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是对佛三身(trikāya)的礼赞及其注释。根本颂共有四颂,以前三颂分别宣说法身(dharmakāya)、报身(saṃbhogakāya)、化身(nirmāṇakāya)的本质,最后以第四颂作发愿。注释对第一颂的解说最为详细,重点解答了「何以体性『非一非多』的法界,能成为自他广大圆满利益所依处」的疑问 。在对第二、三颂的注释中,则补充宣说了佛于色究竟天圆满成佛后,变现化身于人间再次示现成佛以成办众生利益。
本论根本颂前三颂的梵文,被引用于那洛巴的《灌顶略说注释》(Sekoddeśaṭīkā)1,但该梵文第四颂读法与《三身赞》藏译本完全不同,而其实引用的是《供养次第成就法》(Piṇḍīkramasādhana)的第一颂2,故本译文所译的根本颂第四颂,其所依据的梵文,采取从汉译《三身梵赞》3音译所还原的梵文4。关于本论作者是否确为龙树存在争议,多罗那他认为本论作者并非龙树,而是龙叫(Nāgāhvaya)5;圆测则认为三身论主是龙军(Nāgasena)6。另外,本论根本颂已有古汉译本《佛三身赞》7,本译文为配合注释,故新译了根本颂。(圆满法藏.佛典汉译 编辑部)
敬礼圣文殊师利童子。
非一非多 普于自他 广大圆满 利益所依处
既非实有 亦非无实 如空一味 其性难思议
无染不变 寂无等等 周遍一切 离于诸戏论
各别自证 诸佛法身 无可喻者 我今恭敬礼
彼自圆满 出过世间 不可思议 百善行妙果
令诸具慧 生欢喜故 于众会中 广作种种说
于此世间 常令正法 微妙音声 普遍流布者
受用圆满 佛陀报身 住法王位 我今恭敬礼
于诸众生 为令成熟 如火炽燃 现身各各处
或成正觉 或转法轮 或极寂灭 种种普示显
以诸方便 而能趣入 众多行相 遣除三有畏
牟尼诸佛 大义化身 遍于十方 我今恭敬礼
唯利众生 常令成办 广大无量 福智之所生
善逝诸佛 彼等三身 最极出过 心意语言道
我今怀信 敬顶礼已 以所积集 善德菩提种
愿证三身 令彼等众 决定无余 咸趣菩提道
阿阇梨圣龙树所造三身赞
印度和尚奎师那班智达、译师比丘楚臣嘉瓦(戒胜,纳措译师)翻译并抉择。
敬礼圣文殊师利童子。
龙树所撰着,大师三身赞,
受他劝请故,如实而辨析。
[《三身赞》]以「非一非多」等三颂,诠说「所诠内容」、「必要」、「连系」、「究竟必要」。因为对于没有「所诠内容」、「必要」、「连系」〔的那些著作],先行观察者便不会采纳。
因此,为令那些不懂「此处讲解何理」的众愚痴者兴起忆念,宣说「所诠内容」;
务必要让那些认为「所说内容无义」之人能够趣入,而宣说「必要」;
为排除「缺乏方便」的疑虑,而宣说「连系」。否则,对于缺乏方便〔的那些著作],又该如何趣入?其中,这里〔所说]三身即「所诠内容」;解说其(三身的)本性,即「必要」──为解说其本性而造了这些偈颂。因此,这些偈颂与必要,连接了能诠与所诠的性相、词与词义、方便与方便生的性相、能成立与所成立的性相,以及所作与能作的性相,此即「连系」。
应当了解:具足有勤精进,自身圆满三身及其事业,即是「究竟必要」。
以上这些即是总义。
现在将诠说支分义。对于「非一非多」等:「一」与「多」,即一法与多法;「一」即无二8;「多」即众多。此即表达「我今恭敬顶礼非一非多之法」。
若问:为何既非一亦非多?
