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利众生愿成佛—李晶晶

总是笑脸盈盈的晶晶,原本从事金融行业,曾外派到欧洲工作,拥有众人称羡的亮丽职涯。然而,正当她在事业巅峰之际,却毅然选择转向佛法,成为专职的种子译者。看似巨大的人生转折,却是她生命崭新的起点。

十年前初次接触佛法的晶晶,正处于人生的高峰,工作顺遂,感情圆满,生活一切完美。然而,她内心深处却隐隐觉得人生不该只是如此。「闲暇时我常到聋哑学校服务,喜欢与学生分享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每当话题触及宗教,便发觉自己对佛法几乎一无所知。」怀着对未知领域的责任感与求知的热情,晶晶下定决心踏上探索佛教真谛的旅程。

晶晶的学佛之路,始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一位法国比丘尼的引领下,进入了佛法的堂奥。她特别推崇《俱舍论》等阿毗达磨经典,赞叹其脉络清晰、义理严谨,为修行者指引明确的方向。

「我自认根器平凡,对密乘兴趣不大,觉得那像坐电梯,可能瞬间攀升,却也容易坠入深渊。」晶晶说,「我选择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多年来,她以观心为修行核心,觉察自心并调伏情绪,从而让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安稳。

随着对佛法教理日益深入,晶晶领悟佛法的价值与深意。「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与佛法紧密相连,透过佛经翻译,将智慧传递给更多人。」回想初学时,购入钦哲仁波切的著作《八万四千问》,由于基础不足,未能契入其中精髓。随着学修渐进,再重读此书,被书中的智慧深深震撼,对自己当初不能一眼认出上师,感到无比的遗憾。

「尽管当时走了不少弯路,但回首来时,每一步都充满意义。」晶晶表示,过去累积的学佛基础,如今都成为佛经翻译的珍贵资粮。

谈起进入圆满法藏译者培训的契机,晶晶说:「因缘真的很神奇。」最初只为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给指导老师,想要翻译仁波切关于阿毗达磨的开示。不久就收到一封来自欧洲的邮件,内容竟是她需要的阿毗达磨开示影片,不仅如此,又看到影片下方出现「圆满法藏」的入口连结。「点开一看,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隔天就收到执行长通知我面试的通知」,她笑着说。

然而,选择译经之路并非毫无挣扎,收入的落差天壤之别,更难的是家人的不理解。晶晶坦言,家人担忧她是不是遭遇重大挫折,才选择放弃世俗的成就,「幸好我先生现在比较支持我了,我觉得不反对就是一种理解。」 谈到取舍,晶晶认为,学佛多年若是依然执着于名利,就像是做了假修行。「我们可以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佛陀。」

其实,更深刻的纠结,来自晶晶对译文质量的自我要求,「我担心翻译得不好,反而增添读者的困惑。」她提到,仁波切曾说过,即使无法避免错误,翻译工作仍然值得去做,因为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使命。

「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投入,不仅要理解经文,更要结合实修,让翻译真正具有生命力。」对晶晶来说,佛经翻译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也是对后代智慧传承的承诺。

在佛经翻译的学习路上,晶晶坦承初期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翻译需求而学习藏语,从最基础的字母开始摸索,甚至一度怀疑自己能否记住这些陌生的符号。」真正的考验出现在文法课,刚结束基础课程的她,面对繁复的语法分析倍感压力。所幸老师精辟的讲解,与诸位学长的经验分享,让她感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支持。

培训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情绪低潮、身体不适,或学习瓶颈,同侪间的相互打气、笔记分享与学习方法交流,都成为支持晶晶继续前进的动力。「互助共学的氛围,犹如一片净土,为我带来安住的力量」,她笑着说。

      谈到修行与翻译工作的结合,晶晶经常诵读《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奇妙的是,初次对读任务,恰巧分配到这部经典,让她体会因缘安排的巧妙。而她日常最常练习的修行方式是忏悔,不仅是形式上的诵经与持咒,更在于持续反省内心的起心动念,培养忏悔的习惯。

      晶晶深信,忏悔与修行应当结合空性的理解。修行者不应以交换利益的心态对待佛法,而要抱持「做了就做了」的平常心,放下计较与分别,专注于当下的行持,才能达到身心真正的净化。这份体悟,也成为她在佛经翻译与修行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对于未来有志投入佛经翻译的人,晶晶提出中肯的建议:「翻译佛典的动力,来自对经典的热爱。翻译过程相对来说显得枯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真心投入,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快乐。」她强调,选择翻译佛经之前,应确认自己是否对语言与翻译有深厚的兴趣,评估能否适应这份需要高度专注,且相对孤独的工作。

作为学修并进的行者,晶晶分享选择佛经翻译事业的经历,同时也提到朋友选择禅修的例子,说明每个人都能依照自身因缘与兴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修行之路。「了解内心的真实需求,选择与自身相契合的道路」,她真诚的说:「我特别想成佛,很希望像佛陀一样,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随顺因缘而行的晶晶,将佛法翻译与内在修行紧密结合。这不仅是一场语言学习的挑战,更是一段净化自心与智慧启迪的心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