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的主題是彌勒菩薩的本行事蹟,屬於為數不多的珍貴彌勒經典之一。
某回,正當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常隨眾及一萬菩薩共聚一處時,彌勒菩薩向佛陀表示希望就教於佛的心願,然而佛陀卻一直未予回應。後來,文殊藉此機會,在舍利弗的請教下,講解了「諸法本來無有虛妄增益、本即平等」的道理,彌勒隨後也呼應了文殊所說的幽微法理。
見到此景,同在會上的遊戲菩薩摩訶薩便請佛陀開示,請佛陀為眾生解說彌勒菩薩之所以能夠具足如此甚深智慧與辯才的緣由,以及彌勒最初發起菩提心的因緣。
於是,佛陀向大眾娓娓道出彌勒菩薩的本行傳記:在漫長而不可估量、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前,有位專門教導「諸法本無自性、不離實相」之了義教法的妙金光如來。當時,有一位統領四洲、名為「金色」的轉輪聖王,他以不可思議的供養,向妙金光如來及廣大菩薩眷屬殷殷承事,前後長達八億四千萬年。期間,妙金光如來宣說了義的「如來印法門」、廣行六度的「各各別門法門」,並且為了勸金色王發菩提心、向於菩提,而宣說能速成無上菩提的「不放逸法門──透過依止善知識、修持戒定慧與菩薩行,而能趣向解悟空性、心無所住境界。這是金色王所希求的安樂(易行)法門,也是從世俗菩提心趣行勝義菩提心、止觀雙運的慈心三昧法門。佛陀指出,原來無量歲月以前的金色王,就是後來的彌勒菩薩。
在本經的後段,世尊又為遊戲菩薩解釋彌勒菩薩之所以稱為「彌勒」(慈氏)的因緣: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在寶蓋如來的座下,有一位「堅慧比丘」,他跡踏遍南閻浮提大大小小的聚落與城市,普勸眾生受持五戒、發菩提心、修持不放逸的菩薩行(也就是慈心三昧法門)。因此,寶蓋如來便授記堅慧比丘,將來生生世世都以彌勒菩薩(慈氏菩薩)為名號,未來成佛時,也同樣名為彌勒。
透過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此法會上的開示,我們彷彿得以見證環繞「彌勒發心」為核心的一條完整成佛之道。藉由釋迦牟尼佛的金口,重現了當初妙金光如來在不同地點所宣說的了義法門。我們也可從本經得知,彌勒菩薩在過去世身為金色王,以及後來轉生為堅慧比丘時,乃至生生世世,都是發菩提心、廣集善根、修習慈心三昧的。
因此,本經經題中的「發趣」一詞,可從兩層涵義加以理解:其一,佛陀的補處「彌勒菩薩」最初「趣向」菩提、發無上心;其二,要「趣入」諸法實相不可思議境界,必須次第勤修菩提道──從慈心、菩提心而廣學菩薩行,而貫串這整條修行之道的精神,便是無有偏黨的「平等心」(捨心)。
本經的藏譯本屬於藏傳佛教前弘期的譯作,也被登錄在最古老的藏文經典清冊《鄧噶目錄》(དཀར་ཆག་ལྡན་དཀར་མ)之「諸經部」(མདོ་སྣ་ཚོགས)當中。指導譯事的講經班智達為當時印度知名的三位學者──慧鎧(Prajñāvarman, circa 8th)、勝友(Jinamitra, circa 8-9th)與天主覺(Surendrabodhi, circa 8th),擔任譯主的吐蕃僧人則是大譯師耶謝德(ཡེ་ཤེས་སྡེ། circa 8th)。(圓滿法藏.佛典漢譯 編輯部)
頂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眾五千人、大菩薩僧眾一萬人俱,彼皆神通已達、眾所知識3;諸菩薩摩訶薩,皆得不退轉。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在此大眾會中。辯積菩薩、遊戲菩薩、觀世自在王菩薩、大勢至菩薩、月光童子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亦在此會中。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所,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欲少問如來.應供.正遍知4,若佛聽許,乃敢諮問。」彌勒菩薩如是白已,世尊默然而住。
良久5,文殊師利童子語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如是作而問已,如來當為汝解說。
「若汝不從佛乘、緣覺乘、聲聞乘而諮問如來,不為了知蘊、界、處故而問,不為滅除貪、瞋、癡而問,不從波羅蜜多而問,不為圓滿波羅蜜多而問。如是諮問,如來當為汝解說。
