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利眾生願成佛—李晶晶

總是笑臉盈盈的晶晶,原本從事金融行業,曾外派到歐洲工作,擁有眾人稱羨的亮麗職涯。然而,正當她在事業巔峰之際,卻毅然選擇轉向佛法,成為專職的種子譯者。看似巨大的人生轉折,卻是她生命嶄新的起點。

十年前初次接觸佛法的晶晶,正處於人生的高峰,工作順遂,感情圓滿,生活一切完美。然而,她內心深處卻隱隱覺得人生不該只是如此。「閒暇時我常到聾啞學校服務,喜歡與學生分享中華文化的精髓。但每當話題觸及宗教,便發覺自己對佛法幾乎一無所知。」懷著對未知領域的責任感與求知的熱情,晶晶下定決心踏上探索佛教真諦的旅程。

晶晶的學佛之路,始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在一位法國比丘尼的引領下,進入了佛法的堂奧。她特別推崇《俱舍論》等阿毗達磨經典,讚歎其脈絡清晰、義理嚴謹,為修行者指引明確的方向。

「我自認根器平凡,對密乘興趣不大,覺得那像坐電梯,可能瞬間攀升,卻也容易墜入深淵。」晶晶說,「我選擇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多年來,她以觀心為修行核心,覺察自心並調伏情緒,從而讓內心變得更加平和安穩。

隨著對佛法教理日益深入,晶晶領悟佛法的價值與深意。「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與佛法緊密相連,透過佛經翻譯,將智慧傳遞給更多人。」回想初學時,購入欽哲仁波切的著作《八萬四千問》,由於基礎不足,未能契入其中精髓。隨著學修漸進,再重讀此書,被書中的智慧深深震撼,對自己當初不能一眼認出上師,感到無比的遺憾。 

「儘管當時走了不少彎路,但回首來時,每一步都充滿意義。」晶晶表示,過去累積的學佛基礎,如今都成為佛經翻譯的珍貴資糧。

談起進入圓滿法藏譯者培訓的契機,晶晶說:「因緣真的很神奇。」最初只為獻上一份特別的禮物給指導老師,想要翻譯仁波切關於阿毗達磨的開示。不久就收到一封來自歐洲的郵件,內容竟是她需要的阿毗達磨開示影片,不僅如此,又看到影片下方出現「圓滿法藏」的入口連結。「點開一看,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隔天就收到執行長通知我面試的通知」,她笑著說。 

然而,選擇譯經之路並非毫無掙扎,收入的落差天壤之別,更難的是家人的不理解。晶晶坦言,家人擔憂她是不是遭遇重大挫折,才選擇放棄世俗的成就,「幸好我先生現在比較支持我了,我覺得不反對就是一種理解。」 談到取捨,晶晶認為,學佛多年若是依然執著於名利,就像是做了假修行。「我們可以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佛陀。」

其實,更深刻的糾結,來自晶晶對譯文品質的自我要求,「我擔心翻譯得不好,反而增添讀者的困惑。」她提到,仁波切曾說過,即使無法避免錯誤,翻譯工作仍然值得去做,因為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使命。

「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投入,不僅要理解經文,更要結合實修,讓翻譯真正具有生命力。」對晶晶來說,佛經翻譯是一場心靈的修行,也是對後代智慧傳承的承諾。

在佛經翻譯的學習路上,晶晶坦承初期面臨巨大的挑戰:「為了翻譯需求而學習藏語,從最基礎的字母開始摸索,甚至一度懷疑自己能否記住這些陌生的符號。」真正的考驗出現在文法課,剛結束基礎課程的她,面對繁複的語法分析倍感壓力。所幸老師精闢的講解,與諸位學長的經驗分享,讓她感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支持。

培訓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情緒低潮、身體不適,或學習瓶頸,同儕間的相互打氣、筆記分享與學習方法交流,都成為支持晶晶繼續前進的動力。「互助共學的氛圍,猶如一片淨土,為我帶來安住的力量」,她笑著說。

        談到修行與翻譯工作的結合,晶晶經常誦讀《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奇妙的是,初次對讀任務,恰巧分配到這部經典,讓她體會因緣安排的巧妙。而她日常最常練習的修行方式是懺悔,不僅是形式上的誦經與持咒,更在於持續反省內心的起心動念,培養懺悔的習慣。 

        晶晶深信,懺悔與修行應當結合空性的理解。修行者不應以交換利益的心態對待佛法,而要抱持「做了就做了」的平常心,放下計較與分別,專注於當下的行持,才能達到身心真正的淨化。這份體悟,也成為她在佛經翻譯與修行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對於未來有志投入佛經翻譯的人,晶晶提出中肯的建議:「翻譯佛典的動力,來自對經典的熱愛。翻譯過程相對來說顯得枯燥,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唯有真心投入,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快樂。」她強調,選擇翻譯佛經之前,應確認自己是否對語言與翻譯有深厚的興趣,評估能否適應這份需要高度專注,且相對孤獨的工作。

作為學修並進的行者,晶晶分享選擇佛經翻譯事業的經歷,同時也提到朋友選擇禪修的例子,說明每個人都能依照自身因緣與興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修行之路。「了解內心的真實需求,選擇與自身相契合的道路」,她真誠的說:「我特別想成佛,很希望像佛陀一樣,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隨順因緣而行的晶晶,將佛法翻譯與內在修行緊密結合。這不僅是一場語言學習的挑戰,更是一段淨化自心與智慧啟迪的心靈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