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

  • 丹珠尔 · 新译 · Toh4005 · 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
  • 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
  • བྱང་ཆུབ་ཀྱི་ལྟུང་བ་བཤགས་པའི་འགྲེལ་པ

题解

此论讲解依对三十五佛发露悔除以净化菩提萨埵之堕犯的方法。其所注释佛经本典即《大宝积经》中之优波离会(后单行称为《圣三蕴经》)。此论标题,译者认为应当译作《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东北目录中作《菩提过犯忏悔注》(D4005),其「忏悔」一词系延续对梵文deśanā(藏文bshags pa)的常见译法,译者已作有专文讨论其历史谬误,并主张沿用玄奘的「发露悔除」这一标准译例。其「过犯」一词,虽非属错误译法,但经题中梵文āpatti及其藏文对译ltung ba皆有「堕」之含义,因此译作「堕犯」应为更佳,并符合玄奘译例。关于作者,如藏文本跋中所记,此论作者归属「大轨范师圣龙猛」、由印度亲教师寂护(Śāntarakṣita)与西藏译师尼瓦天音(rnyi-ba Devaghoṣa)翻译校勘。这里的「大阿遮利耶圣龙猛」是否与古印度著名中观宗师龙猛(龙树)菩萨为同一人,尚可观察。西藏著名觉囊派祖师多罗那他(Tāranātha)在其《堕犯发露悔除释义》(ltung bshags kyi ’grel pa)中,对此论作者归属龙猛甚至印度著述皆持存疑态度。考虑到寂护尊者来西藏之后的传译活动(如开启药师七佛法门等),我们至少可说此论为寂护尊者传译之作。考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亦有另一部作者归属胜敌(Jetāri),由尼泊尔班智达(bal po’i paṇḍita,具体名称不详)与西藏译恰译师(chags lo tsā ba [chos rje dpal])翻译的《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 – 菩提萨埵学次第》(byang chub kyi ltung ba bshags pa’i ’grel pa byang chub sems dpa’i bslab pa’i rim pa/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bodhisattvaśikṣākrama)。这两部注疏为此后西藏本土关于三十五佛法门的著述开辟了先河,并因具有印度传译的佛教经典释义传统,提供了对理解三十五佛名称含义及其修习义理有帮助的信息,正为汉传佛教中所缺如,故将此二部翻译为汉文非仅必须,且为理解寂护尊者中观宗见及其对于佛法修行中的实际贯彻,当有极大价值。

正文

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

  • ༄༅༅། །རྒྱ་གར་སྐད་དུ། བོ་དྷི་པཏྟི་དེ་ཤ་ན་བྲྀཏྟི།
  • 梵语:bodhyāpattideśanāvṛtti.
  • བོད་སྐད་དུ། བྱང་ཆུབ་ཀྱི་ལྟུང་བ་བཤགས་པའི་འགྲེལ་པ།
  • 藏语:byang chub kyi ltung ba bshags pa’i ‘grel pa/
  • 汉语: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

敬礼圣妙吉祥。敬礼薄伽梵释迦牟尼。

善逝孰证无分别离分别一切智

大悲饶益众生者乔达摩前敬礼

为利一切有情依教及教授讲说

净菩萨堕犯菩提堕犯发露悔除

一切智之佛薄伽梵具三身之释迦牟尼佛为一切有情利益所宣说众多正法,一切总集皆可摄入十二分教之中。其中此处[所讲者]为契经。十二分亦可摄为三藏,在[三藏]中此仍称为契经,而主要是大乘毗奈耶,因为开示本事与支分二者的缘故。

于此往事因由,有初业菩提萨埵娱乐者等三十五人往王舍城乞食,致使鬻酒女之子死亡,为发露悔除此等堕犯而请圣者优波离请佛为说[此经]。随后成为具菩提萨埵种姓者道之支分。

又复有人说此系王舍城婆罗门名为界生者,因对三十五渔夫开示邪道而生三十五鱼头因缘。此非《宝积经》正典所载。

应知此中所说有所需等等四。何为其四?所需之义者有五:所诠者即菩提萨埵之堕犯及其净化之方便;能诠者即彼经文等;所需者即净化彼等堕犯;所需之所需者,即由此而证得佛位;相属者即方便及方便所生,引转开示。