「若汝不為出過6諸行而問,不為得涅槃而問,若汝不為通達真諦而問,不為道與修道而問,若汝不為得果、現證7而問,若汝不為不住而問如來,不說諸字而問,如是諮問故,如來當為汝解說。何以故?彌勒!凡有增益,即有貪著,而諸佛世尊說法,無所貪著。」
爾時,具壽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所言『虛妄增益』8者,文殊師利!云何增益?」
文殊師利語言:「大德舍利弗!以一切法空平等故,名為平等;無相平等故,名為平等;無願平等故,名為平等;如實平等故,名為平等;真如平等故,名為平等;法界平等故,名為平等;真實際平等故,名為平等;不生、不滅、不住,皆悉平等故,名為平等;未生、未有,皆悉平等故,名為平等;一切法等虛空故,名為平等。大德舍利弗!若人如是於平等諸法,起分別心,作不平等想;於無所有法,虛妄增益,謂:此是佛,此是法,此是僧;此是我,此是眾生;此是補特伽羅,此是意生,此是摩納縛迦;此是作者,此是受者;此是斷,此是常;此是凡夫,此是聲聞,此是緣覺,此是菩薩;此是有罪,此是無罪;此是有漏,此是無漏;此是有為,此是無為;此是雜染,此是清淨;此是善,此是不善;此是世間,此是出世間;此是輪迴,此是涅槃;此是有實,此是非實;此是有,此是無;此是得,此是現觀,此是所應證;此是道,此是道果。是名增益。
「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平等者,無有分別。凡如是分別者,即於平等起增益,非於不平等起增益。凡於無所見中,見平等者,即見平等;行增益者,即見不平等。凡於平等不起增益者,彼等即見平等;行增益者,即非見平等故。」
文殊師利作是教時,二百比丘永盡諸漏,心得解脫。世尊為調伏彼等比丘、自在轉故,默然而住。
良久,彌勒菩薩摩訶薩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我不從聲聞乘而問如來,不從緣覺乘、正遍知乘而問如來,乃至不為『不住』而問如來。文殊師利!我必如是不違真實,而問於如來。
「文殊師利!凡違真實者,我必不為。諸法寂靜故,無一法可得;法界不動故,貪瞋癡所不染;輪迴不可得故,不出輪迴;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不取涅槃。為是等故,問於如來。文殊師利!我必不說諸字,於言語道無所辨;慧無所別9,亦無所知。是中,解脫亦無所有。我當如是問於如來。何以故?諸字性空、一切無生故。」
爾時,於眷屬眾會中,諸菩薩皆作是念:「噫嘻!此彌勒菩薩摩訶薩,唯說是語,其所宣說,幽微頓超,冥契法性,深慧具足。」
爾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深忍決定,善於智慧,善於辯才宣說,是為希有。世尊!此彌勒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為幾時?世尊!為安隱眾生10、安樂眾生,亦為人天利、安隱人天故,惟願如來,善為我說。若爾者,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當能聞彼諸處,亦聞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數數勤修精進。」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從久遠來,梵行已立。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於過去諸佛所,所作已辦11,發起善根,具足深忍。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正趣12以來,過八萬四千劫,我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說是語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於何如來.應供.正遍知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號云何?惟願如來.應供.正遍知,善為我說。」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以是故,汝今諦聽!善思惟之!當為汝說。」
白言:「唯。然。世尊!」遊戲菩薩摩訶薩白已,及諸大眾,皆共一心,聽佛所說。
