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透过层递比较,说明禅定三昧,是为最上,应当受持、修习。一开始,佛在王舍城于三万比丘、五千菩萨及人天眷属大众之中,默然入定,引发众人疑惑,后来文殊师利法王子请求佛陀出定,阿难遂向佛陀请教“多闻智敏却仍难成菩提”的原因,以及为何佛于一切契经中,皆盛赞三昧与最上智。应阿难所请,佛陀以引导问答的方式,开示了相关的法义。
在汉传佛教中,本经曾有古译,名为《最妙胜定经》,但在唐代之后即未再收载于大藏经中,故而较少受到汉地佛教徒所关注。虽然如此,汉传佛教天台宗祖师慧思禅师(515-577)早年曾受此经启发,深入闻思修行。其弟子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法华玄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著作中,亦有援引本经之例。故知本经在汉传佛教中曾发挥重大影响。
至于藏传佛教方面,敦煌版写本应系本经最早的藏文译本,其用词、内文与其他刻版皆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与汉译《最妙胜定经》则相当接近。在敦煌版中,出现了后弘期第三度厘订译词期间(约在11世纪上半叶)所采用的罕见拼写方式,但该拼写方式已不见于后期木刻本之中,因此推估本经译成藏文的时间应系后弘期早期。
至于本经在藏地的流传方面,冈波巴大师(1079-1153)、龙钦巴尊者(1308-1364)等人的著作中,也常引用本经。可见其受重视的情形。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与大比丘僧三万人、菩萨大士五千3人、天龙八部4、人天等诸多眷属俱。
复有四方四护世者5、罗剎、饿鬼等四部,亦皆来集,在眷属中。
尔时,世尊入光明三昧,默然而住。众多眷属,以是生疑。
尔时,法王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从座中起,遶佛三匝,复以偈颂,赞叹于佛:
「法主6甚善哉!寂然住三昧;
周围眷属众,由是皆生疑。
甚善日月光,敛照默然住;
甚善珍宝藏,不施贫乏众;
甚善人中王,请从三昧出。
甚善龙王者,请降甘露雨。
甚善天中尊,请速演诸法。
甚善为有情,请演一乘义7。」
尔时,世尊即从三昧起,告众眷属言:「我有诸多无上宝智,能令汝等8利益安乐9,远离贫乏,是故勿疑,欲问便问。」
尔时,阿难10从座而起,即白佛言:「世尊!我自思忖:多闻者,即能速证无上菩提。然依昔闻诸经所说11,多闻复具利慧根者,彼于菩提,甚难证得,谓当有八魔12。若尔,我当云何得证无上菩提?」
世尊告阿难曰:「阿难!多闻之人,乃有二心。云何二心?谓:三昧心、乱心13。心住三昧,则虽多闻,亦无妨碍;心住乱中,虽复多闻,亦无益处。凡彼备具三昧、智慧者,即当速证无上菩提。」
阿难白言:「世尊!何以故,于一切经中,咸皆赞叹三昧、智慧,名最上妙?」
世尊告阿难曰:「阿难!具足三昧、智慧者,譬如狮子,兽中第一;亦如日光,光中最胜;亦如须弥,群山之最。何以故?具足三昧、智慧力者,为最上妙故。」
世尊告阿难曰:「阿难!假使有人,以栴檀木,修造精舍,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又复有人,以七珍宝,修造精舍,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二人,得福等不?」
阿难白言:「是二人中,以七宝修造者,得福最上。」
佛告阿难:「复次有人,乃以凡金14,修造精舍,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又复有人15,则以真金,修造精舍,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二人,得福等不?」
阿难白言:「是二人中,以真金修造者,得福最上16。」
佛告阿难:「假使有人,以栴檀木,并余香木,修造佛像17,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礼拜;又复有人,则以真金,并诸七宝,修造佛像,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礼拜。如是二人,福有异不?」
阿难白言:「以七宝真金,造佛像者,所得福大。」
佛告阿难曰:「假使有人,其能发心,作大布施,七宝库藏、妻妾子息18,皆悉能施;又复有人19,头20目身体,并诸难得七宝库藏,皆悉能施。如是二人,福有异不?」
阿难白言:「以七宝、身体、妻妾、子息,作供养者,所得福大。」
佛告阿难:「假使有人,能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众人,宣扬十二部经21,广弘于世,所谓:若自读诵、教他念诵;又复有人22,能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众人23,依文念诵,复于文义,解了24通达。如是二人,何者福大?」
阿难白言:「依文念诵、了达其义者,所得福大。」
佛告阿难:「假使有人,能无碍念诵十二部经,然不解深义,亦能奉持经籍,其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复又有人,于十二部经,能熟谙诵,了达深义,亦能奉持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经典。如是二人得福,何者为上?」25
阿难白言:「念诵复能了达其义,为他人说26,得福最上27。」
佛告阿难:「假使有人,于十二部经,能解能说,然于布施、持戒、安忍、慈悲喜舍,皆不奉行;又复有人,于十二部经,能解能说,复于布施、持戒、安忍、慈悲喜舍,皆能广行,于诸有情,具平等心,等如一子28。如是二人,何者福大?」
阿难白言:「能行慈悲喜舍,持戒、安忍,布施有情,所得福大,所得福多。」
世尊告阿难曰:「假使有人,于十二部经,能解能说,复于十五韦陀29论30,纯熟能说,弘扬于世。又复有人,亦于十二部经,能解能说,复能通晓十五韦陀论,所谓:生论31、决定论、五蕴论、十二缘起论、十八界论、大空论、日月论、日月云32论、庄严经论、胜义性论、金刚藏论、一切相智论、三解脱门论等是;亦行布施、持戒、安忍,慈悲喜舍,其于坏戒、护戒,无有二心,等如虚空;不见有情一切过,于诸众生,具平等心,等如一子;于瞋怨者,心亦平等,犹如虚空。更复有人,于方广十二部经,不加毁谤。如是二人33,何者福大?」
阿难白言:「于方广十二部经,不加毁谤,是人福德,无数无量,不可思议。34」
世尊告阿难曰:「复次,假使有人,能令我前所说一切福德,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于十二部经、十五部论,亦能念诵、解说,且能持戒、安忍、奉行慈心等,并行布施,多闻已达第一,能说诸法空寂义,能令闻者得五通35,如是亦能作利益安乐事。然而是人,乃不能于一日一夜,住于三昧。何以故?补特伽罗具多闻者,我慢心盛,如山如海。如是我慢心盛,当于恶趣36受苦,经无量劫。从彼地狱出已,复生禽鸟中。多闻若尔,究有何益?