摄义者,三或七蕴净化,亦或唯是四力。随应有反驳回答等三亦应了知。

教授者,即现观[修习],若[犯]无间等重大者,应无间断以极大追悔依此四力,经月或经年,以五支触地(行大礼拜)而作发露悔除,至净相出现而得净化。中等者,经一月[每日]六分。最下者,七日[每日]三分。若顾虑有所堕犯者,「应[每日]行此法支分一次」,此乃教授之义。

若有疑问:无「如是我闻」等起首及结束之语,应非佛说?[回答]并非如此,由于此经出于圣宝积十万法门,其因缘等中皆已有说此等语,此经乃引自其中之一段,因此没有这些文句无任何相违。

若问:无堕犯实事则不知所发露悔除为何者?[回答]该事于此论起首已讲。

确定仅有三十五尊佛是为往昔三十五所化(弟子)的利益而开示与其[各自]相近的佛,并非是说其他未出现则不作敬礼。因此[三十五佛名]之后便有「如是等(一切十方世界中)」之语。

无限定方位,化身长寿如是安住而作利益,为此故说「十方」。过去及未来之佛不立为证,因与世俗相违之故。不是所有[而只在个别佛名上]加「如来」[称谓],意在已知[如来之称谓],为心所缘,因为假若添加,则将违教言,是由简略语开示的缘故。

唯以四力悔除诸恶者,即开示四佛法,及于《除未生怨之悔经》中以「此四是极可赞」之语而教诫二菩提萨埵者。

若问此法为何?即〈圣优波离请问品〉,彼时薄伽梵策发近住弟子中集结毗奈耶教者,阿罗汉所作请求。决定毗奈耶者,即以此决定大乘者之堕犯事等。

彼是差别,总者即谓《宝积经》。于此亦说三蕴,谓敬礼、悔除等积集无量诸福德蕴等,三蕴是小而非大。

谓「菩提堕犯发露悔除」,其中「菩提」者即大菩提之因,对此「萨埵」即是其余[所未明说];又复,因为是从菩提退减,故称「菩提堕犯」,结合于三者。此复应知此[堕犯者]为初业菩提萨埵及住于胜解行者,非初地等菩提萨埵。此之[称为]堕犯[之因],即此若发生,则往险恶之处(恶趣)。此复关于堕犯、粗犯、他胜、恶作、无过失,微细次第,当于此经上部及其它处获知。悔除方便之详细内容,当从此经最后获知。此论仅述堕犯净化。即若此等发生,作悔除即能净化。

此复分二:(一)胜义悔除者,如《除悔经》开示:作意一切法无自性为大悔除,如说:

住于正直观真实

真实观见真实义

若见真实则解脱

此即说为大悔除

(二)世俗悔除者,当以四力具追悔意而作一切顶礼等,即具足如幻之心而作发露悔除,此为小[悔除]。

如是初请求时,薄伽梵为彼诸菩萨利益,放光从观待此地而言之十方召请三十四佛等,于此虚空安住。对此诸尊,诸菩萨以具悔心,供养发心而趣归依,由作顶礼并发露悔除等[仅修]一次,即得净除一切恶,位登初地等。

此之随修行者,依于僻静地、曼荼罗、诸供养具,及彼诸尊绘像,依尊重教授,谓修发心等而作发露悔除,亦能令一切诸恶清净,其果即获圆满正等觉。[今此所述]即此之法。

[实际发露悔除之法]

实际发露悔除之方便中,

[依止力]

初、由依止门悔除诸恶者,由「我如是名」等而说。

已供养所依三十五佛等,发二种菩提心,此处了知。然后,归依有二。

此处「我如是名」,即通常所说我之庸常如是某名,比如在怖畏众中谓「大怖畏者」。

此外,非仅我,彼善知识是对我作利益者;父母是利益之田;无边有情即遍虚空之有情,彼是我利益之境。与彼等俱而归依。

若问向谁?即向佛等。若问以何?即以口、意,乃为归依之本质等,亦当了知。

此中佛者即大师及其果位,向具三身体性者我归依,即将心投向于彼。

此处敬礼者,即以身、语、意如是确定趣向。

同样,法即圣教与道。亦即教、证以及胜义,因与果之体性。

僧伽即修习者与所依[身]。不分坏故谓之僧伽。此复有菩提萨埵、声闻及自佛(独觉)之分;应知此处[所归依者]乃是菩提萨埵不退转之僧伽。

[破坏力]

