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持法師是少數擁有博士學歷的出家法師,擁有深厚的學養與虔誠的修行。作為圓滿法藏計畫「漢漢對譯」的主譯者,法師以其對佛典的深刻領悟,致力於漢譯經典的精確翻譯。
2015年,正持法師與圓滿法藏計畫結緣。當時,法師透過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黃國清教授與欽哲基金會簽訂產學合作案,參與「四部漢譯《阿含經》的研究與現代註釋計畫」,也是法師的博士後研究。這段長達五年兩個月的合作,不僅讓他深入經藏 ,也為日後的翻譯志業立下堅實的基礎。2020年6月,四部《阿含經》計畫結束後,法師仍透過微信平台,協助計畫解決漢譯經典的相關問題。
2023年12月,執行長邀請法師參與AI白話翻譯計畫,然而,直到2024年10月因緣成熟,計畫才正式啟動。從2024年初,法師提供多年來翻譯的《雜阿含經》譯文,共計19卷,協助AI學習佛典翻譯。「原本期待透過人工智慧提升翻譯的準確性,但翻譯的效果不如預期,於是決定在漢漢對譯以人力翻譯為主,結合AI技術進行輔助。」正持法師如是說。
正持法師在翻譯過程,展現高度的專業素養,首先強調「善本的選定,是翻譯的基石。」法師以首部翻譯的《四十二章經》為例,本經有三個主要版本:《高麗藏》本、宋真宗註本和宋代守遂註本,「坊間流通的版本為守遂註本,但因添加禪宗思想,與原典差異較大。最後選定最接近古本的《高麗藏》本進行翻譯,力求翻譯的準確。」
除了善本選定,法師認為譯者應具備梵文、巴利文的先備知識,進而分享《佛說阿彌陀經》的譯文事例:「經文中的『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一時』,過去祖師將它翻為六成就中的『時成就』,透過梵文對照,發現應譯為『有一次』。」又如:「『晝夜六時』,過去譯本多作晝三時、夜三時,亦即整天、無時無刻,而梵文所指應是白天三次、晚上三次。」
接下來,《阿彌陀經》描述極樂國土的眾生,常在清晨以花器盛裝美妙的天花,供養他方世界的十萬億諸佛,隨後在「食時」返回極樂國土,飯後經行。關於「食時」的解釋,法師指出應從下文的「飯食經行」來倒推。「飯食經行」之梵語「divā-vihārāya」意指「晝住」,即中午的休息,因此「食時」應譯為「午餐之前」。有祖師譯作「早餐時」,但透過梵文對照,法師採取「食時」應為午餐之前,使翻譯更加貼近經典原意。
法師表示:「在譯文考訂方面,許多字詞含義需透過梵文和巴利文對照,才能確保翻譯的精確性,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經典深意。」此外,挑選註疏也是一項專業能力。例如,《佛說阿彌陀經》千年以來有眾多的譯註,他以明末蕅益智旭《阿彌陀經要解》,及雲棲袾宏《阿彌陀經疏鈔》作為主要參考,認為譯者應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註疏,以譯出最完善的經文含義。
現代的佛典白話翻譯著作雖多,但精確者卻很少見。「當前流通的翻譯品質良莠不齊,許多版本無法達到善本的標準,使用者像在海底撈針一樣,不知道如何正確選擇。這也讓我深深領悟,圓滿法藏白話翻譯計畫勢在必行!」法師堅定的說。
談及漢漢翻譯在現代的重要性與挑戰,正持法師認為,首要任務是接引僧俗四眾及有緣者,幫助他們理解佛教法義。「許多信眾因讀不懂經典而退道,白話翻譯能讓他們對佛法產生信心。願意深入研讀者,則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法師引用《華嚴經》:「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表示信心是修行的根本,由信入門,進而修學,最終能成就佛道。
為廣泛接引普羅大眾,法師特別提醒,經典翻譯的次第應由淺入深,先從流通較廣的經典開始,逐步翻譯較艱深的經典。「我們翻譯的經典包括《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皆傳達佛教的核心教義,更是開啟智慧、成就佛道的重要指南。」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引用慧律法師的名言,正持法師進一步說明,若人求開啟智慧,應受持《楞嚴經》;若欲開悟成佛,須奉持《法華經》;若想了知佛陀智慧與功德,所衍生的重重無盡世界,則要誦讀《華嚴經》,所謂「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
「因此,我們進行白話翻譯的最終目的,不僅為普羅大眾服務,更含括金字塔頂端的菁英分子,也就是收攝全部的眾生。」法師笑著說。
現今,佛典翻譯面臨巨大的考驗與挑戰。「我們選定十幾部佛經進行漢漢對譯,涉及的面向極廣,包含遺教三經、本願、淨土、般若、法華、華嚴、唯識、如來藏等思想領域,而我個人的研究範疇無法遍及,確實是一大挑戰!」正持法師謙虛的說,並表示會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學習,與佛學專家合作,力求將每部經典精準傳譯。
對於圓滿法藏計畫的未來發展,法師充滿期許:「希望漢漢對譯計畫在兩年內如期完成預定進度,之後能持續推動更多經典的翻譯。」法師也希求計畫培養更多白話翻譯人才,以因應日益增長的譯文需求。「翻譯是一項繁重的任務,為了正法久住,我們必須堅持下去。」法師真誠的說。 正持法師的漢譯之路,是終生的志業,更是一份責任感與使命。法師以精確的譯筆,將佛教經典的深意傳遞給現代讀者,為了佛教弘揚與傳播,貢獻寶貴的佛學素養與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