「凡具禅定三昧者,生死轮回,罪恶重业,当能净除。多闻如草,三昧如火;多闻如铁,禅定三昧如金;多闻犹如药末37,禅定三昧则如药树38;多闻如江,禅定三昧如海。是故我说禅定三昧福聚功德,经劫不可尽述39。」
世尊告阿难曰:「我念往昔,尝为多闻士夫,彼时文殊师利与我40诤论有无41。文殊言有,我则言无,乃于有谛无谛起诤,莫能决定42。末后命终,转生43恶趣,吞热铁丸,经无数劫。从地狱出,遇迦叶佛。
「迦叶佛乃为说有谛无谛:『诸法自性,不得定执,不落一向,如汝或言于有,又或言无,胜义则非是也。何以故?以诸法空故,而为寂静,故此二真谛者,既非为有,亦非为无。汝所知解,唯晓字义,于甚深义,犹不能达。是故汝于此义,有如盲聋44,岂能解悟如是甚深义谛?』我既闻是语已,乃入山中阿兰若处,作意思惟,入禅定三昧。经七日已,于四禅之三昧45、三三昧、智三昧、大空、胜义空、空空等,了悟通达。亦能了悟:以诸法空故,而为寂静,毕竟无有。何以故?以诸法体性空故。
「是故当知:修习禅定,为最上妙。假使有人,修习禅定三昧,若一日夜,若修七日,虽无量劫,所造重罪,亦当渐次灭息46。其余47重罪,亦当净除。48
「复次,若问:『云何?』或杀父母,或杀阿罗汉,或毁佛塔,或毁精舍,或焚僧房,或犯四波罗夷,或犯八波罗夷,或犯五重,或犯自性六重,或谤方广经典,或说他过,不行奉事;随所生处49,我慢炽盛,自然造作重罪。若能修习禅定三昧,罪自灭净。此亦因禅定三昧力而净,非余力也。
「若于七日,能得如是无量功德福聚50,何况尽其一生,住阿兰若,山间树下,作意寻51、除、入、断52?
「何以故?心如江河,剎那不住;心如猕猴,一取一舍53。以要言之,心者,以三昧故而不动。
「设若心动,于一切法,便生乱想。若住三昧,于世间中,生住灭行,知解了悟54,亦即能悟:诸法以性空故,而为寂静;无常流转,空而无我;如幻,如化,如电,如风,如寻香城,如泡,如阳焰,如响,如空中鸟迹。
「若知世间所有,于山林、江河、池55沼、大海等处,凡一切水,大火劫起,皆当焚尽,除四禅及四无色定,其余诸法,皆归为空。以是当知,禅定威力甚难思议。
「心若住于三昧,则见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江河、大海、山林、溪谷,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若住禅定三昧,能以神变,去至十方恒河沙界,复能以神变力,变化十方世界地水火风56、日月、星宿、山林、流水、树木、天宫、龙宫。是故当知,禅定威力甚难思议。
「纵使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以禅定三昧力故,亦能变化57。阿难!大目犍连以入三昧故,能以三昧起种种变化,乃至以三昧故,如旋火轮,行58于此大地。当知多闻,不能如是。」
世尊命阿难曰:「汝且振动大地。」
阿难白言:「我无禅定三昧,莫能振动也。」
世尊告阿难曰:「修习禅定三昧,虽不得沙门59四果,亦踰多闻百千万倍。」
尔时,住于竹林比丘,有五百余人,自恃多闻,既闻佛告阿难之语,谓目犍连神通三昧第一,即诣佛所,头面礼世尊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修学多闻,十二部经,皆通达故,凡十六大国者,悉皆恭敬承事我等,犹如敬佛。世尊云何言多闻终不能得无上菩提?」
如是白已,五百比丘一时俱白世尊言:「我等当舍多闻,修学禅定三昧。」
世尊告诸比丘曰:「比丘!汝等60莫作是说,言应舍多闻,而学禅定三昧。我观汝慧,犹如蚊翅,欲遮日月之光,如盲瞽人,欲登须弥,如无船人,欲渡61大海,如折翅鸟,欲飞腾虚空,62汝等亦复如是。」
诸比丘乃心生恐怖,若死近死。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比丘!汝等莫惊怖63,心且入三昧。」
诸比丘白言:「我等尚且无禅定力,何况三昧64?」
世尊告曰:「我有妙药,汝等当得三昧。」
诸比丘白言:「愿世尊说,我等当如是行。」
世尊告曰:「云妙药者,谓:寻、除65、入、断。」
诸比丘白言:「云何寻、除、入、断?我等未能知解。惟愿世尊,为我宣说。」
尔时,佛复告曰:「起初心曰寻,生二心曰除,生三心曰入,生四心66曰断。
