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说四法大乘经》是关于「四法」的开示,此处「四法」特指能胜伏已造作、已积集之恶的四个要素:破恶正行2、对治正行3、还净力4、依止力5。按此经所说,若具足这四个要素,则能令恶业果报不能生。这成为大乘理论与实修中一个重要见地。
本经的重要性从印度大乘论典对其大量的引用中可以看出。如龙树所著《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引用本经并阐释了「四力」,即本经所说的四个要素,虽然经中只有后两个要素被称为「力」。清辨所著《思择焰》(Tarkajvālā)也引用本经,来成立「即使最重之恶亦可被清净」的论点。寂天所著《大乘集菩萨学论》(Śikṣāsamuccaya)不仅引用本经,而且将四个要素作为第八〈清净品〉的主题。
藏地祖师亦将本经所说四个要素作为净罪修法的关键。举例来说,冈波巴所著《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通过佛陀时代若干人物生平故事,阐释了每个要素的必要性。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引用本经和《大乘集菩萨学论》,详细阐释了四个要素。在藏传净罪修法仪轨和释论中,「四力」的说法也很普遍,虽然各「力」的名称和顺序略有不同。
本经的梵文本今存至少两种,其中一种是Samten and Pandey(2003)的版本6,另一种是拉萨布达拉宫所藏的梵文贝叶经手稿集,由Tseng(2010)发表的版本7。本译文主要依据藏译《甘珠尔》德格本,只有一处依据北京本翻译,已在脚注中予以说明。(圆满法藏.佛典汉译 编辑部)
敬礼一切佛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三十三天善法堂,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及弥勒、文殊师利等众多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曰:「弥勒!菩萨摩诃萨若具四法,则能胜伏已作已集之恶。
「云何为四?谓:破恶正行、对治正行、还净力、依止力。
「此中,破恶正行者,谓:既行不善业已,于彼多生悔心。
「此中,对治正行者,谓:既行不善业已,而于善业,能发精勤。
「此中,还净力者,谓:以正受律仪故,得不复作[不善业]之律仪8。
「此中,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不舍菩提心。以彼依止具力者故,恶不能胜。
「弥勒!菩萨摩诃萨若具是等四法,则能胜伏已作已集之恶。菩萨摩诃萨应常披读、讽诵、思惟、修习是经,数数修持。以是之故,则[虽]作恶,果[亦]不能生。」
世尊说是语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菩萨、帝释天等诸天子、一切诸眷属皆大欢喜,于世尊所说,称扬赞叹。
圣说四法大乘经
印度和尚天主觉、主校译师佛僧耶谢德翻译、抉择。
敬礼一切佛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三十三天善法堂,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以及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极其众多的菩萨摩诃萨共会一处。
当时,世尊向弥勒菩萨摩诃萨说道:「弥勒!菩萨摩诃萨若能具足四法,便能胜伏已造作、已积集之恶。
「什么是四[法]呢?也就是:破恶正行、对治正行、还净力、依止力。
「其中,破恶正行是指:已经造作不善业,而对其一再生起懊悔之心。
「其中,对治正行是指:造作不善业之后,极为勤于善业。
「其中,还净力是指:因为正受律仪,于是获得不再造作[不善业]的律仪。
「其中,依止力是指:归依佛法僧、不舍弃菩提心。由于依止具足力量者,因此不会败给罪恶。
「弥勒!菩萨摩诃萨若能具足这四法,便能胜伏已造作、已积集之恶。菩萨摩诃萨应当经常阅读、讽诵、思惟、修习乃至屡屡修持这部经。如此一来,[即使]曾经造作恶行,果报[也]将不会发生。」
世尊给予此般开示后,弥勒菩萨摩诃萨以及众多比丘、菩萨、帝释天等诸天子、一切眷属皆大欢喜,咸皆称扬赞叹世尊所言。
圣说四法大乘经
印度和尚天主觉、主校译师佛僧耶谢德翻译、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