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珠尔》是藏文大藏经的一个部类,从册数来看,其篇幅约占全套大藏经的32%。 「甘」的意思是「佛陀的话语」,「珠尔」则是「翻译」,也即译文。
对于佛教徒,佛陀话语的价值不言可喻;放眼全世界,他的话语也同样是无价的。佛陀话语所乘载的内涵,着重于事物的真实样态、洞察此种样态的智慧,以及开展这种智慧的方法。如此洞察真实的智慧,能帮助人们从较为宏大的视角看待生命,摆脱各式各样的内心纠缠及其不良后果。 所以,无论是否为佛教徒,任何人都可以从佛陀的话当中获益。
经典的文字记载着佛陀与弟子互动的语录以及关于这些互动场景的描述,使读者得以跨过时间的藩篱,与佛陀的智慧建立起连结。至于异文化、异语文间的差距,则可由「翻译」来拉近。因此,翻译佛陀的话语,能帮助我们用自己熟悉的语文,更加亲近佛陀智慧。
佛教源于印度。在翻译成汉文与藏文的过程中,汉藏两地都经历了为这种特殊的经典发展专属表达形式(佛典语文)的历程。面对积累千年、极其丰富的汉文佛典语汇,以及这些以藏文呈现的印度佛教经典内涵,我们在今日要翻译佛典时,面临着巨大的专业挑战:既要试图从藏文中窥见印度的智慧宝藏,呈现译文时又要兼顾可读性,并且不断自我提醒:「任何语言及文化本质在上都是积累而成的,因此,传承这些智慧及其载体(文字)是必须的」。
为此,我们的每一部新译经典,都兼采佛典语文以及现代书面语这二种文字形式呈现,希望借此为读者提供一种新阅读经验的可能性──在阅读新译经典的同时,间接却自然地开启衔接古译经典的大门;既能读懂经文的字面意思,也能触类旁通,透过阅读佛经的译文,一方面避免因地理隔阂与文字传统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也能跨越时代的差异,使得源于印度、弘于汉藏的佛法智慧,普遍流淌、浸润于每个读者的心田。
在技术层面上面临的难度无庸赘言,然而技术其实并非我们最难突破、最严峻的课题。当今人们(包括佛教徒)对佛典的消极态度,其实才是佛典存在意义的主要挑战,这一关键问题,对于古译、新译经典的研习、传播而言,并无不同。当然,只要我们懂得换个方向、调整思考的模式,挑战也可以是契机。
总有人说,佛经难读难懂,所以不愿意亲近。在知识碎片化、大家对于事物的注意力持续变动的速食时代,「亲近经典」这件事,听起来是多么缺乏吸引力、多么陈腐八股的事呀!作为佛典翻译事业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并试着承继古老文明传统,又希望为佛法的弘扬注入活水,让更多的人从佛典中的智慧受益。所以,我们需要争取更多人对佛典与佛法的重视与认同,增加新译佛典的使用率,让新译、古译佛典,都成为新世代佛陀追随者们的良伴,而不只是另一本放在架上的藏书,或是电脑里新增的另一笔档案。
实际上,佛陀的话语,其难处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性质。他的话语不仅只是文字、语言──我们在佛经中看到的「佛教」二字,意思就是「佛陀所教导、传达的内容」,也就是觉悟智慧的传达与展现。佛陀的教法,不是机械式的人工产品,更不是生活的止痛药。因此,佛经并不像药品说明书,只有教条式的操作指令,其内容也不是死气沉沉的陈腔滥调、立意过高的道德劝说,匆匆一瞥便船过水无痕、无庸再读。佛典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都像一件艺术品,能够引着我们探寻内心智慧的无限风光,重新认识自己天赋的美好质地。透过阅读佛典、沉浸于佛典之中,读者都可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从中获得启发与体会。让更多人认识这些价值与意义,就是佛典翻译事业继往开来的使命,既充满挑战,又富藏生机,都是有待耕耘的田亩。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本务上,一方面要持续将未译为汉文的佛经译出,另一方面也希望推广佛典的好,扩大读者的范围,让更多有志一同的人有机会以佛典为交集,因交集而相遇;愿他们都能在各自的生活中,发掘佛经字里行间的智慧,反覆品尝古译、新译的佛典。这样积极的「行动参与」,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佛陀智慧的认识,提供沉淀思维的养分;从更广的意义而言,也有助于逐步打造出一种弘扬佛典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