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16 日

Toh0144 《聖精修大乘發信經》

信為道源功德母。於大乘發起信心,乃是究竟二利的起點。本經便是開演「於大乘發起信心」這一關鍵的殊勝經典。 佛陀在靈鷲山上,與來自諸佛剎的五千位菩薩摩訶薩,以及諸多人、天、非人等大眾共會一處時,主動向在場許多尚未證得聖者位的菩薩開示「應於大乘發起信心,透過信心而數數安住」的道理,並加持大方便信菩薩摩訶薩,使菩薩向佛陀請教有關「於大乘發起信心」的諸多問題。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137 《聖三昧最上妙經》

本經透過層遞比較,說明禪定三昧,是為最上,應當受持、修習。一開始,佛在王舍城於三萬比丘、五千菩薩及人天眷屬大眾之中,默然入定,引發眾人疑惑,後來文殊師利法王子請求佛陀出定,阿難遂向佛陀請教「多聞智敏卻仍難成菩提」的原因,以及為何佛於一切契經中,皆盛讚三昧與最上智。應阿難所請,佛陀以引導問答的方式,開示了相關的法義。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47 《聖辨法義大乘經》

本經有兩項主題。第一個主題是授記:釋迦牟尼佛講述了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在一個叫做「華源」的世界裡,有一尊佛叫做「華生」。華生佛向得勝王及其眷屬作了開示,並授記寶源王子將會成佛,當時的華生如來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而當時的寶源王子則是現在的觀自在菩薩。另一主題是華生如來所開示的教法:五蘊不堅無實,然而凡夫卻執著五蘊為堅實,並執著四種顛倒想——即視五蘊為恆常、可愛、潔淨、真實,因此受苦。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49 《聖說四法大乘經》

《聖說四法大乘經》是關於「四法」的開示,此處「四法」特指能勝伏已造作、已積集之惡的四個要素:破惡正行、對治正行、還淨力、依止力。按此經所說,若具足這四個要素,則能令惡業果報不能生。這成為大乘理論與實修中一個重要見地。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82《三學經》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修道的核心內涵,也是佛陀的追隨者們所奉行的圭臬。佛陀遊行講學至毘舍離近郊的娑羅樹林時,主動向比丘大眾宣說「常習戒定慧,能斷貪瞋癡、出離三有」的道理。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83 《聖三身大乘經》

本經主題在闡釋如來三身(trikāya)。經載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地藏菩薩請問世尊關於「佛身」的問題,世尊乃以「三身」作了回答,而「三身」亦可作為描述佛果位的不同面向。如本經所述,法身(dharmakāya),指諸佛的自性;受用身和變化身,被理解為法身的化現,或者說它們是諸佛事業的化現。受用身(saṃbhogakāya),有時被譯為「報身」,是佛陀在菩薩面前所呈現的顯相;變化身(nirmāṇakāya),有時被譯為「化身」,是任何信解行地凡夫都可以看到的佛陀的形相。總之,佛陀示現各種形相,主要是為了對不同的眾生開示佛法,令其解脫。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312 《聖入毘舍離城大經》

佛世尊在跋耆國(Vrji/ཡུལ་བྲྀ་ཛི)遊行教學期間,該國的那雉迦聚落(Nāḍikā/སྒྲ་ཅན)以及首都毘舍離城(Vaiśāli/ཡངས་པའི་གྲོང་ཁྱེར)正值嚴重瘟疫流行,許多人都因染疫而辭世。即便如此,佛陀仍慈悲地率眾,次第遊行至那雉迦聚落、菴沒羅園以及毘舍離城等處講學。在他們進入毘舍離城之前,佛陀吩咐阿難尊者至毘舍離城門口,誦唸本經的咒語與偈頌。阿難尊者依教奉行後,在佛陀的威德加持與諸天神的神威護佑下,當地的瘟疫遂得平息。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125 《聖金經大乘經》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應阿難尊者所問,開示了「菩提心如金」的道理:菩提心的功德(屬於世俗菩提心)如同各式金器,而菩提心的本性則不曾變異,就如同金子,本質不受外在形制而有更易。此喻既說明了世俗、勝義菩提心二者不一不異的關係,也說明了由於勝義菩提心自性清淨,智慧從此而生,所以應當修習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勤於自他二利、修習諸法非實有的道理。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328 《難陀出家經》

難陀是佛陀同父異母的胞弟,受佛陀迫使隨其出家後,屢屢思念意中人,佛陀乃以種種方便,開示出家之意義與功德,再以「盲龜與牛軛」及「芥子穿針眼」為喻,昭示人身難得與及時出家的重要性。最後,難陀終於戰勝情欲,精進修道,證阿羅漢果。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346 《摩竭陀賢女經》