世尊即告彼等言:「遊戲!乃往過去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世,號曰『妙金光13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御丈夫.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妙金光如來一一毛孔中,放多百千俱胝那由他光明,彼等如來光,色妙如金,一一光明14,皆能遍照一一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光明,皆出多百千俱胝那由他蓮花,遍滿東方,南、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一一方所,皆有如來,遍滿多百千俱胝那由他數佛土;一一如來身,皆能調伏多百千俱胝那由他數眾生,令彼向佛及諸佛法,得不退轉。
「善男子!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常以金光,照明世間。彼佛土中,無有日月之名,亦不聞諸宿、星曜、星辰、火光之名。」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摩訶薩問世尊言:「大德世尊!若爾,於彼佛土,云何建立晝夜?」
佛告遊戲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於彼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之佛土,大地七寶所成,平等如掌。七寶大地,更出七珍寶蓮花,大如車輪,妙好適悅,芬馨悅意,殊妙超絕。一一蓮花,皆出芬芬妙香,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凡諸眾生,得聞此香,15定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等蓮花,清旦開敷,日晡16萎落,由是,彼等眾生乃作是念:『時至日晡。』善男子!於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之佛土中,如是建立晝夜。
「善男子!於彼佛土,不聞苦之名,亦無聲聞、緣覺之名,乃至不聞八無暇之名。彼佛土中,菩薩充滿,皆已離淫欲法,悉無臭穢。一一會中,皆有十二那由他菩薩。更有無量菩薩至彼世尊會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不說他法,唯說菩薩藏不退轉輪。
「云何菩薩藏不退轉輪法門?謂:凡所有法,於真如不退轉;凡所有法,於法界不退轉;凡所有法,於實際不退轉;貪欲於貪欲性17不退轉,瞋恚於瞋恚性不退轉,愚癡於愚癡性不退轉;色於色性不退轉,受、想、行、識,於識等性不退轉;眼於眼性不退轉,耳、鼻、舌、身、意,於意等性,皆不退轉。云自性者,乃為無實;云無實者,於所從來,悉不退轉,亦無所入。
「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於彼佛土,為是等菩薩正說菩薩藏不退轉輪法門。彼時有一法王.轉輪聖王,如法治化、統領四洲,名曰『金色』。善男子!金色王於八億四千萬歲,以諸供養具18,承事、恭敬19、尊重20、供養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及諸大菩薩僧眾俱。善男子!如是,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間主梵天王與眷屬俱,於金色王所思,皆悉知已,亦欲承事彼佛世尊妙金光如來。
「善男子!金色王乃建道場21,凡八十四由旬。於彼道場,雜綵懸垂,繁花遍地,深可沒膝;赤真珠網,懸於空中;焚最勝香。於彼道場,設如來座,值九百九十萬俱胝;敷以細布22,凡數百千那由他俱胝,其座四足23,眾寶嚴飾。亦設一一菩薩座,各值百千俱胝。
爾時,如來住處,相去二千由旬。善男子!金色王如是善好嚴飾如來所行道路24,凡二千由旬,即:於道路左右,廣建寶臺25,雜寶嚴飾;繁花遍途,高可及膝;於上空中,種種寶網,以為華蓋。
「於諸臺上,植珍寶樹,高一箭許;寶樹之間,寶繩相連。兩兩寶樹,其間有池,池邊寶臺周匝,金沙鋪地,復有吠琉璃梯;優鉢羅花26、蓮花、拘物頭花27、白蓮花,鳧雁28和鳴,盈滿其間。如是,所有寶樹間,有諸寶池,莊嚴悉皆如上所說。
「所有寶樹前,各遣五百人,手捧花瓣;各遣五百人,擎寶香爐;執大鼓、腰鼓、鑼、鐃鈸、絲竹、琵琶、銅鈴等諸樂器者,各五百人;遣執寶蓋、幢旛者,各五百人;如是所有寶樹前,各遣數百人。王囑眾人曰:『世尊妙金光如來行至各處時29,汝當以此等30花瓣,散花於佛;以旃檀末,施散於佛;復擎香爐以薰;亦當鳴鐃,擎舉寶蓋、幢幡。』如是,亦於所有寶樹前,各遣五百人,執寶花器;餘處同此。囑曰:『彼如來行至各處時,汝當以此等寶花,散花於佛。』
