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陳智音老師

2018年,陳智音老師(Sherab Chen)加入圓滿法藏計畫,擔任翻譯、種子譯者的編審與藏漢對讀的工作,這段殊勝因緣始於執行長的誠摯邀請。

回憶當時,陳老師愉悅的說:「計畫的願景非常清晰,提供一個穩定的平台,特別是目標明確,專注於佛典翻譯。」這正是他多年來的心願,在一個協作的平台上,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努力,進行高效率且具有影響力的經典傳譯。 

此前,陳老師已從事佛教翻譯工作多年,他發現:「佛教翻譯界普遍存在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標準與協作機制,導致翻譯資源浪費的問題。」直到接觸圓滿法藏計畫,透過專業團隊的支持,共同擬定明確的流程與目標,讓他深信推動佛教翻譯事業的完美契機已經到來。

在圓滿法藏計畫中,陳老師已完成兩部《丹珠爾》論典的翻譯,是講解三十五佛法門的《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菩提薩埵學處次第》,目前正致力於《中觀五蘊論》的譯述。翻譯佛典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路,一路走來,即使挑戰重重,卻也讓他獲得智慧的啟迪與深刻的感悟。

回顧翻譯三十五佛法門相關論典的經歷,陳老師感觸最深的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取得平衡:「佛名中蘊含梵文與藏文的特殊結構,若直接翻譯成現代語言,往往難以完整傳達原意。」為此,他深入研究梵文、藏文及古漢譯版本,細心考量修行者使用經典的實際需求,力求保持原意,以確保念誦的流暢性與修行的實用價值。

談及印象深刻的翻譯內容,陳老師分享對於《中觀五蘊論》的喜愛:「這部論典不僅細緻闡述佛教核心思想——緣起性空,更通過多樣化的譬喻,生動詮釋深奧的佛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與修行指引。」他誠懇的表示,論中詳細解釋五蘊的本質,融入中觀的深妙智慧,對於行者如何從煩惱中解脫,提供具體可實踐的修行路徑。

其中,陳老師特別欣賞月稱論師在《中觀五蘊論》使用生動譬喻,來詮釋「心識」的形成:「就像雨滴落在水面上,打出水泡一般。水泡的形成必須依賴於雨滴與水面的結合,如同感官與對境相遇,而有心識形成。這種表達緣起的過程非常微妙,水泡看似存在,其實本質還是水。」他認為,這個譬喻不僅形象化描繪心識感受的短暫,更讓人可以直觀地理解根境識三者之間的因果依存關係。

論中關於欲望的描述,同樣令人耳目一新:「猶如將蛇放入黑袋子中,只要不驚擾,蛇就會安靜不動;而一旦受到刺激,蛇便會極力想要逃脫。」生動的譬喻讓深奧的佛理變得淺顯易懂、具象可感,也讓陳老師在翻譯的過程,深深體會佛法的甚深微妙。

「翻譯,是用兩種語言思考,也是打開新的世界,重要性毋庸置疑。」陳老師表示,佛典翻譯的終極意義不在於學術研究,而是促進文化交流與修行實踐的重要橋樑。他指出,藏文大藏經保存大量中觀、唯識與密續典籍,透過佛典漢譯,華人信眾可以有更完整的學習資源。

面對當今資訊碎片化的時代,陳老師深感憂慮:「現代人較少願意系統化學習,但透過翻譯,我們得以提供穩固的學習基礎,引領更多人親近佛法的智慧。」他特別提醒,當前過度依賴AI的現象值得警惕,不經由思考而得到的信息不會產生新的知識,久而久之會形成「缸中之腦」,如同大腦泡在一缸水裡,所有的信息都是通過電流「循環餵養」給你。

因此,「資訊的辨識尤其重要,我們必須回歸經典本源,找到活水,如此才能為修行者帶來真實的利益。」陳老師如是說。

陳老師坦言,佛典翻譯是一個「小眾」的專業領域,在資源分配或社會認知層面,正面臨諸多挑戰。作為翻譯佛典工作者,需要具備紮實的語言技能、深厚的佛學素養,以及敏銳的文化洞察力,種種要求之高,導致優秀的佛典翻譯人才相對稀少。

儘管如此,陳老師依然滿懷希望。他深知,佛典翻譯是一條艱難且布滿荊棘的道路,卻充滿了無限意義。他願與團隊一起努力,共同堅守翻譯的專業性,知如實,見如實,翻如實,即使是「小眾」領域,只要堅持到底,終將獲得更多認同與支持。

在訪談的尾聲,陳老師謙虛的說出:「我並不是最優秀的翻譯者,但我願意努力堅守這個園地,因為這份工作具有深遠的價值。我期待圓滿法藏計畫能夠持續發展,讓更多人看到佛典翻譯的重要性,幫助更多人理解佛法的核心價值,並且從中受益。」

感謝陳智音老師的分享,讓我們理解佛典翻譯已是刻不容緩,它不僅是專業技能的挑戰,更是一種源自內心的願力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