摩竭陀賢為給孤獨長者之女,在佛授記下,遠嫁外道掌理之蔗衍城,種下佛法將於此處弘化之因緣。其後,摩竭陀賢女迎請佛陀前往蔗衍城,諸大阿羅漢弟子亦以神變力前往,遂令該地成為佛法弘化之處。佛陀就弟子所問,開示摩竭陀賢女過去世之因緣,亦揭示迦葉佛時代,詰利詰王十種夢境(當時佛是此王之女,名曰金鬘),預示了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發展,包括分裂為十八部派之事。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020 《聖般若波羅蜜多二十五門大乘經》

佛陀在須彌山頂諸天夜居處,與諸大比丘、菩薩、諸天、非人鬼神等共處之時,透過二十五法,向以祕密主金剛手菩薩為首的大眾宣說此一般若波羅蜜多的口訣教授。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25 《聖三歸依大乘經》

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應舍利子尊者的請問,宣說歸依三寶得福無量,唯有如來能知,遠非大興世間供養的福德所能相比之理。與本經內容相近的經文,尚有:佛答阿難提問而說的《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闍那崛多譯)以及《最無比經》(玄奘譯)。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24 《聖堅勝意樂品大乘經》

佛世尊在王舍城期間,堅勝意樂菩薩入城至一長者家化緣時,見到長者之女貌美,生起嚴重的貪著心,用盡方法仍無法對治。佛陀為了調伏菩薩,遂化現一人,貌同長者女,加以點化。在佛陀的引導下,堅勝意樂菩薩乃將事情始末稟告佛陀,請佛教示。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1123&1124《三身讚暨註釋》

本論是對佛三身(trikāya)的禮讚及其註釋。根本頌共有四頌,以前三頌分別宣說法身(dharmakāya)、報身(saṃbhogakāya)、化身(nirmāṇakāya)的本質,最後以第四頌作發願。註釋對第一頌的解說最為詳細,重點解答了「何以體性『非一非多』的法界,能成為自他廣大圓滿利益所依處」的疑問 。在對第二、三頌的註釋中,則補充宣說了佛於色究竟天圓滿成佛後,變現化身於人間再次示現成佛以成辦眾生利益。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3822《遍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義》

遍知,即詳細了解。般若,即慧。波羅蜜多,即最勝性和到彼岸。心,即主要和總攝。據此,題名之意為,詳細了解智慧最勝到彼岸的經之總攝的意思。此《心經釋》為已知藏文《甘》《丹》中關於《心經》的八個注釋的其中一部。作者為11世紀的印度論師吉祥賢。據Lopez (1988) 說,關於此師的資料鮮少。此論是其唯一傳世之作。此《釋》也是諸《心經釋》中最多也是最明顯使用唯識三自性見而作的注釋。釋文中更配以五道之說。其比經咒釋也被後來如格西語自在教增等採用。另有說此師曾教西藏譯師鄂・洛丹喜饒《辨法法性論》。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3822《遍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義》【普及版】

遍知,即詳細了解。般若,即慧。波羅蜜多,即最勝性和到彼岸。心,即主要和總攝。據此,題名之意為,詳細了解智慧最勝到彼岸的經之總攝的意思。此《心經釋》為已知藏文《甘》《丹》中關於《心經》的八個注釋的其中一部。作者為11世紀的印度論師吉祥賢。據Lopez (1988) 說,關於此師的資料鮮少。此論是其唯一傳世之作。此《釋》也是諸《心經釋》中最多也是最明顯使用唯識三自性見而作的注釋。釋文中更配以五道之說。其比經咒釋也被後來如格西語自在教增等採用。另有說此師曾教西藏譯師鄂・洛丹喜饒《辨法法性論》。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040《大迦葉經》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期間,特別前去畢波羅窟,探望身罹重病的長老大迦葉,為其開示療癒之方,亦即宣說具足能得神通、證菩提、趣涅槃等功德的七菩提分法。在世尊說法之後,長老大迦葉隨即病癒。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3865《菩薩瑜伽行四百論之廣釋》第12.13品

在月稱十六章的《四百論釋》中,第十二和十三章以及他的《顯句論》的第一章是後來西藏學者,如第一世嘉木漾等,為應成中觀學派構建其獨有的量學系統的主要經典來源。而這一量學傳統是對佛教另一支量學傳統,也可以說是真正主流的量學傳統,即陳那所創建的量學傳統的一次嚴重的重整。如陳那的量學傳統可以被視為是建立在佛教唯識哲學理論之上的,那麼月稱的在其上述兩個作品中暗藏的應成中觀量學是站在佛教最高的哲學理論上對量學的一次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