「又:初禅曰寻,二禅曰除,三禅曰入,四禅曰断。又:云禅定者,谓:身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受念住67,乃至得四通68;及如是一切法,谓:四正断、四神足、四谛、四三摩地69、四无相、四菩提。比丘!汝于初禅,犹未明了,何况四禅乃至一切法?诸比丘!当以种种方便,入禅定三昧。
「若念不净,当见身之四大,所谓:皮肤、骨锁、肢节;脓血流溢,犹如九孔漏器,注水其中,便即漏泄;诸不净物,屎尿污秽,数数漏泄。从彼三昧,则能见诸般物,如是乃能各各观见:动静、青70黄白黑等相,是故心不错乱71,见彼等物,当即遮转72。起白骨观,了出入息73,亦同于彼。
「若比丘74犯四根本戒,比丘尼犯八根本罪,优婆夷犯五根本戒75,沙弥犯十戒,式叉摩尼犯六重罪76,若盗佛法僧财77,若盗和尚、阿阇梨、尊重、父母、僧财,毁谤方广经典,如是补特伽罗,其入禅定三昧时,见自身口,犹如疾风;亦见身血,如火炽然;骨如山岩,脉如树木,见其五脏,则如蚖78蛇。又见手持大火,疾驰风中;头顶大山,起身脚跌79;口出狮子,眼出毘舍阇80,鼻出大蛇,耳出豺狼;屎尿下坠,犹如降雨,多如大海;或见十方诸佛示现诸多神变81。见如是相时,当从禅定起,诣山园林,阿兰若处,诵方广经,并作忏悔。
「如是悔除前罪,当于七日,或二七日,或三七日,或四七日,或五七日,或六七日,或七七日,发露忏悔。
「当如是清净罪业,复修禅定。其中罪轻者,渐次当见身如琉璃山。
「若人未犯四根本罪,乃至未犯自性五重,其人入三昧时,当见十方诸佛俱时说法,所谓宣说:四谛、四正断、四神足、苦法、忍法、顶法82、世第一法;或说七觉支、四禅、八大人觉83、四空、三三昧、八解脱84。于三昧中,或见昏闇,或见光明,即从是三昧起,当生妙喜之心。」
世尊如是告已,诸比丘乃返85所居园林,于七日中,修习三昧,于是悉皆证阿罗汉。证已,往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依佛所说,今已解脱轮回,证无上果。」
世尊告曰:「汝等既如是证,示现神变,今时已至。」佛既如是告已,五百比丘乃飞腾虚空,或卧或坐,或行或住,或身出火,或出水等86,大显神变,凡十八种。87尔时,多闻比丘众,以修习禅定故,具诸般变化,如大目犍连。
复次,阿难乃白佛言:「世尊!如来入涅槃后,此正法当住世几许?于恶世时,有情修习此法,证沙门四果者,当有几何?」
世尊告阿难曰:「此后仲春之月88,我当于拘尸那城涅槃。
「我涅槃后八十年间,有诸众生,依法而行,或住冢间,或住树下,作意是法,所谓:寻、除、入、断。如是修法行者,十千人中,有九千人,当证沙门四果89。后三百年,有十千人,当证沙门四果。90
「后三百年,至五百年间,我之近住弟子,渐行不善法,以嫉妬心故,邪命自活。五百千人中,有十千人,当证沙门果。
「后五百年,至八百年91间,我之近住弟子有着俗服者,畜养牛、羊、猫92、驴、马等,储积谷米,自耕自食,蓄男女仆。彼时千千93人中,有一千人,当证四沙门果。
「后八百年,至千年间,我之近住弟子有学罪法者,亲近王者、王子、大臣、长者,共为朋友94,下至书信往返,而作戏言,耕田掘地,富有麨面,储蓄金银,乃至七宝,啖肉饮酒,资养四大95;犹如妓女,着新色衣96,行欺惑事。万十万人,约仅百人,当得沙门四果。
「后一千年,至三百年间,动乱巨矣。我之近住弟子,虽着法衣,如于田边,竖旧旛耳,无有威严。俗人见之,不行奉事,如见屠者。
「彼时国中,亦当纷乱。互为怨雠,辗转相杀,是以王臣、父子、兄弟97,亦皆互为怨雠;无慈无悲,乃为饮食,而起烦恼。无家宅者、无妻妾者、无子女者、盲聋瘖哑、根不全者、男女仆役,悉皆逃出,国破家亡。不能自养活者,乃入我之法中,俗家众人见之,如见猎者;犹如天牛、野马、疯象,难以调伏,随心所欲,师徒皆如残戾野人,放纵受用贪欲,尊卑无序,不计优劣,犹如傍生畜类,造作众罪,不畏恶趣;随至何处,皆近沽酒屠肉者,与猎者、妓女为友,并造口业,心中所思,亦是罪恶;或近98宰官;种种巧计,恐吓善人,夺其财物,蓄养女人99;或持猎具鱼筌等,捕捉鱼等,亲自烹杀100。月半月尽,不行布萨。自恣101或作戒羯磨事102时,尊卑友朋,起恶毒心,互争互瞋,师徒互揭阴私,骂詈扬恶,譬如多蚖,共集一穴103,朋比为党,伐异党同,恶口骂詈;尊卑次序,亦皆不存。犹如残戾野人,不愿行善,夺财自矜,贪着名利,无有餍足104。当彼之时,十二部经,皆当隐没,无人读诵105;我诸弟子,乃好习学奉行兵法,以及训诂、文字106、嬉游107、骑乘、禳祭108、棋奕、歌舞、集会109、驱摈110、射箭、赛马等非法。
「以其如是行诸非善之法111故,死后即堕恶趣,无量劫中,受恶趣苦;从彼解脱,复生傍生,饥渴受苦,负重而行。
