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诫频婆娑罗王大乘经》

  • 甘珠尔 · 新译 · Toh0214 · 教诫频婆娑罗王大乘经
  • Rājadeśanāmamahāyānasūtra
  • རྒྱལ་པོ་ལ་གདམས་པ་ཞེས་བྱ་བ་ཐེག་པ་ཆེན་པོའི་མདོ།
教诫频婆娑罗王大乘经有声书

题解

本经记载佛陀教化频婆娑罗王的故事。佛陀具备遍知智能,当所化对象的调伏时机已经成熟,便会前往应机设教:

本经中,佛陀于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了知调伏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的时机已到,便与眷属以神通飞腾至王宫,并坐于宫门前座位。遂引发了戏剧性的开场——国王从王宫中举起一块巨石,掷向佛陀,巨石竟然悬停在半空中,宣说了关于无常的偈颂,从而使国王心生信乐,并引发其与佛陀在王宫门前的一番问答。

佛陀以偈颂形式给予回答,内容强调轮回的无常与不安稳,且详述六道有情所受痛苦,并在此基础上教诫国王,当对轮回心生厌离。国王闻法后,终而舍弃王位,趣证涅槃。(圆满法藏.佛典汉译 编辑部)

佛经语体

敬礼一切佛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及诸多菩萨俱。

尔时,世尊告会众曰:「调伏频婆娑罗王,今正是时,当往摩伽陀国 。」即偕会众,犹如鹅王,飞腾虚空。辅臣月贤见已,乃禀王言:「尊王!佛及大众,已至我国,故当严饰城邑、恭敬承事。」

王答曰:「阎浮提中,无胜我者!岂能恭敬承事于人?」憍慢益盛。

尔时,世尊及大众于频婆娑罗王宫门前,敷座而坐。王知彼等坐已,即以巨石,名「力士能担」,掷打世尊。然彼石悬处虚空,而出是语:

「噫!

诸行皆无常,其为生灭法,1

有生必有死,合会必别离,

积聚还散尽。2

颜色遭病劫,寿期为死夺 ,

贪爱能增苦,厌离得解脱。」

频婆娑罗王闻言,即生信乐,往诣[世尊],合掌前坐。世尊告曰:「大王!当信解于法,通达于法!当生厌离,当生出离!」

王问言 :「世尊!当于何生厌,当于何出离?」

世尊告曰:「当厌轮回,当离轮回!」

王问曰:「云何当厌轮回?云何当离轮回?」

世尊告曰:「轮回无常、苦故。」

王问曰:「世尊!轮回云何无常?」

世尊告曰:「器世间无常,有情众生亦无常。」

王问曰:「器世间云何无常?」

世尊告曰:

「坏劫火起时,须弥诸洲界,

一切器世间,灰灭尽无余;

水、风亦如是,能令坏灭尽。

夏暖绽茂荣,冬寒便枯槁,

丰荒与旱涝,皆悉无定性。

年月相推移,益趋于坏灭,

如是等诸法,现前示无常;

此等若为常,云何有迁谢?」

王问曰:「有情众生云何无常?」

世尊告曰:

「有情诸众生,在世年月日,

渐次而消尽,日益趋死亡。

虽复不欲死,然不得自在。

「生老与病死,自消如水纹;

死主阎罗王,则如鸥伺鱼。

「死缘难思议,无一非死缘,

食虽滋养身,哽噎能致死,

于此世间中,老少或贫富,

无有一众生,不为死主制。

「此前亡故者,亦皆常希冀,

聚积子与财,最末身后遗,

于己毫无益,相随惟善恶。

「我今存于世,同龄或长幼,

亲、友、爱、怨者,悉皆会归死,

岂不见闻之?

「地居之众生,寿长限百岁,

无有不亡者,故我亦将死,

今日或明朝,死期无人知,

纵彼占相师,亦难施无畏,

来年今日时,我复如之何?

「父母与子孙,兄弟及亲友,

奴仆并财富,死后不得随,

痛苦唯自受,彼皆不能代。

「是故独自生,终亦独自死。

共业、共此生,诸亲暂聚首,

如客暂同憩,终须各离行,

亲眷及财物,家乡与房屋,

暂别尚不欲,终将尽弃捐,

孤身赴险途。

「宁以罪恶行,换取蓄积财,

罪恶之果报,愚者当自受,

所蓄之财物,终为子孙取,

是故蓄积财,岂有利益乎?