如是已开示依止力,今由以破坏现行力之门发露诸恶者,说即[称念]「如来」[名号]等。

如是发露悔除诸恶之实事支分,即以敬礼三十五佛令诸恶得以净化。

故未来者,观缘此等诸佛于自面前莲华、狮子、珍宝及月座上,现出家化身,具相好光明,[种种]身色、剎土、方、隅、法衣等及手识,结金刚跏趺,与众眷属俱,皆如下所述,从中央开始,十方依次安住。[观想自己]变化众多身,以语声及意胜解,在其足前而作敬礼。

若是心力微劣者,可思惟[彼等诸佛]一切皆一面二臂,作说法、行乞食(托钵)、或按地等手印,[身色]白等任如信解,同等思惟而作敬礼。

此等[诸佛],以我等大师为首,应知除彼之外[诸佛]皆是多劫安住。

此中初者即娑婆世界之主,于中央安住之佛。其功德,说谓「如来」,由声之力[显示]其宣说并通达如实性,及如实已往、复次再来,因此较一切特为尊圣。「阿罗汉」意为杀烦恼与所知障之敌。以此较菩提萨埵尤为尊圣。「正」即不颠倒,以此[较]轮回与劣乘[尤为尊圣]。「等」即[圆满]二资粮与自他义之二身。「觉」即断与智差别为二。以此二者显明较流转生死与涅槃的一切补特伽罗尤为尊圣。

彼之性相1即释迦牟尼,此即[诠表]智慧、能力与功德[三个方面]。此中智慧:「释」是无余;「迦」是通达;「牟尼」是无二守护。[又,「牟尼」藏文意译为]「能」者,是释迦王种,彼义利成就;并由此能克服士夫之恶者,即是事业。功德即「释迦」,尤为尊圣。彼之不共身、语、心守护即是「能」。向彼敬礼,即以清净信心[身语意]三门而申敬礼。此尊佛于中央座上安住,[身色]金色,作说法印,如是观想。

应知如上所述[具备]五种特胜及[智慧、功德、事业]三分解说,以下[诸佛]也都如是。智慧等,当由喻与义以声之力,或整体,或二分,或同一而解说。

安住上方虚空藏剎土中,蓝色、执二金刚杵者,即金刚藏极摧灭[如来]。此中,「金刚」即如金刚无分别智。「藏」即一切之生处,亦即功德。其事业,即悉皆(极)「摧灭」一切烦恼等。

宝光焰[如来],于东方具珍宝剎土中,白色、持金刚杵与日而安住。此中「宝」,是说如同[如意]珍宝出生一切力等功德,因此即是功德。智慧即「光」,表自性明了,因此没有无知黑暗。「焰」即事业,彼能摧灭一切有情的无知。

东南龙所遍剎土中,龙自在王[如来],蓝色、持龙华树枝与蓝色蛇。此中智慧即「龙」,能为清凉,如毒,智慧亦能离烦恼及杀相(灭除相执)。「自在」即事业,彼能自在统摄一切。「王」即功德,如王者于一切中炽然端严,离诸怖畏。

勇军[如来],于南方具勇剎土中,黄色、持经函与剑安住。此中,「勇」即智慧,无有匹敌且不能侵损。又复「勇」即事业,能摧灭有情轮回之一切敌军。功德即「军」,谓具备众多功德之聚。

勇喜[如来],于西南具足欢喜剎土中,红色、持日与红莲华[而安住]。如是「勇」即智慧与事业,同上应知。功德即「喜」,以大悲成办有情利益而住其心。

西方具光明剎土中,红色、持珍宝与火曼荼罗,即宝火[如来],此中,「宝」即智慧,无分别而义出生。又复,功德即「宝」,三摩地与出世间圆满一切皆出生。「火」即事业,以智慧及大精进成办有情利益及焚烧烦恼等。