「此后,虽有修学杜多功德者,亦多行非法,不住山林,不住冢间,不住树下,常游城中,心多妄念,好求名利,贪着财物受用,心不知足;虽有说法者,然于佛所说法,能悟入者,万分当中,不及其一。又与诸多眷属同游城中,入于俗家,为牟名利,而为俗人说法;蓄积诸多受用,有如屠者。诸不受享酒肉者乃诃责言:『诸比丘!汝为尊者,既舍俗而出家,然无悲心,又复如是多行非法,汝若屠者矣!』112。
「彼等比丘既闻骂詈113,反皆于是人捶打、骂詈、呵叱,互作是语:『如来在世时,曾言:我114未开许饮酒115、食肉。今如来入灭,悉皆开许。故我饮酒食肉也116!既离俗众,彼等乃相与嬉笑道:『我等117所知,如佛亲说。』如是口说无义语、争竞语、乱语。犹如盲瞽,竖二指118向日,妄论上方日轮广狭大小;又如聋者,谓『我闻天上说法之声』。众盲集会119。于此世间,虽文殊师利与大迦叶等,应化住世,亦当受众人捶打、骂詈,复遭驱摈,不令安身。
「复次,譬如狮子住香山中,鹿等野兽120,莫敢临近彼处;迨狮子从彼山出,野兽、毒恶猛兽等,乃相呼唤,入香山中,噉食嘉果,啜饮清泉。以如是故,一切饮食,乃告枯竭,住于香山诸天,亦不能救;于是毒草蔓生,若有食者,当即命终。
「我入涅槃后,一切比丘虽皆诵读我所宣说十二部经,然于上者,教令为中,教中为下,教下为上,教中为下、末者;亦即:非真义者,谓为真义;于真义者,谓非真义。如诸外道,以己经典,谓为真实。
「彼时,十二部经虽行于世,威严势力,俱不存矣。或虽有人,念诵披读,不得一人,证沙门四果也。如是我之弟子,如王失国121,如鸟折翅。精舍佛塔,悉皆荒芜,无人修整;如是虽有佛像、旛旗、宝伞,然如兵甲遭毁,于是鸽雀猪犬122羊等,作巢居焉。至于比丘,各各住处123,则精心洒扫,务求庄严124。」
世尊告阿难曰:「此亦略略示告汝耳。」
阿难闻言125,涕泪悲泣。
如是,世尊为止阿难忧愁悲泣,126乃告之127曰:「汝莫哭泣如斯,应当受持此经,广弘于世。」
尔时,阿难拭泪已,白世尊言:「我当受持。」
释提桓因、人天大众,亦告阿难言:「尊者!我等亦当受持。若人住于山林,或住树下,或住旷野,或住冢间,诵读此经,我等将偕人天眷属、非人众俱,前往彼处,下至一偈,乃至一句,皆当受持,不忘不失。128」
说是经时,一千129比丘即证沙门四果,一千五百比丘尼证须陀洹果,五百优婆塞得善清净130。于是天、人、阿修罗等,作礼而去。
圣三昧最上妙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与约莫三万多名大比丘僧、五千名菩萨大士,以及天龙八部、天人、人等许多眷属同在一处。
除此之外,还有四方的护世者、罗剎、饿鬼等四部,都来集会,在眷属的行列之中。
当时,世尊安住于「光明三昧」之中,静默不语而安住,许多眷属因而心生疑惑。
之后,法王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起身,转绕佛陀三圈后,接着以此偈颂盛赞佛陀:
「法主甚善哉!寂然住三昧;
周围眷属众,由是皆生疑。
甚善日月光,敛照默然住;
甚善珍宝藏,不施贫乏众;
甚善人中王,请从三昧出。
甚善龙王者,请降甘露雨。
甚善天中尊,请速演诸法。
甚善为有情,请演一乘义。」
极为善妙呀!您为佛法之主。寂然安住于三昧之中。
周遭的诸多眷属,都已经生起了疑惑。
极为善妙呀!您为日月光。您却默然不语,不放光照彻。
极为善妙呀!珍妙宝藏!您却未布施贫困者。
极为善妙呀!人中之王!请您从三昧中出定。
极为善妙呀!人中龙王。请您澍降甘露妙雨。
极为善妙呀!天人之尊。请您速疾畅演诸法。
极为善妙呀!请您为有情众生,演说究竟一乘的法义。
世尊于是从三昧中起,向诸多眷属说道:「我有许多无上珍宝之智,能令诸位获得利益、安乐,远离贫乏。因此,毋庸起疑,有任何欲问之事,便发问吧!」
于是,阿难从座上起身,向佛陀禀告:「世尊!我以为多闻便能迅速获得无上菩提。然而,根据听闻到的经典所言,多闻且具有敏锐慧根者,将会因为出现八种魔罗,而难以证得菩提。若是如此,我当如何取证无上菩提呢?」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多闻者有二种心。何谓二种心?即:三昧之心与迷乱心。心若安住于三昧,那么,即使多闻也无妨;心若处于迷乱之中,则多闻无益。任何充分具足三昧与智慧之人,将速证无上菩提。」
阿难问:「世尊!为何于所有经典中,皆称赞三昧与智慧为真正最上呢?」
