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的喜悅——Grace

擁有理性思維且條理分明的Grace,是圓滿法藏譯者培訓的資深學員。從中國完成學業,累積幾年職場歷練後,獨自一人前往澳洲發展。她在財務領域表現出色,也在藏傳佛教的修學道上並行精進。

談及Grace 的學佛歷程,她回憶道:「多年前已有接觸佛教,最初聽聞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的講解,內心產生想進一步學習的渴求。」

當時,學佛的朋友首推宗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和《正見》,這兩本書帶給她極大的啟發,以至於在藏地旅行時也帶著它。之後,她陸續閱讀邱陽創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自由的迷思》,這些「佛普」書籍,開拓了Grace的視野,對佛法的興趣也日益增長。

既然決心深入經藏,語言學習必然不可少。「我對語言一直很感興趣,所以開始學藏文。我買iphone,就是因為它有藏文輸入法。」Grace笑著說。起初,她從簡單的藏文偈誦入手,如「皈依發心」、「四無量心」,再逐步深入語法。

透過閱讀語法書來學習藏文,Grace形容這方式很像「啞巴英語」:「我不能聽,也不能說,更沒有交流的機會,只能憑藉字典和語法知識去理解字句含義。」正因為這份堅持,讓她逐漸走進藏文的世界。

遠赴澳洲工作之前,Grace已關注國內北方一所寺院的語言與佛法課程多年。終於,在因緣具足的一段空檔期,她決定前往該寺,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課程。

授課老師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五蘊論》來教導藏文及法義,Grace全神貫注投入其中。回想當時美好的學習時光,她微笑著說:「那段時間是我至今為止最開心的一個月,每天心無雜念,全然在預習、上課和複習當中。」

之後,她的藏文練習逐漸回歸「自娛自樂」的狀態,程度時有高低起伏。直到有機會繼續跟隨以前的老師學習 ,才正式接觸梵文。「這是一扇更寬廣的門,打開之後需要持續學習,否則它會慢慢關閉。」Grace如是說。

疫情期間,Grace 申請加入種子譯者培訓計畫,順利通過後,正式從 A0 開始系統學習藏語。然而,這條長路並非一帆風順,時間與精力分配成為一大挑戰。她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管理,下班後已經筋疲力盡,還要再投入三個小時高強度學習。」

即使如此,Grace依然努力在工作與培訓之間找到平衡。語言與佛法的探索,豐富她的知識與能力,更讓她在翻譯與修學路上,踏出堅定的步伐。

「語言是一扇門,當你打開它,將發現更多的可能。」Grace從興趣出發學會藏文、梵文,也因為語言能力提升,得以深入理解佛法。

她舉例說明:「當人們第一次聽到『三主要道』的時候,不知道會理解成『三條主要道路』,還是『一條路的三個要點』,當然在學習之後會知道是後者,但藏文本身就沒有誤解的可能。」

在培訓期間,Grace參與計畫譯文活動,表現極為優異。她分享翻譯過程,起初先參考歷代譯師的詞彙選擇,再依據老師的建議加以修正。「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己的藏文能力不足,後來發現問題出在中文表達。當讀懂原文後,如何用最貼切的中文詞彙呈現,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她謙虛的說。

「評審的意見是寶貴的學習資源,若能一起討論與改進,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翻譯品質。」Grace認為譯文的質量,需要反覆推敲與修訂,因此很期待計畫能進一步運用徵稿成果,讓譯文更加精確。

翻譯是一條持續且孤獨的長路,談及如何維持動力與熱情,Grace務實的回答:「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不可能每天都充滿熱情。」真正的動力是樂在其中,當與經典智慧產生深刻共鳴,或與自身經歷相呼應,那些「可遇不可求的火花」,才是持續前行的推動力量。

對於未來想加入培訓的學員,她誠懇的建議:「僅憑一腔熱血,不會真的持續;短暫的熱情,無法支撐六年、十年的努力。你必須能忍受暫時的孤獨,享受每一個與佛法相應的瞬間。」

她進一步解釋,唯有長期深入經典,才能領會過去未曾理解的深意。「比如欽哲仁波切《毒藥就是解藥》這本書,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突然再讀那本書的時候,感覺所理解到的含義會和初讀時不一樣,因為書中的講法和自己所學到的內容相呼應,沒有學習前的閱讀理解完全不能與之相比。」以此鼓勵新學員保持開放的心態,耐心體驗培訓歷程帶來的成長與變化。

參與種子譯者培訓計畫,為Grace的生命帶來最大的收穫,不僅提升藏文能力,也能理解並聆聽藏語教法。「雖然無法百分之百聽懂,但大意可以掌握,甚至能與藏人老師進行簡單溝通,已經是從零到一的突破。」最後,她由衷的表示:「很感謝圓滿法藏計畫,不然我可能過著三餐一宿的生活,做很多無意義的事。」

每一次閱讀經典,在字裡行間思考琢磨,都是與佛法義理的深刻對話;領悟瞬間映現的智慧,讓Grace沉浸於其中,滿心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