「我于此身体,虽然极珍爱,

然则死殁时,亦弃如破陶。

生来具骨、肉,死时亦分离,

孑然而流转,无有少自在,

投生于何处,皆随业力转,

故莫为此身,而造诸恶行。

「身纵葬地底,犹且不知足,

不净中所生,乃秽之蕴聚,

为老、病、死等,一切众苦源。

死后弃此身,污地一隅许,

禽与犬狼等,皆悉来噉食,

虽勤事此身,死主罗剎夺。

智者所诃责,愚者所贪爱,

是故诸智者,谁于身生贪?

莫为此身故,堕入愁惨处,

酬身以衣食,谋虑应长远,

令身积福德。

「与我相伴者,唯有善与恶,

人天与解脱,其因乃善法;

三涂众苦者,其因乃罪恶。

「乃至尽形寿,此身皆无常,

婴孩变童子,少年转中年,

复成老年身3。若身为恒常,

何用别年岁?

「财富与苦乐,亦复皆无常,

财势坠贫苦,穷困转富贵,

老病及死亡,横夺韶华财,

此等世间法,悉皆是无常。」

频婆娑罗王问曰:「世尊!轮回众生之苦云何?」

世尊告曰:

「轮回诸众生,恒时无安乐,

所作皆无义,悉成苦恼因,

苦之首有四,谓生老病死。

「生地狱苦者:见及地狱卒,

以及狱火时,极怖大号泣,

自数昔过恶,深悔然无益;

身形乃极大,皮薄如婴儿,

触受大猛利;

或于火聚中,自身火炽然;

或困于铁室,犹如处胎中,

捶击而翻覆,处处遭焚炙;

或于大铁镬,倒悬沸水中,

烹煮如芥糜;

或为锯割截,捶捣碓臼中;

或于屋宅中,囚禁复焚烧;

煻煨、灰河等,众苦难思议。

「或有狱一日,人岁十八万,

经劫住彼狱,求死却不得;

或因业未尽,世界成坏后,

转赴他世界,非成非坏间,[还生地狱中]。

「若生饿鬼道,则为饥渴逼,

头大如山丘,口仅如针眼,

颈项极细窄,腹大如邦国,

纵使见饮食,为他所护阻,

复现为脓、血,及呕秽等状,

或有虽得食,却成沸铁汁。

「若生畜生道,辗转相噉食,

役缚及鞭打,亦不得自在,

复为他所杀,愚痴所逼苦。

「纵生人道中,初于住胎时,

母饱如岩迮,母饥如倒悬,

剧动如碓捣;

皮剥拽近墙,生苦剧过彼;

热、疹、饥、渴苦,手足亦患病;

逮及长大时,复为务农苦,

无暇、为敌摧,或有因负债,

饥、渴、寒、热等,诸事致苦楚;

贫者愁生计,富者守、巡苦,

耕夫与商贾,则因行事苦,

是等苦难思。

苦恼之根源,多由衣、食起,

今生资财乐,多成未来世,

三涂之苦因。

「若生阿修罗,则为慢与嫉、

忿、争等所苦。

「纵生天道中,命终复还堕,

亦为五死兆、有为所逼苦。

「衰老之苦者:

发白而面皱,他人不乐见,

口鼻涎涕流,手足皆战掉,

心虽有所念,气力却不逮,

子孙皆窃思,死亦无不可,

诲训不听受,势力亦不复;

或言此老鬼,云何不早死!