世尊答阿难:「阿难!具足三昧与智慧,就如同狮子是百兽之中最优越的,太阳是一切光明之中最上的,须弥山则是一切山中最胜。那么,若问:『为何呢?』这是因为具足三昧与智慧的力量,乃是真正最上的。」
世尊问阿难:「阿难,假使有人用栴檀木修造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精舍;另有一人,以七宝修建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精舍。这二人的福德相等吗?」
阿难回道:「在这二人当中,以七宝修造者,福德是最上的。」
佛陀问阿难:「又有一人,以普通的黄金修造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精舍;另有一人,以纯金修造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精舍。这二人的福德相等吗?」
阿难答道:「在这二人当中,以纯金修造者,福德是最上的。」
佛陀问阿难:「假使有人,以栴檀木及其他香木修造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像,并行供养、礼拜;另有一人,以纯金、七宝修造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像,并行供养、礼拜。这二人的福德可有差异?」
阿难答道:「以七宝以及纯金修造佛像者,福德较大。」
佛陀问阿难:「假使有人,发心作大布施,将七宝库藏、妻妾、儿子都布施出去;另有一人,则将五体之最──头,以及眼睛、身体,还有难得的七宝库藏,都布施了出去。这二人的福德可有差异?」
阿难答道:「包括七宝、身体、妻妾以及儿子在内的布施,福德较大。」
佛陀问阿难:「假使有人,能为遍布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人,宣扬十二部经,也就是透过阅览经典、让人读诵经典,令经典流布于世间:另有一人,能为遍布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人,依照文句念诵经典,并能演说、通达文义。这二人的福德,何者为大?」
阿难答道:「依照文字念诵并通达的人,福德较大。」
佛陀问阿难:「假使有人,能够无碍地念诵十二部经,但并不知解个中深义;而且他还奉持约莫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典书函;此相对,另一人能够纯熟地念诵十二部经,并解悟个中深义,并同样奉持约莫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典书函。这二人的福德,何者为上?」
阿难答道:「既能念诵,也能解义,此外还能为他人宣扬演说者,福德最上。」
佛陀问阿难:「假使有人,能够诠释、演说十二部经,但却不奉行布施、持戒、安忍以及慈悲喜舍;假使另有一人,也能诠释、演说十二部经,并且广大行持布施、持戒、安忍、慈悲喜舍,以平等心看待众生,如同看待独子一般。这二人的福德,何者较大?」
阿难答道:「能够奉行慈悲喜舍,以及持戒、安忍,并能布施有情,其福德既大且多。」
世尊问阿难:「假使有人能够诠释、演说十二部经,并能纯熟地演说、理解十五部论,弘扬于世间。另有一人,能诠释、解说、理解十二部经,并理解引趣论、决定论、五蕴论、十二缘起论、十八界论、大空论、日月论、日月云论、庄严经论、胜义性论、金刚藏论、一切相智论、三解脱门论等十五部论,也能行布施、持戒、安忍、慈悲喜舍;平等看待坏戒与护戒者,不起二心,如同虚空;不见有情的一切过失,平等看待一切有情,如同对待独子;于心怀瞋恚的怨敌,也能平等相待,如同虚空。相对于此,有人不毁谤方广十二部经。此二人131的福德,何者为大?」
阿难答道:「不毁谤方广十二部经之人,其福德无量无数,不可思议。」
世尊告诉阿难:「此外,如果有人能将我于前所述的一切福德,遍布三千大千世界,并能念诵、诠释、讲说十二部经、十五部论,奉行持戒、安忍、慈心等,还作布施,多闻也已臻于第一,能够演说诸法性空寂静之义,令听闻者得五种神通,如此这般,也能作利益与安乐之事。然而这样的人,甚至连在一日或一夜之中安住于三昧,都无法做到。若问:『这是为何呢?』因为多闻之人,有着如同高山、大海般的强盛我慢心呀!如此我慢强盛之人,将会于无量劫中,在恶趣受苦。从地狱解脱之后,又会生为飞禽鸟类。如此看来,多闻又有何益呢?
