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三归依大乘经》

  • 甘珠尔 · 新译 · Toh0225 · 圣三归依1大乘经
  • Āryatriśaraṇagamanāmamahāyānasūtra.
  • འཕགས་པ་གསུམ་ལ་སྐྱབས་སུ་འགྲོ་བ་ཞེས་བྱ་བ་ཐེག་པ་ཆེན་པོའི་མདོ།
圣三归依大乘经有声书

题解

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应舍利子尊者的请问,宣说归依三宝得福无量,唯有如来能知,远非大兴世间供养的福德所能相比之理。与本经内容相近的经文,尚有:佛答阿难提问而说的《佛说希有挍量功德经》(阇那崛多译)以及《最无比经》(玄奘译)。

本经目前可知的最早汉译本,是西夏干佑十五(1184)年岁次甲辰九月十五日,仁宗皇帝饬令大量刻印流布五万一千份的《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译者是当时受封为兰山智昭国师的德慧法师。德慧法师兼通梵文、藏文、汉文与西夏文,其所译《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除了序分与流通分较德格版的藏译本略多数语之外,内容基本上与德格版一致。至于该汉译本究竟系译自梵文或藏文,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但多数西夏研究与文献学的学者们倾向主张该译本译自梵本。

西夏仁宗皇帝当时正值本命年,为此发愿行善,广兴佛事;他深信诵持此经能免轮回,遂要求臣吏僧民每日持诵、供养此经。

后来此经散佚,不复见于汉文藏经。至20世纪初,此经的汉文及西夏文译本连同画卷随着考古发掘而在黑水城出土,现存两部,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据悉为目前仅见的古代汉译本来源。在本计划从藏文重新翻译本经之前,黑水城的西夏汉译本,仅于西夏研究的学术圈内受到少数学者所关注,普罗信众无从亲近此一殊妙经典。希冀藉此新译的因缘,令此经重新流传于汉地。(圆满法藏.佛典汉译 编辑部)

佛经语文体版

顶礼三宝。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具寿舍利子独居静处,心生是念:「善逝法主2,导师今在,我当前往,问此等义:若具信善男子、善女人,归依3于佛,归依于法,及比丘僧,是人得福,当有几许4?」

尔时,具寿舍利子,于日晡时5,从禅定6起,诣世尊所。至已,礼世尊足,退坐一面。坐已7,白世尊言8:「大德!向我独居静处,方正住时,心生是念:『若具信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及比丘僧,是人得福,当有几许?』9

如是问已,世尊告具寿舍利子曰:「舍利子!汝为利益安乐众生,悲愍世间,令得义利10,利乐人天,而作是问。善哉!善哉!汝诣如来11,欲问此义。12舍利子!我今当以譬喻宣说,令汝知之13。」

「此瞻部洲,并诸小洲,纵广七千由旬。设若有人,具足如是神变威力:能移瞻洲所居有情,至他方世界,[亦令彼地,]14平正如掌;复以七宝建塔,所谓: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砗磲15,量等瞻洲,积至梵世;复以天香、天华16、天鬘、天盖、幢幡,供养彼塔。是人复具如是神力:能移四大海水,至他方世界,[复以]摩鲁迦17麻油满盛,如四大海,中立灯炷,量等须弥,如是旷劫,燃灯不绝。舍利子!于意云何?是人以此,得福多不?」

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出过一切声闻、独觉。世尊!此乃如来18境界。善逝!此乃如来境界。」

告曰:「舍利子!是人19所得福蕴,比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所得福蕴,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数分、计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说是法门时,三千大千世界动,遍动,等遍动;震,遍震,等遍震;涌,遍涌,等遍涌。20尔时,空中出大电光,诸天亦出鼓声。具寿阿难即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法门?云何受持?」世尊告曰:「阿难!是名『无边门成就』法门21,以是名字,汝当受持。汝22于此义,应如是见,如是受持。」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及诸比丘,23于佛所说,称扬赞叹。

圣三归依大乘经。

印度和尚一切智天与主校译师佛僧白则(吉祥积)翻译、校订、抉择。

现代语体版

顶礼三宝。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僧共处。

当时,舍利子尊者独自一人居于寂静处。他思忖着:「导师──善逝法主──如今在此,我应当前去谒见,请示这般道理:若有具足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佛陀、正法以及比丘僧,此人将有何等福德?」

随后,舍利子尊者便于向晚时分出定,前往世尊所在之处。抵达该处后,舍利子尊者以头顶礼世尊的双足,接着便退下,坐于一旁。

坐定后,他向世尊请教道:「大德!当我独自居于寂静处而入定时,心中起了这样的念头:『若有具足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于佛陀、正法以及比丘僧,此人将有何等福德?』」

