕྱིར」之误,则应译为:就成此过失:不是佛语故,必须弃舍。 ↩︎
  45. 未找到对应藏文颂文。 ↩︎
  46. 此处「引导」在藏文原版为「དྲན་པར་བྱ་བ」,疑是「དྲང་པར་བྱ་བ」之误。 ↩︎
  47. 【隆】如是于空性品类,不应指责出其过,因此应当勤修行,令证空性无犹豫。
    【如】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
  48. 【隆】实执乃令痛苦生,对此将生诸惊怖,空性能令痛苦息,云何于彼生怖畏?
    【如】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
  49. 即「悟空能息苦」。 ↩︎
  50. 【隆】若有少分自性我,任一之中生怖畏,我性纤毫亦不存,何人能生怖畏心?
    【如】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
  51. 【隆】毛发爪齿既非我,骨与血等亦非我,鼻涕痰涎非我身,黄水脓汁亦非我。
    【如】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
  52. 【如】六识皆非我。 ↩︎
  53. 流通本未找到对应藏文,似应是:
    【隆】若言声识是常者,一切时中应执声,所知无则无能知,依何而立能知名?
    【如】声识若是常,一切时应闻,若无所知声,何理谓识声? ↩︎
  54. 未找到对应藏文。 ↩︎
  55. 【隆】彼无心物亦非我,非心性故如瓶等,若与心属故能知,应坏实有无知性。
    【如】无心亦非我,无心则如瓶,谓合有心故,知成无知灭。 ↩︎
  56. 【隆】过去及与未来心,彼非是我彼无故,若生起心是我者,彼坏灭时应无我。
    【如】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
  57. 未找到对应藏文。似是:
    【隆】若即由彼了知色,尔时何故彼不闻?若由声未现前故,是彼能闻识亦无。
    【如】若谓彼知色。彼时何不闻?若谓声不近,则知识亦无。 ↩︎
  58. 【隆】或问若有情亦无,对谁而修大悲心,为解脱果而承许,依大愚痴立彼名。
    【如】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
  59. 【隆】喻如芭蕉树茎杆,层层剖之无一物,如是明辨观慧寻,所执之我绝无有。
    【如】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
  60. 【隆】此身非足亦非胫,髋髀腰膂亦非身,身既非腹亦非背,胸膺二臂亦非身。
    【如】身非足小腿,腿腰亦非身,腹背及胸臂,彼等复非身。 ↩︎
  61. 【隆】若言身依一切支,各于其处而安住,诸分住各支分处,彼分自体住何处?
    【如】若身遍散住,一切诸支分,分复住自分,身应住何处? ↩︎
  62. 【隆】若我身悉遍全身,各于手等诸处住,如其有几许手等,亦应有尔许数身。
    【如】若谓吾一身,分住手等分,则尽手等数,应成等数身。 ↩︎
  63. 【隆】若内若外悉无身,云何身于手等有?若异手等无彼体,彼云何有应成无。
    【如】内外若无身,云何手有身?手等外无他,云何有彼身? ↩︎
  64. 【隆】因此无身于手等,以愚痴力起身想,形状安立差别故,如于迭石起人想。
    【如】无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觉,如因石状殊,误彼为真人。 ↩︎
  65. 【隆】如是亦是指聚故,手之自性是何物?指亦是关节等聚,关节亦可析为分。
    【如】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指亦指节聚,指节犹可分。 ↩︎
  66. 【隆】其分复可析为尘,彼尘复可方分析,方分性离部分故,微尘亦无如虚空。
    【如】分复析为尘,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 ↩︎
  67. 【隆】如是犹如梦中境,谁具慧者贪于色,若时如是身性无,尔时何有男女相?
    【如】因此聪智者,谁贪如梦身?如是身若无,岂有男女相? ↩︎
  68. 【隆】与心同时俱生故,受不能为心所见。
    【如】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
  69. 【隆】自体不能领自体,他于自亦不能受。
    【如】不能自领纳,亦非它能受。 ↩︎
  70. 【隆】因此受亦无自性。
    【如】故受非真有。 ↩︎
  71. 【隆】如是无我积聚中,依彼何能为损害?
    【如】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
  72. 【隆】意于诸根中不住,非住色等非中间,不在于内不在外,余处求之亦不得。
    【如】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
  73. 【隆】若能知在所知前,彼缘何境而生起?能知所知若同时,彼复缘何而生起?
    【如】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
  74. 【隆】愚迷执此以为实,别与幻化有何别?
    【如】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
  75. 【隆】凡幻师所幻化物,依诸因缘何所化,彼生从何处来此,彼灭何往当观察。
    【如】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 ↩︎
  76. 【隆】若时诸法自性有,何须复待因始生,若时彼法自性无,彼复何须待因生?
    【如】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若法本来无,云何需彼因? ↩︎
  77. 【隆】彼自性应成二故。
    【如】应成二性故。 ↩︎
  78. 【隆】众生犹如梦幻境,若加观察如芭蕉,若涅槃若不涅槃,于此性中无差别。
    【如】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
  79. 【隆】于如是空诸法中,有何可得有何失?谁为敬事谁毁辱?二者于我何所有?
    【如】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
  80. 【隆】诸求自身安乐者,由诸愤争欢爱因。
    【如】世人求自乐,然由诤喜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