或执棍杖等,捶打加于彼。

如是见闻已,求死却不得。

「疾病之苦者:

身四大不调,是故风胆涎,

交互致身苦,纵见受用具,

亦不生欲乐,身羸难起止,

色衰颜色褪,形貌如饿鬼。

「死亡之苦者:

亲友聚悲哭,莫能见、闻、思,

断末摩4之时,利刃割截般 ,

昔为敌与友,所造善恶业,

皆如梦境显,鬼卒极可怖,

环伺于四周,惊恐而环顾,

不见救护者,极怖心懊丧,

不知己去向,尔时中阴现。

「无尽无常苦,无始至于今,

未证圣道前,长时恒逼恼。」

王问曰:「世尊!轮回极苦,然则何为善妙者?」

世尊告曰:「涅槃圆具善妙。」

王问曰:「云何圆具善妙?」

世尊告曰:

「涅槃最寂乐,无我执分别,

无有诸烦恼,亦无三涂等,

饥渴与寒热,生老病死苦。

轮回无常苦,涅槃即永尽,

唯行利他业,威力不思议,

神变亦难思。」

[世尊]说是语已,频婆娑罗王即出离轮回,抛舍王位如弃唾涕,而于涅槃,趣修取证。

世尊告曰:「大王!善哉!善哉!

「一切迹中,象迹第一;

一切华中,白莲第一;

一切想中,无常第一;

一切思中,出离轮回,是为第一。

「大王!出离轮回,善哉!厌离轮回,善哉!生贪即轮回,无贪即涅槃。」

世尊说是语已,频婆娑罗王等一切[会众]皆大欢喜,于世尊所说,称扬赞叹。

教诫频婆娑罗王大乘经

印度和尚施戒、佛僧耶谢德翻译、抉择。

现代语体

敬礼一切佛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及众多菩萨众共会一处。

当时,世尊向会众说:「如今调伏频婆娑罗王的时机已然来临,所以[我们]应当前往摩伽陀国。」说完这番话,便带着会众,犹如鹅王一般飞升至虚空之中。大臣月贤见到[世尊与会众],禀报大王说:「大王!佛陀已经带着眷众光临我国。所以我们应当装点城邑、恭敬侍奉。」

大王心生傲慢,回答说:「瞻部洲中没有人能胜过我!怎能恭敬侍奉他人?」

当时,频婆娑罗王的宫殿大门前铺设有座位,世尊与眷众随即入座。大王知道他们已经坐下,便举起一块名为「力士能擎」的巨石,掷向世尊。那块巨石悬停在半空中,说出如下这番话:

「噫!

诸行皆无常,其为生灭法,5

有生必有死,合会必别离,

积聚还散尽。6

颜色遭病劫,寿期为死夺 ,

贪爱能增苦,厌离得解脱。」

(「啊呀!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都是生灭之法,

只要出生就会死亡,只要合会必将别离,

只要积聚终将散尽。

疾病掳掠青春的容色,死亡劫夺生存的寿命。

若有贪爱,痛苦便会增长;若生厌离,便能获得解脱。」)

频婆娑罗王听闻这一番话,便生起信服和景仰,走到[世尊]面前,合掌坐下。世尊告诉他说:「大王!您应当信解法、通达法!应当生起厌离心、生起出离心!」

大王问道:「世尊!应当对什么生起厌离心、生起出离心?」

世尊回答道:「应当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出离心!」

大王问道:「为何应当对轮回生起厌患心、厌离心?」

世尊回答道:「因为轮回是无常、是苦。」

大王问道:「世尊!轮回无常[的情形]是怎样的?」

世尊回答道:「这个器世间是无常的,有情众生亦是无常的。」

大王问道:「器世间无常[的情形]是怎样的?」

世尊晓谕道:

「坏劫火起时,须弥诸洲界,

一切器世间,灰灭尽无余;

水、风亦如是,能令坏灭尽。

夏暖绽茂荣,冬寒便枯槁,

丰荒与旱涝,皆悉无定性。

年月相推移,益趋于坏灭,

如是等诸法,现前示无常;

此等若为常,云何有迁谢?」

(「坏灭时分劫火燃起,包括须弥山和各个洲界在内,

整个器世间,连灰烬都无有剩余。

[器世间]亦会遭[洪]水、[狂]风所毁坏。

夏季暖热,生机盎然;冬天寒冻,枯槁萎谢。

年景丰或荒、旱或涝,全都无法确定。

岁月迁流,逐渐逼近坏灭时分。

这些都是无常的明证。

它们若是恒常的,又为何会有变迁和消逝呢?」)

大王问道:「有情众生又是如何无常的?」

世尊开示道:

