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步亦趨——郭冠顯老師

當談及是什麼因緣來到圓滿法藏計畫,郭冠顯老師回憶道,這份工作來自朋友的推薦。在深入了解計畫後,發現佛典傳譯的使命深具意義,對他來說,這是一次截然不同的挑戰,更是一個嶄新的契機。

過去長期擔任國文教師的郭老師,對於語言和文學領域,已經累積一些教學經驗。他觀察到,古典文學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相形之下,佛典翻譯顯得更加迫切且重要。「這像是語文傳承的末班車,如果現在不做,以後恐怕再也沒機會做了!」他語重心長的說。

郭老師表示,培訓種子譯者不僅是知識傳承,更在於文化的薪火相傳。他認為,中文翻譯是語言技巧的高度應用,同時也承載著深遠的歷史使命。他也笑著說:「事實上,我更應該向學員學習。他們卓越的語言天賦,常常令我自嘆不如。」以此展現對種子譯者的由衷敬意與期許。

在圓滿法藏計畫中,郭老師肩負中文課程教學與教材編寫的責任。他認為,為學員設計專屬的中文教材,看似艱鉅,卻是刻不容緩的任務。他提到宋代皇室設立「譯經院」,曾經系統性培養翻譯人才,但鮮少留下完整的教學資料;而教材不僅是學員的學習工具,更是未來可被沿用的珍貴資產。

為此,郭老師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希望教材能夠滿足當代學員的需求,也能成為未來佛典翻譯領域的重要資源與參考依據。

在教學上,郭老師結合錄影課程與個別指導,透過詳細的書面回饋,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點。他強調:「翻譯佛典不是要成為大文豪,而是要從經典中汲取智慧。」針對想要提升中文程度的學員,他建議從「譯師」、「本尊」、「學派」三方向入手,選擇自己契理契機的經典,例如以玄奘大師的譯本,或觀音菩薩的相關經典為起點,逐一全部閱讀,再進行深度的學習。

除了中文課程教學,郭老師還參與白話佛典的潤文工作,一邊潤飾文本語句、整理註解內容,並透過這過程,將之編排成教學文本,為學員提供多面向的範例探討。

在教學過程中,令郭老師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學員的熱情與毅力,以及語言能力的多樣性和專業性。更佩服大家的是,不論日常如何繁忙,依然能保持高度專注,完成高強度的學習計畫。郭老師說道,自己曾經嘗試學習藏文,後來實在分身乏術,嘎然而止。卻也因此,不得不再次讚嘆學員的學習精神。

關於翻譯佛典的重要性,郭老師認為,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傳承與實踐。他引用古代譯師的造論因緣——「為令正法久住」與「為欲利樂有情」,作為現代翻譯事業的精神指標。對於參與培訓工作帶來的挑戰,郭老師坦言,最大的困難在於時間、體力與智慧的有限性,即使如此,他仍然期待能為學員留下有價值的學習資料。

當談到對計畫的期許,郭老師以「發願」作為核心。他說,「這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祈請,如同古代譯經團隊,在譯經前,會一起祈求佛陀加護。」郭老師又提出「經錄」與「大事記」的具體建議,認為記錄翻譯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有利於後人的考察與傳承。

最後,郭老師以宋代理學家張載的經典名句——「為往聖繼絕學」作結,表達對佛典漢譯的深刻期盼。他相信,透過計畫集體成員的努力,經典傳譯的光芒將會普及的更廣更遠,跨越時空的限制,讓正法的力量與智慧之光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