「凡是具有禅定三昧者,便能净除生死轮回的严重罪业。多闻就如草芥,三昧则如火焰;多闻如铁,禅定三昧则如黄金:多闻如同药草粉末,禅定三昧则如药树;多闻如同江河,禅定三昧则如大海。因此,我若讲述禅定三昧之福德与功德,即便以长劫称说,也无法穷尽。」
世尊对阿难说:「我现前忆起于过去世,我曾为一名多闻者。当时,文殊师利与我二人,就『有无』起了争论,文殊说『有』,我则说『无』,对于有无二者,何者为真理,各执一词,无法断定。最终,我转生于恶趣,于无量劫中,口吞铁丸。从该地狱解脱之后,值遇迦叶佛,迦叶佛方为我俩解说了有谛与无谛:『一切万法的自性,并无法决定为一端。也就是说,究竟真义,并非如你们所说的有或无。若问:这是为何?一切万法皆因性空而寂静,也就是说,这二种真谛(有谛与无谛)的究竟真义,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你们所懂得的,仅是字义而已,并未懂得甚深真义。因此,你对此真义的认识,就像是盲聋之人,岂能理解、了悟如此这般甚深真义呢?』听了这番话,我便前往静僻的山中,作意思惟,趣入禅定三昧之中。过了七日,对于四禅之三昧、三三昧、智三昧、大空、胜义空、空空等,皆能了悟通达,也能够了悟到,由于一切诸法本性为空,因此寂静,毕竟无有。这是为何呢?因为一切万法从体性而言,即是空的。
「因此,应当了解:修习禅定,乃是真正最上。假使有人,在一日一夜中,或者于七日中修习禅定三昧,则能逐渐净除过去无量劫所造的严重罪业。此外,今生的重罪也将得以净除。
「若问:『怎么说呢?』杀害父母,杀害阿罗汉,毁坏佛塔、精舍,焚毁僧舍,犯四波罗夷罪、八波罗夷罪、五重罪、六种自性重罪,或者毁谤方广经典,说他人过失、缺陷,不行奉事,无论生于何处,皆为我慢强盛,且自然而然便造作重罪。若修习禅定三昧,这些罪业都将息灭、净除──这也是仰仗禅定三昧的势力而净除的,并非依靠其他力量所致。
「仅凭七日,就能得到这般无量功德与福德,那么,终其一生在僻静处,在山间、树下,作意修持寻观分别132、遣除、趋入以及正断,其福德更不待言。
「若问这是为何呢?心就如同江河,剎那也不住留;心跟猕猴一样,才放了一个,又抓了一个。总而言之,由于三昧,心不动摇。
「假使心动摇了,便会对一切法生起迷乱之想。若是安住于三昧,则会知道、了悟世间当中生住灭的有为造作,也就是了悟:一切法是本性空的,因此寂静;是无常且会迁变的,是空而无我的,如同幻术,如同化现,如同雷电,如风,如寻香城,如水泡,如阳焰,如回声,如同空中的鸟迹。
「若懂得存在于世上的群山、园林、江河、池沼、大海等一切水,到了大火劫时,都会被焚烧殆尽,除了四禅、四无色定之外,诸法都归为空。因此,应当了知禅定的威力极为不可思议。
「心如果安住于三昧,则能见到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的日月、星辰、江河、大海、群山、山林、峡谷、谷地,就像看见掌中的庵摩勒果一般133。
「若安住于禅定三昧之中,便能以神变前往尽恒河沙数的十方世界,并能以神变力,变化十方世界的风、火、地、水、日月、星宿、群山、园林、河水、树木、天人宫殿、龙宫。因此,应当了知禅定的威力极为不可思议。
「即便是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也能以禅定三昧的力量,变化而出。阿难!由于大目犍连入三昧,因此能够现起各种变化,甚至因三昧之故,而能够像旋火轮般运行于此大地。应当了知,多闻是不能如此的。」
世尊命令阿难道:「你振动大地吧!」
阿难回道:「我没有禅定三昧,所以振动不了大地。」
世尊对阿难说道:「修习禅定三昧,即便尚未获得沙门四果,也胜过多闻百千万倍。」
当时,约莫有五百名居住在竹林的比丘,都以多闻感到自豪。他们听闻世尊说:「阿难!目犍连的神变、三昧乃是最上的。」便来到佛所在之处,以头顶礼世尊双足,接着禀告道:「世尊!由于我等修学多闻,亦能通达十二部经,所以十六大国全都如同对待佛陀一般,恭敬、承事我等。为何世尊会说多闻永远无法证得菩提呢?」
语毕,五百比丘异口同声地向世尊表示:「我等将要舍弃多闻,改学禅定三昧。」
世尊告诉诸比丘:「比丘!你们别说『将要舍弃多闻,趋学禅定三昧』。依我看,你们的智慧就像企图以蚊子的翅膀遮蔽日月,像是眼盲之人企图攀登须弥山,像是没有船筏却想渡过大海,也像折翼之鸟想要飞向虚空一般。你们也正像是这样呀!」
诸比丘因而心生怖畏恐惧,彷佛将要死去。
于是,世尊对诸比丘说:「比丘!你们不要惊恐,让心入定吧!」
诸比丘回道:「我等连禅定之威力都还不具备,哪能有三昧呢?」
