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柔柔靜靜,個性溫潤的史靜,是圓滿法藏的資深學員。全心投入藏傳佛教修學的她,對佛法的熱忱與堅持,在言談間自然流露,讓人如沐春風。
回想最初投入佛經翻譯的契機,史靜說:「剛開始學佛時不懂藏文,只能仰賴譯者協助才能理解佛法。對於古代譯師和前輩譯者們,無比景仰又感恩戴德。」她深知若沒有默默耕耘的譯者,自己或許無法與佛教結緣,因此生起「我希望能和前輩們一樣利益他人」的願想,作為發心和初衷。
在傳承裡跟隨上師修學佛法期間,她憑藉優秀的英文能力參與翻譯,也在過程中開始學習藏語和翻譯藏文儀軌。「起初是任務導向,邊做邊查字典。」史靜坦言,自己的藏文水平逐漸遇到了瓶頸,常常文字都認得,整段經文的意義卻難以把握。
後來,得知圓滿法藏有進行佛典漢譯的計畫,她將計畫翻譯的《聖入毘舍離城大經》與自己的譯本對照,才體會到「正規軍」與「打野戰」的差別,「每個字詞都對應著原典,經過嚴謹的考證,才是真正有學術規格的譯本。」她笑著說。
疫情期間,史靜決定申請加入種子譯者培訓計畫,「其實我有不少猶豫,擔心不適合,或是課程要求水平太高,自己可能做不來。」幸好朋友鼓勵她「先試試看」,如今回頭看,她依然慶幸當時的選擇。
進入圓滿法藏之後,首先感受到課程的緊湊與挑戰。史靜說:「時間幾乎排滿,也要配合上師的任務和其他修行活動,確實不輕鬆。」所幸計畫團隊相當體諒學員的實際狀況,願意彈性調整課表或減少課業,讓她得以兼顧學習、修行與翻譯。
除了時間上的壓力,真正令她挫折的是口語表達。「學了多年藏文,但實際跟藏人對話時,還是常常聽不懂。」她發現不同地區的發音差異很大,這時只能坦率的問:「對不起,我沒聽懂,可以再說一次嗎?」她笑著說。
「後來我體會到,其實不必覺得努力白費。只要多和同一地區的人講上幾天,就能漸漸掌握他們的發音規律。就算不能掌握也沒關係,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史靜認為,翻譯之路需要時間堆疊,是一點一滴在累積。她始終帶著積極的心態,將每一次挑戰都視為成長的契機,相信只要持續前行,必能看見收穫。
談及學佛十多年如何保有熱情,史靜認為關鍵在於內心的選擇與定位,「人的生命有限,我想把時間投入到重要且有意義的事。」她坦言這也與性格有關:「我本來就比較內向,不太喜歡社交。如果要我選擇出去聚會,還是自己在家獨處,我一定選後者。」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只要初衷明確,就能穩穩的走在這條路上。
在修學過程中,她時常被佛法教理所觸動。比如近期閱讀「過去七佛」中毗婆尸佛的故事,描述王子目睹生老病死後,升起強烈的出離心,於是託人將馬車送回給父王。經文寫道:「下寶車時,步步中間,轉遠縛著。是真出家,是真遠離。」這段話讓她內心悸動不已,「彷彿親眼看著一個人,一步一步走向解脫,遠離世俗,解開對輪迴的執著與束縛。這畫面實在太美了,讓我幾乎想落淚。」史靜嚮往的說。
她進一步分享,所謂修行就是習慣,不斷強化佛法的思維模式,去面對生活當中的問題。「若是沒有讓法深入內心,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哪怕修行再久,還是會一再被生活打敗。」比如升起憤怒的情緒,她會運用在計畫課程中學到的「心與心所」知識去仔細分析觀察,一拆解後發現情緒並非整體,了解原來情緒並不是一個獨立整體的、屬於我的存在;也會學著去觀周圍的一切萬法如夢如幻,於是漸漸就釋然了。「很多生活中的困難,就這樣在學習過程中隨著心的轉變,慢慢被化解。道阻且長,只有佛法給予內心力量,才走得下去。」史靜如是說。
回顧這四年的培訓歷程,史靜滿懷感激的說:「非常感謝圓滿法藏,讓我的藏文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她提到,計畫以《所知寶藏》作為課程核心,結構完整,內容廣博具有系統性。「等於是五部大論的速成班,在短時間內幫助種子譯者打下完整的知識結構基礎,為未來的修學與翻譯建立明確的方向。」
對於未來想加入計畫的學員,史靜誠懇的建議:「不要讓擔憂阻礙你前進,先勇敢試試看。也許這條路就是適合你的,也許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能力。」在她看來,參加培訓最重要的不是語言能力,而是對三寶的信心。「翻譯這條長路確實很艱難,沒有信心是走不遠的。」她鼓勵新學員放下自我設限,珍惜把握難得的學習機會,一起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
最後,史靜表示,作為一名翻譯,有兩方面的功課要面對:「這條路上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害怕批評、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另一個則是過度肯定自己,產生自大的心態。」如何在這兩端之間保持平衡?她認為,要對自己的努力有信心,卻不能讓成就感轉化為自我膨脹。「翻譯本身就是修行,需要不斷觀照自心。如果能培養自省的能力,當慢心生起時能立刻覺察,那麼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大半。」
在這個世界上,願意投入佛法、學習藏文、成為譯者的人已是稀有少數,史靜依然默默的走在自他兩利的路上,以紮實的修學,堅定的信願,開展更寬廣的生命視野,同時引領更多人因佛法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