宝月光[如来],于西北善光剎土,白色、持珍宝与月。此中,「宝」如上即功德。「月」即智慧,智慧圆满且明净极清凉。「光」即事业,消除业与烦恼等,能显明义之法性。

北方鼓声剎土中,见不空[如来],绿色,持二佛目。彼之智慧,即「见」,智慧无覆蔽。又复,「见」是功德,般若与大悲眼显了法性及有情利益。事业,即「不空」,以此能令一切有情增上生及决定善之果必定成就。

宝月[如来]即于东北具光明剎土中,浅绿色,持珍宝及月之佛。彼之功德即「宝」。「月」即智慧及事业,如上应知。

此下方,灰遍剎土中无垢[如来],烟或灰之颜色,持无垢明镜,安住摄持。此中,「无垢」即智慧,断除障碍。能力(事业)即能令他无垢。以其力等由离客尘之垢而极明了,即是功德。

于此如上而作敬礼。此诸佛为初组十尊。

第二组十尊,即勇健施[如来]等。此组之中,

上方具吉祥剎土中即勇健施如来,白色,持带叶与果之吉祥果木茎,安住作有情利益。于此观想于座上安住,我由作敬礼而诸恶得以净化。此中,「勇健」即以无二智摧灭一切分别故。又复,功德即「勇健」,谓无碍成办其他[有情]一切圆满及一切安乐。「施」即显示事业,向三界一切有情布施其所欲成或所需。向彼以[身语意]三门以净信而作敬礼。

东方离障剎土中吉祥清净[如来],红黄色,持莲华及日。此中,离一切障之智即「清净(梵)」。又复,如同「梵」,能将一切有情从轮回净化者即梵,即是事业。更者,所谓「梵」,即具备能净化自他之无量功德者,因此「梵(清净)」即功德。

清净授(梵授)[如来],于东南无忧剎土中,黄色,持月与莲华。如是「清净(梵)」即智慧与功德,同上[所述]。因此向一切有情「施授」清净安乐即其事业。

水天[如来]于南方无垢剎土中,蓝色,于水曼荼罗中作说法印。如是「水」即智,无垢澄净。又复事业,即由大悲以正法湿润一切有情相续,故[名为]水。「天」即功德,具备力能与神力2等。

西南明了剎土中,白色,持水曼荼罗与镜者,即水天中天[如来]。此中,「水」即智慧,如前[所述]。事业即「天」,以神力等作一切有情利益。此[天]中之「天」即是功德[如上已述]。

贤吉祥[如来]于西方具乐剎土中安住,红色,持莲华与如意木。「吉祥」即功德,圆满自他利益。「贤」即智慧与事业,为极善最胜智,及能以涅槃之贤妙道引导他人至涅槃。

西北妙香遍满剎土中佛栴檀吉祥[如来],红黄,持栴檀树与吉祥果而安住。其智即「栴檀」,无明等热恼得清凉净化。又复「栴檀」即功德,彼为力等大功德悉皆周遍。「吉祥」即事业,如前而知3

无边威光[如来],于北方具威光剎土中,红色,持二日,与众多眷属俱而安住。其智即「威光」,具有以明了智显明且映蔽其他之能力者。「无边」即事业与功德,作无量有情利益,并具足无量有色及无色功德。

东北具足义利剎土中,光吉祥[如来],白色,持白光曼荼罗安住存护。此中「光」即智慧,如日之智消除自他烦恼与所知障之黑暗。「吉祥」即功德与事业,如前而知为二[诠释]。

无忧吉祥[如来],下方离障剎土,身色浅蓝,持无忧树[茎]而安住。如是「无忧」即智慧,已离轮回且离一切障。又复,事业,能令离一切有情之忧或曰苦及轮回故无有彼等[忧苦轮回]。「吉祥」即功德。

对此如前以三门敬礼。此等即第二组之十尊。

第三组十尊。

复次,上方离贪爱剎土中那罗延(无贪爱之子)[如来],蓝色,作妙高山及莲华手印,正为眷属说法,于诸有情中存护。如是「那罗(无贪爱)」即智慧,谓离分别。事业,亦是「那罗(无贪爱)」,能令有情远离贪着轮回。「彼之子」即佛,从彼出生且具足慈等功德故称为「子」。