「有情诸众生,在世年月日,

渐次而消尽,日益趋死亡。

虽复不欲死,然不得自在。

(「有情众生在此生中,

也是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逐渐消尽。

每过一天,就更近死亡一点。

虽然希望不死,但却毫无自主权。)

「生老与病死,自消如水纹;

死主阎罗王,则如鸥伺鱼。

(「生老病死,像水纹一样自然消散;

死主就像水鸥等待着鱼一般。)

「死缘难思议,无一非死缘,

食虽滋养身,哽噎能致死,

于此世间中,老少或贫富,

无有一众生,不为死主制。

(「致死的因缘多到不可思议,没有什么事物不会致命。

食物纵然能长养身体,却也能令人因噎致死。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老少、贫富,

没有一个众生能逃脱死主的宰制。)

「此前亡故者,亦皆常希冀,

聚积子与财,最末身后遗,

于己毫无益,相随惟善恶。

(「以往所有那些过世的人们,也总盼着繁衍子息、积累财富,

然而[去世之后],子息与财富都遗留在身后,对自己毫无益处,

相伴而行的,惟有自己的善、恶[业]。)

「我今存于世,同龄或长幼,

亲、友、爱、怨者,悉皆会归死,

岂不见闻之?

(「今生今世中,我的亲朋好友、爱憎之人,

无论与我同龄,或是年长、年幼者,难道不曾听说过他们当中有人去世[的消息]吗?)

「地居之众生,寿长限百岁,

无有不亡者,故我亦将死,

今日或明朝,死期无人知,

纵彼占相师,亦难施无畏,

来年今日时,我复如之何?

(「所有居住在大地上的人,寿命最长不过百岁,

无有例外全部都要离世。

所以我们都将死亡,今日身亡还是明日殒命,谁也不知晓。

就算是占相师,也无法帮人消除恐惧。

来年今日之时,我将会如何呢?)

「父母与子孙,兄弟及亲友,

奴仆并财富,死后不得随,

痛苦唯自受,彼皆不能代。

(「临命终时,父母、子孙、兄弟、亲友、

奴仆与财富,这一切死后都不会跟随自己,

所以痛苦只能自己独自承受,没有人能代替。)

「是故独自生,终亦独自死。

共业、共此生,诸亲暂聚首,

如客暂同憩,终须各离行,

亲眷及财物,家乡与房屋,

暂别尚不欲,终将尽弃捐,

孤身赴险途。

(「因此,生时独自出生,死时亦终将孤身死去,

与我暂时共度此生、拥有共业的亲人们,

只不过像旅客[暂时]共享居所一般,最终仍得各自启程。

那些亲眷、钱物、家乡与房屋,

[现在]连暂时舍离都做不到,到了最后却不得不全部抛弃,

孑然一身踏上可怖的道途。)

「宁以罪恶行,换取蓄积财,

罪恶之果报,愚者当自受,

所蓄之财物,终为子孙取,

是故蓄积财,岂有利益乎?

(「只要是宁愿冒着恶行的危险,换取财富的累积,

恶行的果报都将由这些愚者自行承担。

所积攒的财富却最终被他的子孙们拿走。

既然如此,存蓄财富又有什么利益呢?)

「我于此身体,虽然极珍爱,

然则死殁时,亦弃如破陶。

生来具骨、肉,死时亦分离,

孑然而流转,无有少自在,

投生于何处,皆随业力转,

故莫为此身,而造诸恶行。

(「我无比珍爱的这具身体,到了死亡的时候,

亦彷佛破碎的陶器一样被丢弃。

生来便具有的骨和肉,死时亦将分袂别离,独自漂泊,身不由己,

投生于何处,皆由业力左右,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这具身体,而造作恶行。)

「身纵葬地底,犹且不知足,

不净中所生,乃秽之蕴聚,

为老、病、死等,一切众苦源。

死后弃此身,污地一隅许,

禽与犬狼等,皆悉来噉食,

虽勤事此身,死主罗剎夺。

智者所诃责,愚者所贪爱,

是故诸智者,谁于身生贪?