如此禀告之后,世尊便为他开示道:「舍利子!你为了饶益诸多众生,令大众获得安乐,并且悲悯世间,成办众生的义利,使天人与人道众生得享利益与安乐,因此提出此问。善哉!善哉!你愿来到如来跟前,请示此般道理。为令你明白通晓此义,我将藉由譬喻加以宣说。」

「此瞻部洲长宽各有七千由旬。假使有一人具备如此这般神变威力:能将此瞻部洲的众生全都移往其他世界,使瞻部洲变得有如掌心般平坦匀称,并在其中以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砗磲等既多又广、等同于瞻部洲的珍宝,兴建宝塔,且该塔高耸,直入梵天世间;他又用天香、天花、天鬘、天盖、幢幡,供养该塔。接着,此人又运用神变威力,将四大海水移往其他世界,再盛满多如四大海水的摩鲁迦麻油,于麻油中竖起高如须弥山的灯炷,不断燃灯,就这么历经了一劫又一劫。舍利子!你心中是怎么想的?此人的福德可多么?」

舍利子禀告道:「世尊!多。善逝!多。这已经超越了一切声闻与独觉。世尊!这是如来的境界。善逝!这是如来的境界。」

佛陀开示道:「舍利子!前述福德,尚且不及任何一位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佛陀、正法以及比丘僧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也不能及其千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乃至不及其数分、计分甚至优波尼沙陀分的一分。」

正当佛陀说此法门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出现摇动、强烈摇动以及处处极为强烈的摇动,也出现了地鸣、强烈地鸣以及处处极为强烈的地鸣,亦出现地面起伏、强烈起伏以及处处强烈的起伏,同时,空中闪现着炽耀的电光,众天人则纷纷击奏鼓音。

接着,阿难尊者向世尊请问道:「世尊!此法门的名称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受持呢?」