世尊说道:「我有妙药,你们将能证得三昧。」
众比丘禀告世尊:「请世尊开示,我等将会如是奉行。」
世尊便说:「所谓妙药,就是:寻观分别、遣除、趋入、正断。」
众比丘禀告道:「什么是寻观分别、遣除、趋入、正断呀?我等不能知解,请世尊开示。」
于是,佛又说道:「发起第一心称为寻观分别;出现第二心,称为遣除;出现第三心,称为趋入;出现第四心,称为正断。」
「此外,还有:初禅称为寻观分别,二禅称为遣除,三禅称为趋入,四禅称为正断。另外,所谓禅定,是指身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受念住,乃至证得四种神通;还有像这样的一切法,包括:四正断、四神足、四谛、四种三昧、四种无相、四菩提。比丘!你连初禅尚且未能明了,何况四禅乃至一切法?诸比丘!应当透过种种方便,趋入禅定三昧。
「若对寻观不净,应当见身的四大──皮肤、骨骼、关节、渗滴的脓血,就如同有九个孔洞的器皿,将水注入其中,便会渗漏;同样地,不净物如大小便等,既污秽不堪,还会反复漏泄。透过三昧,则能见种种物,如是个别见到动静、青相、黄相、白相、黑相,于是心不错乱。见到那些实事法的状态时,便会转向而不再耽着。作白骨观、数息观呼吸进出,也与此相同。
「假使比丘犯四根本戒,比丘尼犯八根本罪,优婆夷犯五根本罪,沙弥犯十戒,式叉摩尼犯六种罪,或者盗窃佛法僧全体的信财,或者盗用和尚、阿阇梨、上师、父母、僧侣的钱财,毁谤方广经典,诸如此类的补特伽罗,当他要趋入禅定三昧时,自己会见到身口就像狂风一般,血液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骨骼就像山丘与岩壁般,脉像是树木,五脏则如蛇或蜥蜴:也会见到手持大火,在风中奔驰,头顶着大山,虽要起身,但却步履踉跄;口中出现狮子,眼中出现毘舍阇134,鼻子出现大蛇,耳朵出现豺狼,大小便如同降雨般落下,并多如大海;或是见到十方诸佛示现多种神变。在见到如此征兆时,便应从禅定起,前往山间、园林或僻静处,念诵方广经典,并作忏悔。
「如此悔除先前的罪业,应该进行七天、十四天、廿一天、廿八天、卅五天、四十二天乃至四十九天的发露忏悔。
「应当如此净除罪业,接着再修习禅定。其中罪业较轻者,将会见到身体宛如吠琉璃山。
「若有人未犯四根本罪,乃至未犯五种自性重罪,当其入三昧时,将会见到十方诸佛同时说法,所说之法包括:四谛、四正断、四神足、苦法、忍法、顶法、世第一法,或者宣说七觉支、四禅、八大人觉、四空、三三昧、八解脱。或在三昧中见到黑暗、光明,则从该三昧中起,并应生起妙喜之心。」
世尊这么说完之后,诸比丘便返回所居的园林之中,修习禅定三昧七日,因此都证得了阿罗汉果。证果后,前往佛陀所在之处,禀告佛陀:「世尊!我等依照佛陀所开示,已从轮回中解脱,并已证得无上果位。」
佛陀说道:「诸位若已有这般证悟,那么,示现神变的时机已经到来。」这么说了之后,五百比丘便飞腾入上方空中,或卧或坐,或行或住,有的则身上出现火或水,大显十八般神变。当时,多闻比丘众由于修习禅定,因而如同大目犍连般,能起各式各样的变化。
后来,阿难请教佛陀:「世尊!如来入涅槃后,此法将能住世到什么时候呢?在恶世时,会有多少众生因为修习此法而证得沙门四果呢?」
世尊向阿难说道:「之后,我将在春季的第二个月,于拘尸那城涅槃。
「我涅槃后八十年间,会出现许多奉行佛法的有情,他们住在坟场,或者住在树下,心中作意此法:寻观分别、遣除、趋入、正断,这样的修行者,一万人之中,将有九千人证得沙门四果。后三百年间,共有一万人证得沙门四果。」
后三百年,到五百年间,我的近住弟子众将逐渐奉行不善法,由于嫉妬心,而以邪命过活。五十万人中,将有一万人证得沙门果。
「后五百年,到八百年之间,我的近住弟子众之中,有人专著在家人的衣服,畜养牛、羊、猫、驴、马,囤积许多谷物,自己耕种自己食用,也会蓄养男女仆役。到那时候,一百万人中,有一千人将会证得沙门四果。」
「后八百年,到一千年之间,我的近住弟子众之中,有人修学罪恶之法,亲近、结交国王、王子、大臣、长者,彼此透过书信,说着糜烂的话;有人耕田掘地,拥有许多谷粉,积攒金银、七宝,食肉饮酒,滋养四大之身;如同妓女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做着欺骗迷惑他人之事。其中,十亿人当中,仅有百人将证得沙门四果。
「后一千年,到一千三百年之间,动荡严重:我的近住弟子众虽然身着法衣,却像是在田边插上旧旗幡,连威严也不存。在家人见到此等佛弟子,并不会加以奉事,视之如同屠夫。