〔答:]因为有所谓「本来无生」,所以凡是本来无生者,便无法对其区隔一与多的〔时、处]分位,譬如虚空本性,无可区隔。
万法皆从真如生,因此,某甲从某乙而生(因与果性质为同类),但未曾见[某乙]生出异类的色(因与果的性质为异类),〔譬如]从稻等的种子所生者是稻谷9。同理,凡从空性所生之法既不会是常,也不会是断,因为无余远离遍计的一切诸佛皆见其为空、如幻。
此外,为表示差别,而说「普于自他 广大圆满 利益所依处」:「自他」,即自己与他者;成为这二者的「圆满利益所依处」,其意义即是:具足增上生与决定胜性相的「广大圆满利益所依处」。
若问:若说法界之体性远离一多、无始终、性空,又该如何能成为「自他广大圆满利益所依处」?〔答:]无有过失,正如由于无明习气而处于情器的状态,〔法界]即是「自他广大圆满利益所依处」,如同梦等心识。
无明习气与法界,其性乃是无始无终的体性。无明习气如同被麝香等所熏染,诸事物之法性皆如是,因此,〔法界]即是自他利益圆满之所依。
此外,值遇善知识并觅得善道,因而远离暂时性的无明习气而极为清净,就如同无瑕疵的金与铜,其中有功过取舍。
若问:为何〔能远离垢染]?〔答:]正是由于证悟真实义。
故说:
此中无所除,亦无所安立,
于真性正观,见真即解脱。10
如其所言,凡如此具足缘者,即应成为杂染。然而,未曾见过「未生者」为「有『生』」;除了生灭之外,亦无少许生,因此涅槃如灯11。
复次,为凸显「既非实有 亦非无实」:「实有」者,即变坏[之义];若无彼(无实、无变坏者)即「无实」;若反此二者,即所谓「非实亦非无实」,便超越了有、无与中间。
正因如此,而「如空一味」,所谓「如空」者,即如同虚空,自性一味而平等者,此即称为「如空一味」。
正因如此,「其性难思议」,即于实、无实、二俱、其余,皆不可得。
因此「无染」,亦即远离贪等过失垢染。
正因如此,而「不变」,即于本性无有转变。
「寂」,即已止息一切烦恼。
「无等」,即无与等。
「等」,即等同于万法之基。
「周遍一切」,即是及于一切。
「离于诸戏论」,即已远离一切戏论。
此外,尤其是「各别自证」,即诸有情各自所了知,如问少女之乐。
「无可喻」者,即超越了譬喻。有道是:
全无有等同,岂有言语道?
少分与远近,亦全然无有。
于无等导师,怎以喻称量?
离分别基者,敬礼无等师。
「我今恭敬礼」如此的「法身」──即法之体。若问:对谁、如何[顶礼]?〔答:顶礼]「诸佛」──无余通达一切所知故而心意能摄者;也就是「我以身、意『恭敬礼』」之义。
「彼自圆满」,表示[其为]一切三界众生之大自在。若问:〔彼]有何殊胜?〔答:]「出过世间」,即越过世间。
「不可思议」,即已超越心之境。
所谓「百善行妙果」,即于长时积集布施等诸波罗蜜多所生〔之果]。
若问:为何人〔说法]?〔答:]「诸具慧」,即弥勒[菩萨〕、不空见[菩萨〕、能断一切恶趣[菩萨〕、能摧一切忧苦慧[菩萨〕等。
若问:为何〔说法]?〔答:]「令〔诸具慧]生欢喜故」,[使之〕极为喜悦。
「众会」,即菩萨众,「于」彼等之「中」。
「种种」,即众多种类。
所谓「广作宣说」,即随种种信解之诸众生意乐差别,而作众多分别宣说。
所谓「于此世间 常令正法 微妙音声 普遍流布者」,意指极广妙法之语;能入一切,是为广大。正因如此,因其无间断流布,而能宣说极多广大之妙法,故有此语。
所谓「佛陀」,即如实证得、通达法之真性者。
所谓「受用圆满报身」,即圆满受用身,对诸十地自在菩萨以种种相说法等,而做受用。