世尊说道:「阿难!你应当受持所谓『无边门成就』法门。应当如此这般看待、受持此法。」

世尊给予此番开示后,舍利子尊者以及其他比丘们咸皆称扬赞叹世尊所言。

圣三归依大乘经。

印度和尚一切智天与主校译师佛僧白则(吉祥积)翻译、校订、抉择。

  1. 【初稿译者原有脚注】圣三归依:此处亦可解为「归依三圣」,而从梵藏语词的相互参照来看,三圣(āryatri/འཕགས་པ་གསུམ)的意思即是三宝,所以归依三圣,即为归依三宝。因此,译为圣三归依或归依三圣,意义皆相同。 ↩︎
  2. 法主:原文写做ཆོས་ཀྱི་རྗེ,梵文为dharma-svāmin,亦可译为「法尊」,为佛的别号之一,其义为「佛法之主、说法者之主尊」。然于汉译大藏经中,多将之译为「法主」,因此随顺汉译常例,译为「法主」(ཆོས་ཀྱི་མངའ་བདག)。例如:东晋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一.七法品.水喻经第四》:「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CBETA, T01, no. 26)又,此段文句中,导师、善逝、法主三词,皆系世尊的同义词。此段文字,直译可做「导师今已现前,我当往诣善逝法主」,也就是「导师即是善逝法主,如今导师已在近处,我理应前去拜谒导师」的意思。今为凸显「导师即是善逝法主」之义,于翻译时特将三个同义词并列。特此说明。 ↩︎
  3. 归依:黑水城所藏《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俄TK121号、俄TK122号)中,德慧译为「以虔诚心归依」。 ↩︎
  4. 是人德福,当有几许:原文写做ཅིག་སོགས་པར་འགྱུར་བ,为疑问式表述。德慧则将之译为直述否定句「获福若干,不能知量」。 ↩︎
  5. 于日晡时:原文写做ཕྱེ་མ་རེད་ཀྱི་དུས,汉文也写做「餔时」,义指接近黄昏之时,约为申时(下午3-5点)。鸠摩罗什于《佛说华手经》中,将之译为「于日晡时」(CBETA, T16, no. 657);菩提流支则于《谤佛经》中,将之译为「暮时」(CBETA, T17, no. 831),德慧译本做「后饷」。今从罗什译本而译,特此说明。 ↩︎
  6. 禅定:原文写做ནང་དུ་ཡང་དག་འཇོག,直译为「向内正住」,义为入定,亦可译为「正住」。鸠摩罗什于《佛说华手经》中,将之译为「禅定」,德慧译本则做「入定」。今从罗什译本而译,特此说明。 ↩︎
  7. 坐已:原文写做ཕྱོགས་གཅིག་ཏུ་འདུག་ནས,完整译法为「坐一面已」。汉文古译佛经中,往往将此句略去不译。由于前句末已有「坐一面」,为俾行文流畅,此处将「一面」略去不译。 ↩︎
  8. 白世尊言:完整译文应做「具寿舍利子白世尊言」。考虑到在此段叙事之中,行动的主体唯有具寿舍利子一人,并无他者,且汉文古译佛经往往将「至已」之后的主词略去不译,德慧译本亦做「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因此,为俾行文顺畅,此处亦略去主词「具寿舍利子」不译。特此说明。 ↩︎
  9. 德慧译本中,此段之后,尚有启请世尊演法的启白:「唯愿世尊,以大慈悲,愿垂演说。」 ↩︎
  10. 令得义利:原文写做སྐྱེ་བོའི་ཚོགས་ཕལ་པོ་ཆེའི་དོན,直译可译做「为大众义利」或「为利大众」。考虑此处与「利益安乐众生」一句的受词,在藏文中皆为སྐྱེ་བོ,也即众生或大众之义,今参考地婆诃罗所译《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一》(CBETA 2020.Q3, T03, no. 187)删去受词「大众」一词,译为「令得义利」。特此说明。又,「汝为利益安乐众生,悲愍世间,令得义利,利乐人天,而作是问」一段,于德慧译本中,仅做「汝今利乐一切人天,及诸有情,以慈悲心,请问如是事者」。 ↩︎
  11. 诣如来所:原文写做,直译可译做「诣如来前」。今考虑汉译多写做「诣如来所」,故随顺汉译常例。特此说明。 ↩︎
  12. 【初稿译者原有脚注】通常在佛陀赞扬当机众「请问此义」之后,还会紧接着加上「善哉!善哉」。 ↩︎
  13. 之:原文写做དོན་དེ་ཉིད,专指同段前文「欲问此义」的「此义」。为俾行文顺畅,今译为代名词「之」字,做为替代。特此说明。 ↩︎
  14. 亦令彼地:为俾理解,而添译此句。德慧译本中则做「其赡部洲」。 ↩︎
  15. 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砗磲:德慧译为「金、银、瑠璃、砗(原件用字为「」)璖、玛瑙(原件用字为「」)、珊瑚、琥珀、真珠等」(俄TK 121、俄TK 122),在内容与顺序上与藏文本略有不同。 ↩︎
  16. 天香、天华:德慧译为「天花、天香」。 ↩︎
  17. 摩鲁迦:藏文转写的梵文做maruka,其义不详,疑为地名,待考。今采音译。德慧将之译为「上妙」。 ↩︎
  18. 如来:德慧译本中做「善逝」。 ↩︎
  19. 是人:原文写做སྔ་མ,义为「前者」,也就是前述具足神力之人。为俾理解与阅读便利,将之改译为「是人」。特此说明。 ↩︎
  20. 德慧译本写做「佛说如是此法门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以上六种地动相为佛陀转法轮时的兆相之一,《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八》对此做了解释:「此六各三,成十八相:摇扬不安为动,自下渐高为起,忽然腾举为踊,隐隐出声为震,雄声郁遏为吼,砰磕发响为击。」(CBETA, T35, no. 1735) ↩︎
  21. 是名无边门成就法门:原文写做ཆོས་ཀྱི་རྣམ་གྲངས་འདི་སྒོ་མཐའ་ཡས་པས་བསྒྲུབ་པ,德慧将之译为「是经名为三归依经,亦名成就无边门」。 ↩︎
  22. 汝:文中佛陀并未明确指出受词为何,此处「汝」字,系参考《杂阿含经》译法而添译,用于泛指一切闻受此经者,也可用于专指舍利子与阿难二位当机众。特此说明。 ↩︎
  23. 具寿舍利子及诸比丘:原文写做ཚེ་དང་ལྡན་པ་ཤཱ་རིའི་བུ་དང་། དགེ་སློང་གཞན་དག་ཀྱང་་་་་་,义为「具寿舍利子以及舍利子本人以外的比丘们,也都…」,可直译为「具寿舍利子及余比丘」。由于此处的「余比丘」即是当时会中的「诸比丘」,为俾诵读流畅,在不影响原义的前提下,将「余」字改为「诸」字。特此说明。另,于德慧译本中,在此段关于听众身分的记述方面,内容较藏译本为多,写做「具寿舍利子及大比丘众,天、龙、夜义、乹(原件用字为「」)闼婆、阿修罗、迦搂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