东方称为华广大圆满剎土中安住,黄色,持黄色华及吉祥果之华吉祥佛。彼之功德,即[三十二]相等圆满端严,及彼智慧如「华」圆满开敷。「吉祥」即事业,如是能令圆满具足。

东南梵遍剎土中清净光游戏神通如来,白色,持莲华与光蕴。如来者,如前,于此阿罗汉等亦如前而见。至此,已有两处明示「如来」,于下亦应知。如是「清净」即智慧。「光」即能力,具足极为明了与大能力。「游戏」即事业,以神力等作有情之利益。以心之智慧明了通达所为义之方便等,即是「神通」。

南方具莲华剎土中,莲华光游戏神通如来,红色,具莲华与日手印。此中「莲华」即智慧,莲华不为过失所染而无贪着,且圆满开敷。「光」即功德。「游戏」等即事业。

西南有财剎土中,财吉祥[如来],红色,具白光泽,具二摩尼手印。此中,「财」即智慧,而以无尽大智及具足等同财功德之大功德满足一切欲求即事业。功德即「吉祥」,[如上述即圆满自他利益]二者。

西方具明了剎土中,念吉祥[如来],黄色,持经函与剑。此中,「念」即智慧,具大智不忘陀罗尼;功德亦即「念」,乃是不可思议解脱周遍之功德。事业即「吉祥」4

西北无相剎土中,绿色,二手加于如来顶髻上者,即善遍称名相吉祥5[如来]。此中,「相」即智慧,持无尽智。「吉祥」即事业。「善遍称」即功德,美称遍于三世间之大名称。

北方根明了剎土中自在顶胜幢王[如来],黄色,具珍宝顶及胜利幢。此中,「自在顶」即智慧,如根6通达对境,彼智通达法性,且庄严自身,故为「顶」。「胜幢」即功德,即一切胜出轮回之功德。事业即「王」,能成办一切事业。

东北具游戏剎土中,善制伏吉祥[如来],白色,作按地印。此中,「善」即智慧,是正智。事业即「制伏」,悉皆摧灭一切有情之魔与烦恼等。「吉祥」即功德,如前[而知]为二[诠释]。

下方无烦恼剎土中,善普胜战[如来],黑色,持剑。彼之事业即「胜战」,回遮一切有情之业与烦恼之战阵。「善」即智慧。功德即「普胜[战]」,具备战胜自他轮回之能力。

复次,此诸尊外部,

东方具吉祥剎土中制伏行吉祥[如来],白色,作按地与无畏印。彼之事业即「制伏」,如前。「行」即智慧,通达已到究竟。功德即「吉祥」,如前。

南方显现庄严剎土中普现庄严吉祥[如来],黄色,持日与珍宝树茎。此中,事业即「普现」,以智除遣有情之无明。「庄严」即智慧,即无量智。「吉祥」即功德。

西方具吉祥剎土中宝莲华制伏[如来],红色,持珍宝与莲华。此中,「宝」即功德。「莲华」即智慧,远离垢染。事业即「制伏」,如前。

北方珍宝剎土中,善住宝莲华山主之王7如来阿罗汉正等觉安住存护。彼之座为莲华、狮子、珍宝及月[所成]。如天空蓝色,二手举妙高山,迎请而作发露悔除,行者如是观想而作发露悔除。「如来」等[释义]如前应知。此中「宝莲华」,以此说座垫之功德及事业、智能,其他诸尊之座准此应知。一些有说事业为「月」,故应知彼(月)即为事业,此于一切应知。「山主」即智慧与功德,如山之王,不可撼动之智与功德,如同妙高山。「王」即事业。