「善男子!如是,世尊妙金光如來從精舍出,即往道場;途中,光明從精舍出,照諸菩薩。善男子!如是,道路凡二千由旬,菩薩摩訶薩充滿其中,一一菩薩摩訶薩相去一尋31而立。善男子!如是,如來行至各處時,承佛威力,一一菩薩頂上,皆有金柄白銀寶蓋,上覆赤真珠網,金鑾鈴網之所環繞,無人擎持,遊行空中。一切菩薩,悉皆如此。是等鑾鈴所飾寶蓋,隨風搖颺,所出妙音,柔軟悅意;彼等傘蓋隨風搖颺所出音聲,雖鐃盤中,具十萬支者,亦莫能出。
「彼等寶蓋、鑾鈴及寶樹葉,並諸寶繩、寶臺、鐃鈸、歌樂等,皆悉承佛威力,出種種法門聲。彼處眾生,樂32布施者,即聞布施聲;樂持戒者,即聞持戒聲;凡樂安忍、精進、禪定,乃至般若者,即聞安忍、精進、禪定、般若聲。如是,亦出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聲;亦出根、力、覺支、道聲;亦出神通、力、無畏、無礙解、佛不共法等聲。隨諸眾生心之所樂,即出如是音聲,令彼得聞。聞彼法音已,無量無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決定心33。
「善男子!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從彼道路,行至各處時,於佛頂上空,有天寶蓋,百千眾寶之所嚴飾,無人執持,遊行空中。彼等寶蓋、鑾鈴,隨風搖颺,出悅意妙音而演說法,名曰『如來印』。」
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從彼妙金光如來之寶蓋,出生34、說法,名曰如來印,其法云何?惟願世尊如來善說。」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以是故,汝今諦聽!善思惟之!今當為汝說如來印。
善男子!一切法為空印所印35,為無相印、無願印、無生無滅無住印、無實印、法界印、真實印、實際印、如實印、離貪印、閑靜印、解脫印、無性相印、無作無去36印、無所取亦無所住印所印。善男子!一切法為虛空印所印。善男子!譬如虛空,是中穿鑿非易37,印者亦無所有,印文38無可施設39。何以故?以無處所、無緣、無因、無所生、無所依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真實了知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於虛空行相、虛空體性、顯示虛空40,皆能真實了知。於虛空中,一切諸法住於不可施設41,唯假名耳42。菩薩摩訶薩真實了知虛空諸法43住於不可施設,但有44假名,如是亦能真實了知一切法皆住於不可施設,但有假名。若知諸法但有假名,彼即不違真實;不違真實,即知如來印。此是如來印,以是當能不昧45真實。」世尊說此教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及菩薩僧眾俱,至彼道場。時有十萬天人,歡喜而作供養事,散優鉢羅花、蓮花、拘物頭花、白蓮花等,亦降天曼陀羅花雨,百千俱胝伎樂齊鳴。
「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坐彼道場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與娑婆世間主梵天王,為供養事、承事、尊重故,悉皆隨侍。若問:『云何供養而生歡喜?』謂:如來及菩薩僧眾俱坐時,一一菩薩後,皆有大白象,眾莊嚴具以為嚴飾。為護彼46大象王,免其鼻受風吹日灸,乃有寶蓋,瑩淨明徹,撐持於上,見者生喜。諸大象王,其鼻皆有青色真珠瓔珞,明徹懸垂;彼真珠瓔珞復又出水,其水清涼,如青琉璃,具八功德,象王取其水而用之47。
「諸菩薩眾方就座已,諸天即以神力,於右手化出寶鉢,且持彼等菩薩之鉢。梵天親為妙金光如來執持寶蓋,卻立一面。彼寶傘蓋,亦有真珠瓔珞懸垂,彼等真珠瓔珞亦皆流注清涼水,如青琉璃,具八功德。如來取水而用,釋提桓因則持世尊鉢。
「善男子!如是,如來及菩薩眷屬俱入座時,彼等菩薩前,各一天女,於臼中磨種種芬馨天香;磨彼香時,而起微風,風有順、逆,飄散此香,撲於菩薩。彼等正士48,無有惡香;彼等亦不起天女想,乃至不生香相,何況生貪?無有是處49。善男子!如是,金色王既知50妙金光如來坐已,乃共一千童子、八萬四千女人、八萬四千國王、八萬四千長者、八萬四千商主、八萬四千大臣、八萬四千童女,復與眾人俱,手捧諸多食物51,勝妙潔淨,而為奉獻,任其受用,以令滿足。