「届时,国内将会纷乱,世人彼此结怨,互相杀害,于是,王臣、父子、兄弟之间也彼此结怨;甚至没有慈悲心,为了饮食而起烦恼。没有家庭者、没有妻妾者、没有子女者、视盲者、耳聋者、瘖哑者、根不健全者、男女仆役,都纷纷逃离该国,使该国遭殃。
「无法养活自身者,便纷纷进入我的教法之中,在家人都将之视如猎人,就好比是天界的牛、野马、疯象,难以调伏,随心所欲。师徒如同残暴的野人般,放纵地受用着贪欲,既没有尊卑的次第,也没有好坏的辨别,就如同傍生、牲畜一般。此辈会造许多恶业,对恶趣无所恐惧。无论去到何处,都亲近并结交酒贩、屠夫、猎人、妓女,口中所说的,也都是语言的罪业,心中所想也都是罪恶。有人亲近官员,用种种手段,恫吓行善之人,夺其财物,蓄养女人;有人手持猎具、鱼筌等,捕捉鱼等动物,接着亲自宰杀、烹调。每月十五日以及月底之时,不做布萨,自以为是。举行戒律羯磨事者,会互相争论,尊卑之间互起瞋心,朋友之间也互起瞋心,生起恶毒之心。师徒也彼此揭发过失,说着讥毁、扬恶的言论,犹如许多蜥蜴聚集在一个孔穴之中,勾结党派,彼此恶口、辱骂,也没有尊卑伦理,如同凶暴的野人,不愿行善,对于抢夺感到自豪,贪着利益声名,不知餍足。在那样的时代,十二部经也会隐没,不再有人阅读、念诵。我的众弟子遂学习、奉行兵法、训诂、文字、游戏、骑术、禳祭、棋奕、歌舞、聚众、驱离、射箭、赛等非法。
「由于如此奉行不善之法,此等众人死后立即堕入恶趣,于无量劫中感受着恶趣的痛苦。从中解脱之后,又转生为傍生,被饥渴痛苦所折磨,还要背负沉重的驮物。
「后来即便是修学杜多功德者,也会做许多非法之事,不住在山间、园林间、坟场、树下,却常漫游于城市之中,妄念纷纷,谋求利润与名望,贪着财物与受用,心不知足。就算是说法者,能悟入佛陀所宣说之法的人,连万分之一都不到。此等众人与诸多眷属结伴游城,进到俗家之后,向在家人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牟利与博得名声。此等众人累积许多享受,就如同屠夫一般。不受用酒肉者对其感到厌离,诃责道:『诸位比丘!你是持戒尊者,既然舍俗出家,成为无家者,却连悲心都没有,还像这样做许多非法之事,你就像是屠夫呀!』
「那些比丘听到这样责骂,都反过来对呵责他们的人加以殴打、责骂、呵叱。彼此这么说道:『如来在世的时候,曾说:我不开许吃肉、饮酒。但现在如来涅槃了,什么都开许了,所以我吃肉、喝酒。』离开在家人之后,他们便彼此开玩笑,说道:『我们所懂得的,就像是佛陀亲口所说呀!』这样说着无意义的话、争强好胜的话以及迷乱的话。就像是盲人竖起两只手指,评论起天上太阳的大小与广狭。又像是聋者宣称:『我听到在天上说法的声音。』如同盲人集会的世间。就算文殊师利与大迦叶等应化住世,也会遭到所有人殴打、责骂,予以驱摈,不令其安身。
「此外,就像狮子居住在香山之中,鹿等野兽便不敢靠近该处。等到狮子离开那座山之后,各种野兽、包括凶残的猛兽,才彼此呼唤,进入香山之中,食用甜美的果实,并啜饮泉水。这么吃着、喝着,一切饮食都会枯竭告罄,居于香山的众天人也无法予以庇护。于是毒草蔓生,若吃下这些毒草,当下就会殒命。
「我涅槃之后,虽然一切比丘仍会念诵、阅读我所宣说的十二部经,但却会让上者变成中者,让中者变成下者,让下者变成上者,或让中者变成下者、最末者。也就是说,他们会将那些并非真义者,说为真义;而将真义说为非真义,就如同外道般,各自主张『我的经典』才是真实的。
「届时,虽然十二部经仍然行于世间,但已经没有威严与势力了。有些人或许会念诵、阅读经典,但连一个证得沙门四果的人都没有。我的众弟子就像是失去政权的国王,又像是失去双翼的鸟;精舍与佛塔都将荒芜,无人加以修复;虽然有佛像、旛旗、宝伞,但却像是破损的兵器一般(无用)。于是鸽子、鸟雀、猪、狗、羊等,便以此筑巢居住。诸比丘所居住的场所,倒是精心洒扫,务求庄严。」
世尊告诉阿难:「这还只是向你大致说说而已。」
阿难听到佛陀所言,便流泪哭泣了起来。
为了不让阿难忧伤哭泣,世尊向阿难说道:「你不要如此哭泣,应当受持此经典,将之弘扬于世间。」
随后,阿难拭去脸庞的泪水,向世尊禀告:「我当会受持。」
帝释、人与天人大众,也向阿难说道:「尊者!我等也会护持此经。假使有人住于山间、园林、树下、旷野,念诵、阅读此经,我等将会偕同人天眷属以及非人大众,前往该处,下至一偈或一句,都会受持,而不遗忘、退失。」
说此经时,有一千位比丘证得沙门四果,一千五百位比丘尼证得须陀洹果,五百位优婆塞获得圆满清净。于是人与天人以及阿修罗等乃顶礼离去。
圣三昧最上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