于此三门清净而「敬礼」,即[那谟]一词之义。

此等[诸佛]皆过去出现,菩萨尚无堕犯故为虚构,但为教示未来者,思惟而作发露悔除。

如是由说「那谟(敬礼)」而在彼等面前悔除诸恶。此复对彼等诸佛,系心专注而作祈请,说即「如是等」等。

此时,自己双膝着地,二手合掌于顶,恭敬诵念此等[佛号]作自根而思惟。

此中「彼如是」即彼等三十五尊。「彼」字即对[此时]所化而言;复次「等」字也指彼等。观想东[方]等「一切十方世界中」,乃至虚空边际,一切诸佛。「如来」[以下]等文易于理解。「尽所有」乃谓超越计量。「摄持」即以大悲眼目观视有情而作守护。「存行」即安住,乃至轮回穷尽。「薄伽梵」即具薄伽且摧灭四魔。「彼等一切」即三十五尊等。「我」即起初说自名者。心不转变(一心)而作祈请即「请顾念」。

[由时间方面开示]

第二、发露悔除自性中由时间方面作开示者,即「我于此生」等语。

由思惟「我」迄此世所作恶业,思已而生追悔。此中,「此生」,即谓[先]当忆念此世所作诸恶。由此所代表「无有初始边际」以来往昔过去无量「生中」,即谓轮回有无始之时间性。「无有初始边际」,通常是指轮回中的有情如虚空无边。在此等中「流转」(轮回),是说就像水车之轮,反复产生反复坏灭。此复如同过去诸生世等,此及以后[仍将发生]。「于诸余生」即指如傍生等六种中胎[生]等类。

[由自性方面发露悔除]

第三、由自性方面发露悔除诸恶,即「诸恶」等语。

如是以说「我所[作]如许诸恶」等乃起追悔,心起厌患而当「发露悔除」,即[此等文句]之义。诸所作恶又基于无明之因、欲贪等缘分为三类,由身等三[门]所作。此复有三:已作未积集、未作但积集、已作积集之恶三种,此等如契经[所讲]应知。此中,「恶」即往险恶处(趣恶趣)之预兆。因为结果生于险恶,并为正士之所呵责,所以[说]是恶。业,即染污且粘黏者,由身等所作杀生等十种。轻重等据他处应知。

此复有三:自己实际所作、教他作、随喜[他]作三种,异熟相同。特别教他作,因为是大乘者之故。此等为总(概说)。

差别者(具体说),不与取等之内,占五项重者之三:为利有情[建]八大制多(塔)之金等财物。「僧伽」即不分坏,有菩萨与声闻之分。如是初者(菩萨僧)二人等,第二(声闻僧)苾刍四人等。较此更重者,盗窃或实际夺取四方僧伽等宾客等之财物。最极重者即「五无间」。此复是苦并且不经中有,此恶之结果无量。[以此]亦应知无有或微小过失。又复于杀他性命等「受取十[不善业]」与彼之伴随亦应知无疑我皆曾趣入。

由此等之过患门而开示,即「由彼等业障覆蔽」等语。

如是思惟如此异熟即是烧热,令自心发起厌患,由极追悔而当「发露悔除」,即此文句之义。此复,「由彼等业障覆蔽」即令智慧不明了[之义]。若问:此等异熟为何?[答曰:]即「有情地狱」等八无暇,无[值遇]正法之机会,一些如是苦俱,一些后后亦成无暇,故无暇满。此中,「地狱」即极苦厄,众多与分散。此中,初者为烧热与寒冷十八[地狱]。第二,以处分为二,此等应从《大正法念住经》中得知。此即极大恶业之果报。「傍生」即无知,彼生处有从胎所生等。此复有二,以形状分为四,此处指最后者。中等业即「饿鬼」,于饮食等有食等欲求而不得。彼之境域即所在处,即「琰魔」世间。此复应知为二8

又复,应知此三种险恶处之因[分别]为多分杀生、悭吝、愚痴。此三即险恶处(恶趣)。

恶业极小者[其果]即「边地」,即人天之中诸无暇者。此等诸恶即为恶趣。所谓「边」即任何无正法之境(地域),地域之边际。「弥戾车」即愚钝痴暗自性,语言不雅等无知者。又复,一些[于此处]纠正为「边地之弥戾车」9。由此等因而作恶故往险恶之处(恶趣)。

