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亞遙遠的家鄉遷居北歐瑞典的圓勝,在佛法中找到心靈的歸宿,並決心成為藏傳佛教經典翻譯者。這一切緣起於2020年,一位在尼泊爾修行的尼師,分享「圓滿法藏」譯者培訓訊息,讓她心中燃起嚮往的火苗,卻也猶豫是否應要投入這段漫長的學習旅程。
「最初只打算報名逍遙團,單純的提供義工服務。」圓勝回憶當時的心境,「後來轉念一想,既然有這麼好的機緣,不如爭取一試。」於是,向鳩摩羅什翻譯團遞交申請,經過面談後順利入選。圓勝滿懷感恩,充滿喜悅的說:「能夠親近藏文原典,分享給更多人,真是一份殊勝的因緣。」
進入圓滿法藏的培訓課程後,圓勝體會到眼前挑戰的巨大,即使略懂藏文,卻未達翻譯經文的標準;同時,中文表達能力也極須加強訓練。「課堂上,博學且嚴謹的郭冠顯老師,總是仔細指導我們如何將藏文精確的轉化成中文。」經過反覆琢磨練習,在同學互勉和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她逐步提升自己的功力。
在計畫學習四年的圓勝,尚未正式承擔翻譯重任,但已參與一次翻譯徵稿活動,從中獲益良多。她坦言,學習之初困難重重,尤其是在對讀藏文佛經,因語法和詞彙理解的基礎薄弱,難以在藏漢之間找到準確的文意對應,但隨著語言與佛法知識的積累,藏漢對讀便能更加得心應手。
圓勝認為,學習佛典翻譯的過程,就像跑一場馬拉松,進步緩慢且不易察覺。她曾因學業、家庭和工作的壓力,在第二年停過一次課,這段挫折讓她感到沮喪,卻也重新審視學習態度。所幸計畫和諸位師長給予圓勝充分的支持,讓她有機會重新考試並回到正軌。後來圓勝決定留職停薪,期間獲得計畫助學金的資助,不僅緩解經濟壓力,更重燃對佛法修學的熱忱與信心。
談到研讀佛典帶來的心靈觸動,圓勝特別感恩能用母語誦讀經文。她指出,儘管藏文佛經的原汁原味無可取代,但閱讀中文經典,對法義的感受則能更加深刻。在圓滿法藏新譯佛典中,圓勝喜愛誦讀《摩竭陀賢女經》,另一部是《聖堅勝意樂品大乘經》,文中蘊含的智慧,讓她對空性和貪心的對治有更透徹的領悟。「翻譯老師們辛勤耕耘,將這些珍貴經典呈現在我們面前,每當拜讀新的譯作,內心總是充盈著無限歡喜與感動。」圓勝真誠的說。
在一條相對孤獨且充滿挑戰的道路上,持續保持動力與熱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堅持到底,當看到其他學員精進用功,或學習進度遠超於自己,那些自我懷疑就會悄然湧現。」圓勝回憶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時間緊迫、進度匆忙,讓她感到學習不夠紮實,心中難免泛起陣陣挫折。
「我向來不愛運動,但2024年一月開始,嘗試每週跑三到四次五公里,竟發現身體的自律帶給我很大的力量。」圓勝說,跑步意外的成為她自律和成長的契機。固定的運動習慣,不僅得以在繁忙的生活找到休息片刻,也讓大腦感到放鬆;跑步同時收聽藏文音頻,還能一舉兩得加強練習。身心穩定帶來力量,持續堅持與成就感,讓圓勝漸漸擺落自我懷疑,取而代之的是持之以恆的信心。
除了身體的鍛鍊,圓勝也藉由閱讀佛教傳記尋求心靈的寄託。「今年九月起,我和藏文老師一起閱讀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與蔣貢康楚仁波切等祖師大德的傳記。透過傳記故事,我看到偉大的上師一切所作所為,無不是為了利益他人;對於佛法的弘揚和傳承,傾其所有,勇往直前,這些都將成為我學修路上的重要激勵。」
圓勝說,培訓過程雖然辛苦,但從未感到孤立無援。「計畫的學習支援力真的很強大,執行長、老師們都給予很多幫助,大家都不遺餘力的照顧我們。」她形容,表面看似獨自一人在遠方修學,實際卻是眾人同舟共濟攜手前進。
對於未來想加入計畫的培訓者,圓勝誠懇的說:「最重要的是自己真心想做這件事,願意長期投入心力。」她提醒,即使時間充裕或具備佛法基礎,倘若沒有堅定的意志,依然難以堅持到底。「記得剛進來計畫有二十幾位同學,但很多人最後選擇其他出路。我想,最終留下的,正是那些願意長期努力,堅信翻譯佛典有意義的人。」
她坦言,「加入翻譯計畫,為我帶來新的生活意義。身處紅塵,原本只能在閒暇時修法,如今有機會將佛法融入生活,讓我感到人生更加充實、快樂。」她笑著說,雖然時間總是不夠,卻打從心裡感到幸福,因為這份工作帶來生命的轉變,更重要的是能夠利益眾生。
「幸福就是我們一生的選擇,都是未來的緣起。」圓勝引用寂天菩薩的話:「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對於一件事,只要多次串習,不可能不擅長。她相信當前所做的修行與翻譯,必定在未來產生影響,化作善業成就的基礎。
這份責任感讓她格外珍惜這段因緣,「將一滴水融入大海,海不枯竭,這顆水滴便不會消失。願我能以佛法翻譯,將自身猶如滴水般的微弱力量,融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善知識與善友的廣大願海,由衷祈願佛法久遠流傳,興盛不息。」圓勝的聲音充滿真誠和感動,深厚的使命感如同一盞明燈,照亮她在佛經翻譯之路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