希令滿足、隨其所欲而獻飲食,飯食已訖,澡手滌缽52。眾人知已,乃以細布,值九百九十萬俱胝,奉獻如來;亦以細布,值十萬俱胝,奉獻一一菩薩。既奉獻已,彼等眾人與諸尊長53,皆悉合掌,為恭敬聽法故,坐如來前。善男子!如是,妙金光如來知大眾恭敬就座,亦知諸菩薩眾希求正法,乃說法門,名『各各別門』54。」
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云何世尊妙金光如來所說『諸菩薩各各別門』55?惟願世尊,善說是法門。世尊若如是說,則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亦當學此『各各別門』法門。」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是故,汝今諦聽!善思惟之!今當為汝說『各各別門』法門。
「善男子!『諸菩薩各各別門』者,別無他法,即六波羅蜜多是也。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善男子!此謂『諸菩薩各各別門』。何以故?過去諸如來,皆學此各各別門,乃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轉妙法輪、成熟眾生、入般涅槃。未來諸如來,亦當學此各各別門,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現在諸如來.應供.正遍知,住於無量無數世界,今現住世,彼諸如來,亦學此各各別門法門,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轉妙法輪。
「善男子!如實正說菩薩各各別門者,即如實正說是等六波羅蜜多。此中,云何彼各各別門之差別?云何過失?云何奮迅56?云何出離?慳貪是菩薩過失,耽樂57心是菩薩過失,攝取心是菩薩過失,守護財物而不給施,是菩薩過失。若菩薩摧伏慳貪,而作意布施,是為奮迅。彼所受用物或甚少、或廣大,皆能分布施予沙門、婆羅門、乞者等,其心喜悅58,心無所耽樂,不望果報,能以悲心,於諸眾生,先發饒益59之心,復舒其手,而行布施。是菩薩者,於各各別門,而有所學。是即菩薩出離。
「善男子!破戒是菩薩過失,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是菩薩過失60。云何菩薩破戒、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若有菩薩,或生聲聞心,或生緣覺心,或心有所得;或求聲聞乘,或求緣覺乘,或求有所得見;或於聲聞之說、緣覺之說、有所得之說,好樂攝取,此謂菩薩破戒、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於菩薩各各別門,不行、不學,最是破戒。」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何故於其餘如來學處,有所違犯,非為破戒;而於生聲聞心、生緣覺心、心有所得時,最為破戒?」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或於如來其餘學處,有所違犯;或於我所說墮罪四法,而有造罪;或行十不善業道,或造五無間,然苟能不捨菩提心,不離菩提心,不生有所得心,不生耽著心,是菩薩必定持戒,不犯戒、不雜戒、不毀戒、不缺戒、不濁戒。彼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何以故?彼等莫能障礙菩薩之菩提故。菩薩雖因造罪,當生於三有61,然生於三有,即能如是圓成六波羅蜜多。是菩薩雖已習佛所制如來學處,然若同時依止聲聞心、緣覺心、有所得見,則當犯菩薩戒。善男子!是故,凡有菩薩,不捨菩提心,不生有所得心,即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復次,善男子!害心頑鈍,是過失心,是菩薩過失。於諸眾生,不平等作意,是菩薩過失。於諸眾生,及於諸法,起相異想,是菩薩過失。緣諸眾生,所生慈心,若有偏黨,是菩薩過失。若於空性,心不能忍,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施予』,『此不應施』,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奉獻』,『此不應奉獻』,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為說法』,『此不應為說』,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應承事』,『此不應承事』,是菩薩過失。若菩薩起異分別,而作是念:『此是持戒』,『此是破戒』,如是起異分別,輕毀破戒者,是菩薩過失。