「长寿天」即福德大且我慢大者,于色界中,住无量劫,[未舍]邪见。也有说此类即是因习于恶断灭法而[入]灭想[定]者。彼死后即转为地狱。

设生于人中,则于色等为根之眼等五根或六根出现过失,因而无[能修习]正法之分。会有一、二、三、四、五或六「根不全」各种可能。极度[严重的]则在意根上出现过失,为极恶劣。离失正见,思惟「佛等无有」之颠倒见,即断见,较一切不善为重。其他常见等亦然。

如是有八种。

「佛出现」为总说,对于[诸佛]出现世间,不作敬礼等,反作毁谤。复次,由此所代表生于无佛之处,共有八种。

如是由自性门开示之后,对何境而作发露悔除?即谓「佛」等,唯此为诸根善妙而非其他。

此中,「佛薄伽梵」即释迦牟尼的等彼诸尊。彼等为一切智故「为智」;明了通达善恶之业等故「为眼」;「为证」即证知善妙与过失差别者;言词等无误失故,「为量」,即无欺诳。心知一切故,为「知者」。慧眼见一切故,为「见者」。「前」即今对面。

如何发露悔除,即「陈说」等文句,真实而非绮语等。

此中,以语言说出即「陈说」。「发露」即以意各各[表露]。由承认过失而得止息,故而「不覆」。「不藏」即实际,若如实发露则得清净。

[遮止恶行力]

如是已开示二力,今以从一切过失遮止之力而作发露悔除者,即所说「从今断除,并作防护」等语。

此复前之追悔,今之发露,后之不作,方为坚固;因为虽作悔除而后成增长,所以如害病时于饮食等而作限制。从此断除十不善等诸过失,且后不更作而防护,由此诸恶得以净化。

[对治现行力]

如是已开示第三力,今对治现行力者,即「彼等一切诸佛」等语。

此中,为令彼诸恶等后不增长,且积集资粮之故,于相续中开显诸善,即如同药物而应了知。此中,回向等一切皆与菩萨六度相应,需由彼摄持,因此即与六度相同。此复有二。其中,有上者,即一切与[六度]随顺者,应知此即取得善妙生。此于三界生处中,即天与人等。

与布施[度]随顺者即「下至施予」,亦应以此而知殊胜者。「傍生生处」,即犬等。彼对境虽小而所持甚大。「一口」即微小实物,亦应[以此]知其大者。「尸罗」即与尸罗[度]随顺,即律仪之尸罗等。因出生白净,故谓「善根」。

与安忍[度]随顺者,即「梵行」,彼离诸恶、安住慈等,故虽遭骂詈而不反骂等具足沙门法;[此处]非指离欲贪[之梵行]。

与精进[度]随顺者,即「成熟有情」,应知即「我」以大精进,由五神通之门,令一切有情从颠倒之见与道上舍离,令入正[见与道],而成熟[彼等]相续,[令获]解脱及至究竟。

与静虑[度]随顺者,即「发」愿与行暨世俗与胜义「菩提心」,以于此等专注一趣,不颠倒之道。

「无上智」者,即与般若波罗蜜多随顺而回向,此中「无上智」即通达无二法性,谓智慧资粮。

此[六度]中,四者作为福德资粮,第五是[福德与智慧]二者,第六唯一[是智慧资粮],但合计所有则为二者。

若问「彼等」六者「悉皆」以如何之法[而作回向]?即「合集」等语。各各善及实事合一而「抟聚」,即作杂糅。不分即「总计」,以无自性。

回向何者?即「无上」等语[所表之]成佛。彼较声闻更圣,即「无上」。「无胜」者,即佛也。[「胜之胜」一语中]「胜」谓世间之二胜处,彼之胜者(胜之胜),乃菩提萨埵。[「无上之无上」一语中]「无上」即诸菩提萨埵,彼之「无上」者即佛,彼之上更无其他。此即摩诃菩提萨埵,亦即一切智者也。「圆满回向」者,即三轮清净无所缘也。此即菩提萨埵之共通回向。

回向「阿耨多罗」(无上)佛(正等觉)本身,乃善巧方便,如是回向者,即如所说之语等。因我自己不知回向,故如是言「圆满回向」者,乃以上妙[言词]等而申恭敬。如三世诸佛所作回向,我亦恭敬「圆满回向」者,乃大教授。