莫为此身故,堕入愁惨处,

酬身以衣食,谋虑应长远,

令身积福德。

(「这具身体,纵然葬于地底,亦不知满足,

是由不净物所形成的,是秽物的聚集,

是老、病、死等一切众苦的根源。

死后,这具身体就会被抛弃,终究不过是弄脏一片土地,

或供禽鸟犬狼等啃食罢了,

纵使勤快地奉养它,亦终将被阎罗、罗剎夺去。

这具身体,被智者诃责,愚者却对其贪恋。

因此,又有哪个智者会贪着身体呢?

切莫为了这具身体,而堕入愁惨之处(恶趣),

仅仅施予它衣食酬劳即可,

应当为了长远的利益,善用身体积累福德。)

「与我相伴者,唯有善与恶,

人天与解脱,其因乃善法;

三涂众苦者,其因乃罪恶。

(「除了善、恶[业]二者,没有谁能与我相伴,

善是人天善趣和解脱之因,

恶则是三涂恶趣之苦的成因。)

「乃至尽形寿,此身皆无常,

婴孩变童子,少年转中年,

复成老年身7。若身为恒常,

何用别年岁?

(「这具身体,直至命终,都是无常,

婴孩长成童子,再由少年变成中年,

最后迈入老年。设若身体是恒常的,

如何会有这些阶段?)

「财富与苦乐,亦复皆无常,

财势坠贫苦,穷困转富贵,

老病及死亡,横夺韶华财,

此等世间法,悉皆是无常。」

(「财富与苦乐,亦都是无常,

具财势者会堕入贫苦,穷困之人也可能获得荣华富贵,

衰老、疾病和死亡,会夺走青春以及富乐,

这些世间法全都是无常的。」)

频婆娑罗王问道:「世尊!轮回众生之苦是什么样的?」

世尊开示道:

「轮回诸众生,恒时无安乐,

所作皆无义,悉成苦恼因,

苦之首有四,谓生老病死。

(「轮回中的有情众生,无论何时都没有安乐,

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毫无意义,只能成为苦恼的起因。

苦主要有四者:生、老、病、死。)

「生地狱苦者:见及地狱卒,

以及狱火时,极怖大号泣,

自数昔过恶,深悔然无益;

身形乃极大,皮薄如婴儿,

触受大猛利;

或于火聚中,自身火炽然;

或困于铁室,犹如处胎中,

捶击而翻覆,处处遭焚炙;

或于大铁镬,倒悬沸水中,

烹煮如芥糜;

或为锯割截,捶捣碓臼中;

或于屋宅中,囚禁复焚烧;

煻煨、灰河等,众苦难思议。

(「如果生在地狱道,[所承受之]苦是这样的:

见到地狱的守卒和地狱之火时,

惊惶万状,嚎啕大哭,历数自己过去所犯的恶行,

极度懊悔,却没有丝毫用处。

所获的身体极其硕大,身上的肉却相当柔嫩,触觉感受非常猛烈。

有些身体在火堆之中燃烧;

有些则生在铁堡屋中,好像在母胎中受到捶击而翻滚,

无论滚到何处都被焚烧;

有些在巨大的铁锅中,被倒悬在沸水里烹煮,

彷佛芥子粥一般;

有些被锯子割截;有些在臼中,被杵所捣捶;

有些被囚禁在屋宅之中焚烧;

还有煻煨、灰河等,苦难众多,不可思议。)

「或有狱一日,人岁十八万,

经劫住彼狱,求死却不得;

或因业未尽,世界成坏后,

转赴他世界,非成非坏间,[还生地狱中]。

(「有些地狱中的一日,相当于人间的十八万年,

住在这些地狱中,长达经劫的时间,哪怕希望死去也无法如愿。

有些业尚未耗尽[的众生],在世界坏灭后,

还会投生在既非新生、也未坏灭的世界[之地狱]中。)

「若生饿鬼道,则为饥渴逼,

头大如山丘,口仅如针眼,

颈项极细窄,腹大如邦国,

纵使见饮食,为他所护阻,

复现为脓、血,及呕秽等状,

或有虽得食,却成沸铁汁。

(「如果生在饿鬼道,则要受到饥渴的逼恼:

头好似山丘般巨大,口仅如针眼般细小,

脖颈非常细窄,肚腹却像邦国般庞大。

纵使见到饮食,亦是被别人看守着的,

或是饮食现为脓、血、呕吐物等样状,

有些饿鬼尽管吃了下去,却彷佛灌下沸腾的铜汁一般。)

