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經事業
眾所周知,翻譯佛經是一項非常嚴謹、細緻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漏失經文原本的涵義,想要闡釋佛陀的語言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
在晉朝譯經的時候,道安法師就曾預言說,翻譯佛經有「五失三不易」,所以中國古代翻譯佛經,有九百年的時間都採用一種稱為「譯場」的獨特方式。
「場」字源自「道場」,意指講經或行法之地,「譯場」即指專為翻譯而設的場所,也指集結一群人,在嚴格的分工制度下進行翻譯工作。較為人所知的或許就是鳩摩羅什大師在長安的「逍遙園」,一系列如《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重量級的翻譯經典都誕生於此。
為了盡量不漏失經文的涵義,「圓滿法藏·佛典漢譯」精益求精,力求效仿古代「譯場」的翻譯模式。
為此,我們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深譯者和翻譯團隊,有中文、文獻學、語言學等各領域的專家,也有來自佛學院的資深堪布、法師,他們皆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及佛學功底。
具體步驟如下:
按照「譯場」的傳統翻譯流程,首先,我們會由一位精通佛教義理的老師擔任「主譯」。
正式翻譯之前,主譯老師需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資料的查證,包括古今辭彙的對照、過往祖師大德的著述等,在一輪鋪墊之後,「主譯」才開始逐字逐句地翻譯,最終形成一份初稿。
而初稿的形成,僅是第一步。
接下來,我們會對譯文開展一場名為「譯講同宣」的活動。
所謂「譯講同宣」,就是將「翻譯經文」與「講解經文」同步進行,並在線上宣發。
「譯講同宣」一方面是為了推廣告知大家我們最新的譯經進度,更重要的則是進入「答疑解惑」的環節——我們會邀請來自佛學院的資深堪布為我們解釋這部經綸(比如前宗薩佛學院的校長確英多傑堪布就是我們的常駐嘉賓)。
屆時,無論是翻譯老師、潤文老師、種子譯者還是社會大眾都可以一同參加。在「譯講同宣」活動中,現場的翻譯老師會將堪布用藏語解讀的內容先口譯成漢語,在場聽眾也可以提出問題,雙方進行深入討論,以進一步體會經文中的細微之處。
這樣做既幫助譯者更好的理解經文,也方便將初稿交由負責潤文的老師進行二次修潤。
為了達到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修潤完成後,堪布、主譯、潤文老師及其他譯者仍需經過數次商討和修訂,方可進入排版公告階段。
可以看出,一部翻譯經典需要經過以上重重考驗,才会形成最終的版本與大家見面。
古有鳩摩羅什大師在長安的「逍遙園」,現有「圓滿法藏·佛典漢譯」搭建的雲端「逍遙園」,未來,我們還將建立漢藏語料對照庫,開發更高效的翻譯工具,提升我們的翻譯效率。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將有更多優秀的翻譯作品呈現給大家,一起圓滿這項殊勝的計畫!
譯經進度
計畫自 2019 年啟動,截止 2024 年已經完成 36 部新譯佛典,正在培養20多位種子譯者,每年邀請高僧大德到場,開辦上千人參加的線上讀書會及講經、誦經活動。
譯者培訓 薪火相傳
我們今天讀誦的經典,或是有關這些經典的論述,以及我們日修的功課等,都要歸功於過往的偉大譯師們——是鳩摩羅什、毗盧遮那、耶謝德、馬爾巴等人的努力,讓佛法的火源得以生起,佛陀的智慧得以廣傳。
然而,譯經工作實屬不易,自推動藏文佛典漢譯計畫以來,我們深感精通佛理及藏漢語意的具格譯者有如鳳毛麟角,稀有難尋。
因此,培養未來的譯經人才是「圓滿法藏·佛典漢譯」計畫的另一項重要使命。
「圓滿法藏・佛典漢譯」特別規劃了一個六年的完整線上培訓課程,為種子譯者量身訂製,其中包含藏文、中文、基礎翻譯理論與佛教哲學课程。此項培訓課程至開辦以來,學員的學習成果已初見成效,並有數名新進譯者已經開始正式投入「圓滿法藏」的翻譯工作。
課程規劃
種子譯者培訓課程包括以下四種訓練:
藏文教學:由教學成果卓越的譯修堂學院(Esukhia)負責執行,以翻轉課堂的教育方式,讓學員透過全藏文沉浸式的教學方法,達到聽說讀寫並進的學習成效。
中文訓練:與法鼓文理學院合作,邀請了兩位具備豐厚文學底蘊與佛學素養的中文系教授——韓子峯教授與侯迺慧教授,開設導讀課程。計畫潤文委員郭冠顯老師帶領學員進行經典閱讀與寫作訓練。
翻譯實作:與法鼓文理學院合作,邀請資深譯者法護老師講解《佛經的翻譯理論與實踐》。從2021年九月起,邀請寶僧法師分別為學員開設初、中、高級的文法與翻譯課程。
參與譯經:種子譯者透過實際參與「圓滿法藏.佛典漢譯」的譯經工作,深入了解計畫的翻譯流程,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共同完成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