随顺三蕴而回向者,即「一切诸恶悉皆各各发露悔除」等语。此中,(1)将诸恶发露悔除之蕴、(2)净与不净(世间与出世间)善之随喜,即以彼等为对境欢喜之蕴、(3)劝请一切诸佛不般涅槃及转法轮之祈请蕴,以此三者积集无量福德。随应此等而发愿者,即发愿获证正等觉故而说「惟愿获得无上智」等语。

一切恶之对治即最胜归依,因此于此再次归依,即「胜者人中尊」等语。此中「过去」者如共通而说,「现在」者为归依之究竟,唯是佛故,此处不说为二者。此中「人中尊」即谓生为人中之化身。「功德」者即佛之[十]力等。「称扬」者即特别赞叹。三十五尊等诸尊无边者,即喻作「无边之海」,以言其量。「合掌」谓以身;「归依」即以语与心。

如是具足四力故

一切诸恶得净化

资粮圆满得成佛

是故皆于此应知

此处仅略作解说

广如契经中应知

如是知已应励力

尽力发露悔除恶

由获此一珍宝身

懒惰懈怠切莫有

以自心而自通达

心无懊恼甚希奇

我由悲愍势力为饶益有情

作此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

所生无垢诸善惟愿诸有情

成就等同龙自在王正等觉

清除一切诸妄见

开示清净正道者

如同狮子摧诸魔

乔达摩前稽首礼

菩提堕犯发露悔除释,大轨范师圣龙猛(龙树)所作圆满。印度亲教师寂护、吐蕃(藏地)译师尼瓦天音翻译并校定。

  1. 「性相」:藏文མཚན་ཉིད་,但此处应指佛名号,及据该名号各部分的名义,来阐释该佛各方面的特胜。 ↩︎
  2. 「神力」:藏文རྫུ་འཕྲུལ་,梵文ṛddhi,玄奘译作「神力」、「神通」、「神通力」等。 ↩︎
  3. 在前面贤吉祥如来名号释义处,将「吉祥」释为彼佛功德即「圆满自他利益」。此处说「『吉祥』即事业,如前而知」,应指在此佛名中,「圆满自他利益」为其事业。 ↩︎
  4. 见前栴檀吉祥如来名号释义之注。 ↩︎
  5. 「善遍称名相吉祥」系按梵文名称形式,即suparikīrti-nāmadheya-śrī而译,与藏文对译名称中各部分次序不同。藏文名称形式为:མཚན་དཔལ་ཤིན་ཏུ་ཡོངས་གྲགས་(相-吉祥-善遍称)。因此下文是按此次序逐一阐释。 ↩︎
  6. 此佛名中「自在」对译藏文དབང་པོ་,对应(存世)梵文本佛名中的indra。此字兼可译作「自在」或「根」。为传达此处释文中དབང་པོ་所含有的自在之义,在译佛名时处理为「自在」。详细分析请见拙作新译《圣三蕴经》该处注释。 ↩︎
  7. 此处有异文「善住宝莲华座山主之王」。 ↩︎
  8. 存世梵文本此处并未实际出现「饿鬼」一词,仅作yamaviṣayaṃ(琰魔之境),因此可知本释论此句意在说明此指二种,即饿鬼与地狱(琰魔之境)。古汉译如不空译文此处亦仅对「鬼趣」,可为左证。 ↩︎
  9. 藏文文本(包括一些古典汉译,如不空译文等)均将「边地」与「弥戾车」分开列举,即:「或生边地,或生弥戾车」。但存世梵文本此处作pratyanta-janapadeṣu mleccheṣu vā pratyājāyeyaṃ,可释为「生于边地弥戾车」,意谓边地与弥戾车为一处。故此释论有此句纠正之语,亦可反证存世梵文本。 ↩︎

【圣三蕴经本经文句汉译说明】

凡此论所引《圣三蕴经》本经中文句的汉译,均采用译者本人所作新译(《圣三蕴经》三语对照新译附《总发露悔除文》新译/Sherab Chen,2019),为便于对照,译文附录于后。

编译团队

译者:陈智音(Sherab Chen)

审查:圆满法藏编辑委员会

设计排版:朱元华、张春静

钦哲基金会.圆满法藏佛典汉译计划工作团队与义工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