「若生畜生道,辗转相噉食,

役缚及鞭打,亦不得自在,

复为他所杀,愚痴所逼苦。

(「如果生在畜生道,则弱肉强食,

或是受到驱役、鞭打,身不由己,

或被杀害等等,还要受愚、痴之苦。)

「纵生人道中,初于住胎时,

母饱如岩迮,母饥如倒悬,

剧动如碓捣;

皮剥拽近墙,生苦剧过彼;

热、疹、饥、渴苦,手足亦患病;

逮及长大时,复为务农苦,

无暇、为敌摧,或有因负债,

饥、渴、寒、热等,诸事致苦楚;

贫者愁生计,富者守、巡苦,

耕夫与商贾,则因行事苦,

是等苦难思。

苦恼之根源,多由衣、食起,

今生资财乐,多成未来世,

三涂之苦因。

(「纵然生在人道中,首先在母胎中,

母亲吃饱时就像被岩石挤压,母亲饥饿时则彷佛被倒悬,

母亲剧烈运动时好似被碓捣;

分娩时的痛苦,比剥了皮贴着墙拖曳还要剧烈;

还有手足病、热疹、饥、渴等苦;

之后虽然长大成人,

还要承受务农、忙碌无暇、穷困之苦,

以及与亲人别离、被仇敌打败、负债、

饥、渴、寒、热等种种痛苦;

贫穷之人苦于谋求生计却一筹莫展;

富有之人也得受看管、巡视之苦;

农夫与商人,为行事所苦。

此般种种苦,多到不可思议。

而苦恼之根源,大多由衣、食而起,

今世的资财享乐,大多成为来世堕入三涂苦的原因。)

「若生阿修罗,则为慢与嫉、

忿、争等所苦。

(「如果生在阿修罗道,则因傲慢、嫉妒、

忿怒、斗争等而受苦。)

「纵生天道中,命终复还堕,

亦为五死兆、有为所逼苦。

(「纵然生在天道中,命终之时还会堕入[恶趣],

也会被五死兆以及有为法所逼迫而造成痛苦。)

「衰老之苦者:

发白而面皱,他人不乐见,

口鼻涎涕流,手足皆战掉,

心虽有所念,气力却不逮,

子孙皆窃思,死亦无不可,

诲训不听受,势力亦不复;

或言此老鬼,云何不早死!

或执棍杖等,捶打加于彼。

如是见闻已,求死却不得。

(「衰老之苦是这样的:

头发花白、布满皱纹,他人也不乐意见到,

口鼻流着涎涕,手脚颤颤巍巍,

心里纵然有所念想,却没有力气做,

子孙全都认为自己该死了。

教诲别人也无人肯听,威力亦不复从前;

有些人甚至说:『老不死的,怎么不早点死!』

还有人拿着木棍殴打自己。

看见、听闻这等情形,哪怕[自己]求死都不能如意。)

「疾病之苦者:

身四大不调,是故风胆涎,

交互致身苦,纵见受用具,

亦不生欲乐,身羸难起止,

色衰颜色褪,形貌如饿鬼。

(「疾病之苦是这样的:

身体四大不平衡,

因此风病、胆病、涎病聚集,使身体受到摧残,

纵然见到受用,也没有享用的欲望,

身体虚弱,没有力气,难以起身,

形容憔悴,面无光彩,好似饿鬼一般。)

「死亡之苦者:

亲友聚悲哭,莫能见、闻、思,

断末摩8之时,利刃割截般 ,

昔为敌与友,所造善恶业,

皆如梦境显,鬼卒极可怖,

环伺于四周,惊恐而环顾,

不见救护者,极怖心懊丧,

不知己去向,尔时中阴现。

(「死亡之苦是这样的:

亲友聚集,嚎啕大哭,却不能看见、听闻和思考,

断末摩9时的痛苦(临终者所受肢体分解之苦),就好似被利刃切割一般。

昔日为了敌人和朋友所造的善业和恶业,

都如同梦境一般显现。

阎王的使者环绕自己,极其可怖。

无比惊恐地环顾四周,也见不到任何能救护自己的人。

惊惶万状,失魂落魄,不知自己能去向何方,

中阴于此现前。)