因此,特别又说「住大法王位12」──既为法王位,亦为大,故为大法王,即一切三界众生之主。安住彼境界之身,故有此语。
如此便以二颂宣说两种身之本性。
为宣说化身之本性,故说「于诸众生 为令成熟 如火炽燃 现身各各处」等。
「诸众生」,即诸含生13。若问:为何故〔显现]?〔答:]「为令成熟」,即为令〔诸众生]全然成熟故。彼于某时,如食施14(火)般显现普遍燃烧,并具光明,故显现为「极炽燃」。
若问:于何处显现?则说:「成正觉」,即于证菩提处;「转法轮」,即于波罗奈仙人堕处施鹿林;「极寂灭」,即于拘尸城近郊娑罗双树林间示现大般涅槃。
若问:有何殊胜?〔答:]所谓「以诸方便」,即现为佛、辟支佛、声闻、菩萨、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等种种相。
若问:有何等差别?〔答:]所谓「而能趣入 众多行相」,即随顺种种所化〔众生]而现起众相。
若问:有何殊胜?〔答:]「遣除三有畏」,即能令远离欲、色、无色三有众生之生等过患,亦即能除怖畏。
此外,为特别表示,故说:「牟尼诸佛 大义化身 遍于十方」。「遍于十方」,即遍入十方;「牟尼15」身语具能,故为能仁,即佛世尊;「大义」,即能赐予或令得增上生与决定胜之果。
「化身我今恭敬礼」,为阿阇梨龙树所说。
其义将于下文宣说。牟尼亲身圆满福智资粮,以白幢天子菩萨[之身]住殊胜处──兜率天宫,自然渐修慈、悲、喜、舍及四静虑16,于大瑜伽处──色究竟天,以五种现证菩提之次第,成正等觉。
随后,以变化身而住于一切如来报身,且赴大须弥山上金刚摩尼宝无量宫顶,化现四道场,再转成住于殊胜处兜率天之白幢天子,通过示现入胎、诞生、纳妃、夜分出家、行苦行、诣菩提树下、降魔、现证菩提、转法轮、乃至大般涅槃,[如此]示现化身,其能成办无余众生之利,我以身、语、意向其[恭敬礼]。
正因如此,而说:
有顶宜人处,净居天上住,
真佛彼处成,化佛此地成。
如此已藉三颂宣说三身。随后,欲发愿而说「唯利众生 常令成办」等。
「众生利」,即「成办诸含生所求之义利」。为此,「唯利众生 常令成办」,亦即恒时、唯一成办众生之义利,顶礼如是成办众生之义利者,而有前述[发愿]之语。
若问:[此人]具足何等功德?答:「广大无量 福智之所生」:「广大福智」,即具六波罗蜜多;无有间断积集,即是「无量」;「广大无量 福智之所生」,即「从彼(广大无量福智)所生」。
若问:彼乃何人?〔答:]「善逝」,即善妙而逝、已臻不退,故为善逝;又或因为自身〔应作]之义已达究竟,是为善逝。
「诸佛彼等三身」,即所谓「法身」、「报身」、「化身」之三身。
因此,若问:其功德如何殊胜?〔答:]「最极出过 心意语言道」,义为至极超越心意有所缘之境。
对如是者,「我今怀信 敬顶礼已17」。「以所积集 善德菩提种」之中,「菩提种」即「菩提心」之义;〔我]修习、积集之18。因此,〔我]以如是福德资粮,「愿证三身 令彼等众 决定无余 咸趣菩提道」。「成就菩提道」,指菩提道,亦即愿能引摄〔众生]、令入八支圣道之大道。
礼赞之王善巧胜德所行境,
极其完备广大要义之聚藏,
我今仅取叶瓣一端而开显,
随顺真义最上善巧方为量。
阿阇梨龙树造三身赞注释
印度和尚发信铠、藏地译师佛僧仁钦桑布(宝贤)新译并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