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7 日

A Special Opportunity to Support the Kumarajiva Projec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Kumarajiva Project is launching a sponsorship initiative for two significant texts: “One-Hundred-Fifty Praises of the Buddha” (Śatapañcaśatikastotra) and the above-mentioned “An Exposition of the Five Aggregates” (Pañcaskandhaprakaraṇa). Both texts have entered the formal translation phase. We welcome you to join us in this meritorious endeavor. Whether sponsoring a single palm leaf’s worth of text or offering one-time or continuous support, every contribution counts.
2025 年 1 月 15 日

為有源頭活水來——陳智音老師

翻譯佛典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路,一路走來,即使挑戰重重,卻也讓他獲得智慧的啟迪與深刻的感悟。
2025 年 1 月 15 日

翻譯《甘珠爾》的意義與挑戰——張昆晟老師

總有人說,佛經難讀難懂,所以不願意親近。在知識碎片化、大家對於事物的注意力持續變動的速食時代,「親近經典」這件事,聽起來是多麼缺乏吸引力、多麼陳腐八股的事呀!。作為佛典翻譯事業的工作者,我們必須正視並試著承繼古老文明傳統,又希望為佛法的弘揚注入活水,讓更多的人從佛典中的智慧受益。
2025 年 1 月 15 日

亦步亦趨——郭冠顯老師

在圓滿法藏計畫中,郭老師肩負中文課程教學與教材編寫的責任。他認為,為學員設計專屬的中文教材,看似艱鉅,卻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2025 年 1 月 15 日

願做佛法傳承的接力者——圓勝

從東亞遙遠的家鄉遷居北歐瑞典的圓勝,在佛法中找到心靈的歸宿,並決心成為藏傳佛教經典翻譯者。這一切緣起於2020年,一位在尼泊爾修行的尼師,分享「圓滿法藏」譯者培訓訊息,讓她心中燃起嚮往的火苗,卻也猶豫是否應要投入這段漫長的學習旅程。
2025 年 1 月 15 日

在修行中發現自己—— Sabrina

在圓滿法藏計畫的推廣會議與線上活動,總能見到Sabrina的身影,真誠的娓娓道來,清晰的進行口譯,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是「莊嚴道場」的最佳展現。
2025 年 1 月 15 日

做為一滴水,融入功德海 —— Ani Karma

身為圓滿法藏種子譯者中唯一的出家人,Ani Karma表現出來的好學、堅定與毅力,像是一道清澈的河流,在言談之間,輕輕緩緩流淌於其中。
2025 年 1 月 15 日

為利眾生願成佛—李晶晶

總是笑臉盈盈的晶晶,原本從事金融行業,曾外派到歐洲工作,擁有眾人稱羨的亮麗職涯。然而,正當她在事業巔峰之際,卻毅然選擇轉向佛法,成為專職的種子譯者。看似巨大的人生轉折,卻是她生命嶄新的起點。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47 《聖辨法義大乘經》

本經有兩項主題。第一個主題是授記:釋迦牟尼佛講述了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在一個叫做「華源」的世界裡,有一尊佛叫做「華生」。華生佛向得勝王及其眷屬作了開示,並授記寶源王子將會成佛,當時的華生如來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而當時的寶源王子則是現在的觀自在菩薩。另一主題是華生如來所開示的教法:五蘊不堅無實,然而凡夫卻執著五蘊為堅實,並執著四種顛倒想——即視五蘊為恆常、可愛、潔淨、真實,因此受苦。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49 《聖說四法大乘經》

《聖說四法大乘經》是關於「四法」的開示,此處「四法」特指能勝伏已造作、已積集之惡的四個要素:破惡正行、對治正行、還淨力、依止力。按此經所說,若具足這四個要素,則能令惡業果報不能生。這成為大乘理論與實修中一個重要見地。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82《三學經》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修道的核心內涵,也是佛陀的追隨者們所奉行的圭臬。佛陀遊行講學至毘舍離近郊的娑羅樹林時,主動向比丘大眾宣說「常習戒定慧,能斷貪瞋癡、出離三有」的道理。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283 《聖三身大乘經》

本經主題在闡釋如來三身(trikāya)。經載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地藏菩薩請問世尊關於「佛身」的問題,世尊乃以「三身」作了回答,而「三身」亦可作為描述佛果位的不同面向。如本經所述,法身(dharmakāya),指諸佛的自性;受用身和變化身,被理解為法身的化現,或者說它們是諸佛事業的化現。受用身(saṃbhogakāya),有時被譯為「報身」,是佛陀在菩薩面前所呈現的顯相;變化身(nirmāṇakāya),有時被譯為「化身」,是任何信解行地凡夫都可以看到的佛陀的形相。總之,佛陀示現各種形相,主要是為了對不同的眾生開示佛法,令其解脫。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312 《聖入毘舍離城大經》

佛世尊在跋耆國(Vrji/ཡུལ་བྲྀ་ཛི)遊行教學期間,該國的那雉迦聚落(Nāḍikā/སྒྲ་ཅན)以及首都毘舍離城(Vaiśāli/ཡངས་པའི་གྲོང་ཁྱེར)正值嚴重瘟疫流行,許多人都因染疫而辭世。即便如此,佛陀仍慈悲地率眾,次第遊行至那雉迦聚落、菴沒羅園以及毘舍離城等處講學。在他們進入毘舍離城之前,佛陀吩咐阿難尊者至毘舍離城門口,誦唸本經的咒語與偈頌。阿難尊者依教奉行後,在佛陀的威德加持與諸天神的神威護佑下,當地的瘟疫遂得平息。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328 《難陀出家經》

難陀是佛陀同父異母的胞弟,受佛陀迫使隨其出家後,屢屢思念意中人,佛陀乃以種種方便,開示出家之意義與功德,再以「盲龜與牛軛」及「芥子穿針眼」為喻,昭示人身難得與及時出家的重要性。最後,難陀終於戰勝情欲,精進修道,證阿羅漢果。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346 《摩竭陀賢女經》

摩竭陀賢為給孤獨長者之女,在佛授記下,遠嫁外道掌理之蔗衍城,種下佛法將於此處弘化之因緣。其後,摩竭陀賢女迎請佛陀前往蔗衍城,諸大阿羅漢弟子亦以神變力前往,遂令該地成為佛法弘化之處。佛陀就弟子所問,開示摩竭陀賢女過去世之因緣,亦揭示迦葉佛時代,詰利詰王十種夢境(當時佛是此王之女,名曰金鬘),預示了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發展,包括分裂為十八部派之事。
2025 年 1 月 15 日

Toh0020 《聖般若波羅蜜多二十五門大乘經》

佛陀在須彌山頂諸天夜居處,與諸大比丘、菩薩、諸天、非人鬼神等共處之時,透過二十五法,向以祕密主金剛手菩薩為首的大眾宣說此一般若波羅蜜多的口訣教授。
2023 年 6 月 20 日

欽哲仁波切談《聖臨終智大乘經》

2022 年 6 月 10 日

丹珠爾新譯釋論《菩薩戒品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