「何以故?菩薩於諸眾生,心應平等;於一切法,心應平等。應如日月輪,亦如地水火風空,起平等心;於空能忍故。
「但有眾生,菩薩皆悉不捨;為眾生故,心無所住、無決定量,以是而生悲心;復以慈心,勝解遍滿,具足安住;作念『諸法皆空』,能忍受之。是菩薩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復次,若菩薩於輪迴,有決定量,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經爾許劫,我當流轉』,『經爾許劫,我不流轉』,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我於爾許眾生,應令得度』,『我於爾許眾生,不令得度』,是菩薩過失。若作是念:『此是精進』,『我具精進』,『當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是菩薩過失。
「云何菩薩奮迅?善男子!此中菩薩如是著鎧,而作是念:『輪迴前際不可得,但有輪迴,我即如是流轉生死;雖以一一眾生故,我當經劫流轉生死,亦當願樂。』復作是念:『為一切眾生義利故,乃至輪迴後際,我當流轉生死,亦當願樂。』復次,作如是念:『我當具精進,無有我慢,於菩提無有耽著,以無所緣精進鎧甲,而起願樂』,如是菩薩著鎧,而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善男子!假使菩薩,前去村落、城邑、聚落、國土、王宮,能利眾生、堪利眾生,然彼安居空閑靜處,受用寂靜,依止禪味喜樂,住著是中,是菩薩過失。
「若有菩薩,能行布施,不生厭心,心無所得,增上禪定62,不受禪味,無住禪定,則是菩薩,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善男子!若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知諸法性空,而作是念:『此中無我、眾生、命者,乃至無人』,而自調伏63,勤習64於止;於他眾生,所緣顛倒、起愛著者,不為宣說空、無我之理,不令曉悟65。當知是菩薩非為善巧方便,然非違犯66。
「若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知一切諸法無體性,亦知一切諸法體性空,而作是念:『此中無我、眾生、命者,乃至無人』,如是於體性空諸法,可以身證67,乃於一切,心無所得;於諸眾生,心入顛倒、有所得者,令彼已入顛倒、有所得心,得於解脫68,更為彼等說法,開示諸法無體性,令入一切諸法自性空。當知是菩薩善巧方便,於菩薩各各別門,能行能學。
「善男子!如是,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飯食已訖,而於彼道場廣說菩薩各各別門法門。彼佛世尊說是法門時,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決定心。
「善男子!雖我於一劫,乃至過於一劫,宣說開示菩薩各各別門法門,然諸辯才、法門,終不可盡,唯說其始。
「善男子!如是,金色王於八億四千萬歲,以如是莊嚴、承事、恭敬,於彼如來及無量菩薩僧眾俱,敬養、尊重、承事、供養。」
爾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大德世尊!彼金色王,豈不為彼如來及諸菩薩造立精舍耶?彼如來及諸菩薩住於何處?」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彼如來及諸菩薩,住於各各變化之樓閣中。」
世尊復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後過八億四千萬歲,某日,金色王於彼如來奉獻飯食、供養已訖,知佛將還,乃作是念:『我此善根,應迴向於釋提桓因耶?迴向於梵天耶?或迴向獲得轉輪王位耶?』爾時,世尊妙金光如來,知彼生是心。
「如來既知彼王心意,乃於彼王及眾人前,於空中變化一身,形貌與如來身,悉皆相同,諸相圓滿,住於空中,為金色王說是偈言:
『譬如惡慧人,其性如小兒,
承事於國王,求69於少分賞。
復有人於佛,供養難思議,
希求下劣處──梵釋與國政。
此諸人王者,帝釋梵天等,
無常不堅固,終壞非所依。
為利群生故,當發菩提心。
諸佛世間智,咸讚如是心。
大王與國人70,已行廣大供,
菩提心無上,汝當發大心。
莫發下等願,是稚幼行境。
善慧應善巧,當趣勝菩提!
