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佛法奉獻此生—劉若彤

心地純真,性情直率的劉若彤,是圓滿法藏最年輕的種子譯者。小小年紀的她,在高中就發願要弘法利生,對佛法充滿虔誠與熱情。 

「我幼兒園的時候,就很想出家。」若彤笑著說。後來,一個師父對她的媽媽說:「這個小孩一定要出家,讓她跟我走吧!」媽媽怎麼捨得,於是她的出家因緣暫且被擱置了。

高三時,她無意間在悉達多本願會的網站發現「圓滿法藏—佛典漢譯計畫」的連結。「我花了幾天時間,把裡面的內容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尤其是欽哲仁波切談『佛典漢譯』的三篇文章,每一句話都讓我感動萬分。」若彤說,那時她已經在心裡下定決心——今生一定要為佛法的存續與傳播付出心力!

四年後,若彤到新西蘭參加法會,會場後面設有「圓滿法藏」的宣傳台,幾位種子譯者熱情的為大家介紹計畫。她回憶道:「當晚就和王猛學長通話到深夜,傾訴自己內心的所有顧慮。我當時想,選定翻譯這條路,就再也不能放棄了!」最終,在學長們聯名的推薦與鼓勵下,她如願加入種子譯者培訓的行列。

「當時先和執行長面談,之後收到錄取通知,一切都像在做夢一樣,甚至加入計畫很久後還是覺得不真實。」若彤欣喜的說。如同她的藏文名字Sonam,中文譯作「福德」,她感覺像是用了無數劫積累的福德,才有幸來到圓滿法藏。 

種子譯者培訓的核心是學習藏語,她非常喜歡Esukia學校安排的藏語課程,不過,但凡學習必定充滿挑戰與自我較量。「困難和挫折不是遇到一次、克服一次就勝利了,而是每天、每週、每小時都在發生。」若彤形容自己的心境彷彿過山車,時而壯志躊躇,時而低落自責。

「每一天都要面對高強度的學習,需要內心極大的堅定。自卑與苛責自己的想法卻時常折磨著我,覺得自己修行不夠好,學習速度太慢,甚至有時會陷入『我是不是不適合做這件事』的低潮。」但她也發現,正是這些困境,讓她學會了「原諒自己」與「只是去做」。

「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無論做得好不好,都要原諒自己,重要的是避免再犯,然後繼續努力。」她進一步解釋:「當心態情緒低落,除了讓自己勇敢堅強,更要帶著那份痛苦開始去做;因為無常,痛苦終究會過去。」從學習領悟到的智慧,支撐著若彤無畏的前進。

翻譯佛典不僅需要專注,更是一場耐力賽,如何保持持續的動力與熱情,是每位譯者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對於欽哲仁波切事業的無條件信任與支持,是我堅持的動力;而且佛經翻譯事業急需優秀的譯者,由於這份使命感,讓我不再退縮。」若彤真誠的說。

她再一次感謝Esukia規劃的藏文課程:「學校以沉浸式的教學方式,讓每一節課都充滿刺激與驚喜。由於上課時不能說中文或英文,只能用藏文溝通,讓課堂互動變成像是遊戲闖關,每一次挑戰都帶來無比的成就感。」

此外,她也找到專屬的創意學習方式,來抗衡長時間投入所引發的倦怠感。「我儘量不關在房間裡,而是尋找能親近大自然的環境,像是前往一間有質感的咖啡店,選擇靠湖邊的座位,愉快的坐在窗邊,看著湖景學習。」她笑著說:「總之就是連哄帶騙的讓自己保持好奇心,每天變換新花樣鼓勵自己。」

然而,最根本的動力來源,還是內心深處的那份信念。若彤說:「無論課程培訓有多辛苦,總會不斷自我提醒——這是我此生的使命,必須認真投入。」

回顧這一路的學習與修行,若彤表示:「其實我沒有感到有太明顯的改變,但仔細想想,或許這一年來,在佛法修行上的堅持已經是一種進步。」她坦言,自己在學習上有諸多挑戰,像是有輕微的閱讀障礙,進步的速度稍緩,但這些都不是阻礙。「最重要的是那份想為佛法奉獻的心,持續的發願、廣大的心量可以克服一切困難。」

對於未來想投入種子譯者培訓的學員,她誠懇的給予建議:「最主要的是動機,能力強弱其實沒那麼關鍵。像我自認學習能力不夠出色,但深知佛法傳承不能再拖延,現在不做,再過幾百年,佛法就會慢慢的消亡。這份責任感,讓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選擇堅持下去。」

她最後分享:「填寫報名表時,我捫心自問,既然沒有經濟壓力,也沒有其他外在阻礙,那麼,我要將寶貴的青春用來做些什麼?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何不將這完美的人生奉獻給佛典翻譯!」

現在的若彤,堅定的走在這條翻譯培訓的大道上,無論前方還有多少困難,她都願意帶著初心,為眾生的修行與證悟付出,為佛法的弘傳貢獻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