「无尽无常苦,无始至于今,

未证圣道前,长时恒逼恼。」

(「无常之苦,无穷无尽,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

这么长的时间里,直至证得圣道之前,都将一直逼恼着自己。」)

大王问道:「世尊!既然这个轮回极度痛苦,那么,何处才有安乐善妙?」

世尊回答说:「涅槃圆满具足善妙」。

大王问道:「涅槃是怎样圆满具足善妙?」

世尊回答道:

「涅槃最寂乐,无我执分别,

无有诸烦恼,亦无三涂等,

饥渴与寒热,生老病死苦。

轮回无常苦,涅槃即永尽,

唯行利他业,威力不思议,

神变亦难思。」

(「涅槃最为寂静安乐,

没有我执分别和烦恼,也没有恶趣三涂等,

没有饥渴、寒热、生、老、病、死之苦。

永恒终止轮回无常之苦,

所行唯有利他的事业,

威力和神通变化不可思议。」)

[世尊]给予这番开示后,频婆娑罗王便对轮回生起了出离心,舍弃王位,就好像抛弃唾涕一般,转而为证得涅槃而精勤修行。

世尊晓谕道:「大王!善哉!善哉!

「一切迹中,象迹第一;

一切华中,白莲第一;

一切想中,无常第一;

一切思中,出离轮回,是为第一。

(「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殊胜;

一切花朵中,白莲花最为殊胜;

一切想中,无常想最为殊胜;

一切意趣中,出离轮回最为殊胜。)

「大王,您对于轮回能生起出离心,善哉!能厌离轮回,善哉!若有贪爱将会轮回,无有贪爱则将证得涅槃。」

世尊给予此般开示后,频婆娑罗王等一切[会众]皆大欢喜,咸皆称扬赞叹世尊所言。

教诫频婆娑罗王大乘经

印度和尚施戒、佛僧耶谢德翻译、抉择。

  1. 平行偈颂参见《法句经》:「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CBETA, T04, No. 0210)以及《法集要颂经》:「一切行非常, 皆是兴衰法。」(CBETA, T04, No. 0213) ↩︎
  2. 平行偈颂参见《法句经》:「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CBETA, T04, No. 0210)以及《法集要颂经》:「聚集还散坏, 生者皆尽终。」(CBETA, T04, No. 0213) ↩︎
  3. 参见《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五:「胎中五者:一羯剌蓝、二頞部昙、三闭尸、四键南、五钵罗奢佉。胎外五者: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CBETA 2022.Q1, T29, no. 1558) ↩︎
  4. 断末摩:原文写作གནད་གཅོད་པ,梵文作marmaccheda,「末摩」为marman音译。义指死前感受身体肢节分解的痛苦。参见《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又渐命终者,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非如斩薪,说名为断,如断无觉,故得断名。」(CBETA 2021.Q4, T29, no. 1558) ↩︎
  5. 平行偈颂参见《法句经》:「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CBETA, T04, No. 0210)以及《法集要颂经》:「一切行非常, 皆是兴衰法。」(CBETA, T04, No. 0213) ↩︎
  6. 平行偈颂参见《法句经》:「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CBETA, T04, No. 0210)以及《法集要颂经》:「聚集还散坏, 生者皆尽终。」(CBETA, T04, No. 0213) ↩︎
  7. 参见《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五:「胎中五者:一羯剌蓝、二頞部昙、三闭尸、四键南、五钵罗奢佉。胎外五者: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CBETA 2022.Q1, T29, no. 1558) ↩︎
  8.  断末摩:原文写作གནད་གཅོད་པ,梵文作marmaccheda,「末摩」为marman音译。义指死前感受身体肢节分解的痛苦。参见《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又渐命终者,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非如斩薪,说名为断,如断无觉,故得断名。」(CBETA 2021.Q4, T29, no. 1558) ↩︎
  9. 断末摩:原文写作གནད་གཅོད་པ,梵文作marmaccheda,「末摩」为marman音译。义指死前感受身体肢节分解的痛苦。参见《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又渐命终者,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非如斩薪,说名为断,如断无觉,故得断名。」(CBETA 2021.Q4, T29, no. 1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