若人以珍寶,遍滿三千界,
欲求涅槃故,供諸如來佛;
或有人合掌,口中雖未言,
心迴向菩提,福甚過於彼。
若人於諸劫,俱胝不可說,
承事諸眾生,十六不及一。
導師諸佛住十方,發心饒益世間眾。
若人合掌而求福,或昔流轉生死中,
俱胝劫中供養佛;
若人善巧性賢智,信解善逝所說法,
能發堅固菩提心,於善逝塔供養花,
是人得福過於彼。
以菩提心供養花,其福過前無可喻。
譬如大海及水滴。
彼佛國中諸眾生,相繼各劫皆成佛,
經劫不作其餘事,唯說是福亦難盡。
說彼菩提心果報,如計大地塵沙數,
縱然經於無量劫,猶不能說其少分。
如是上士大王汝,聞此菩提心利益,
宜速捨諸下劣想,為證菩提發大心!』
世間導師金燈光,功德圓具難思議。
菩提心果乃如斯,彼說此等功德利:
『所說菩提心果報,是福若有色相者,
遍滿恆河沙國土,猶不能盡彼一分。』
既聞所說如是法,上主國王心歡喜,
合十指爪向於佛,頂禮而說是偈言:
『為證菩提我發心,願成法王佛果位。
離塵菩提證無為,解脫眾生如河沙。』
彼如來身說偈竟,既知上主王生喜,
三千大千現震動,猶如鵝王逝空中。
金色王心既歡喜,乃偕后妃童男女,
諸王商主與長者,相呼謁禮於佛所。
六百俱胝眾圍遶,持捧花鬘與薰香,
相繼至於佛陀所,禮足卻坐於一面;
如是后妃童男女,大臣商主諸長者,
及餘諸王與眷屬,皆悉敬禮而卻坐。
如是諸天遍空中,出諸伎樂降花雨,
國人簇擁金色王,合掌向佛而啟白:
『今問調御眾人師,十力無量天中天:
若發堅固菩提心,是人為得幾許福?
世尊!所行當云何,多劫至樂不見苦,
無勞心饜能獲證,無憂甘露之菩提?
自他不用施手足,頭首身肉不須捨,
仍行增上安樂處,牟尼為說是方便!
願得常樂無劬勞,我身恆不遭苦痛,
慈忍調伏能持戒,願我能證勝菩提!
常習學處無懈怠,我願不毀諸學處,
導師!我誓乃堅固,永不令其成空言!
自然福果為我說,如來!請說安樂乘。
願說學處云何行,云何聞已依教住?』
妙金莊嚴光佛言:『噫!噫!諦聽!大地主!
當為汝說樂因福,亦說學處從我聞!
河沙珍寶滿三千,獻諸具足十力者;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若人以寶行布施,能滿佛剎如河沙;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若人百千萬億劫,供養一切諸眾生;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眾生皆成阿羅漢,彼等智力得自在,
一一眾生欲得福,供養那由他數劫;
若因生悲於菩提,而能發起廣大心──
即某眾生向菩提,而能發起最上心,
乃至向彼行七步,福德殊勝過於此。
假使一切眾成佛,具足無量之辯才,
往昔經劫轉生死,僅一眾生行供養;
設若有人具善巧,於勝菩提能發心,
縱或供養僅一花,福德殊勝過於此。
經多百千萬億劫,說彼福德猶不盡,
福德果報之言說,不能窮盡恆無盡。』
「善男子!如是世尊妙金光如來告金色王言:『大王!菩薩摩訶薩若具一法,能依安樂乘,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不復苦憂。云何一法?謂不放逸。大王!不放逸之菩薩,當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不放逸?謂:不捨學處,誓不退沒;為眾生故,慈心而住,不捨眾生;欲求菩提,其心堅固,不捨精進;親近、承事諸善知識,恭敬於法,多聞無饜;能以佛法,給施他人;無財物者,亦能法施;不捨頭陀功德、恆守儉約71、少欲知足;能壞慢心;於聞法時,審諦而聽;恭敬無上,住於安忍,能斷害心頑鈍;於甚深空性法,能起信解;有所得見,皆悉斷除;甚樂禪定72;成熟眾生,無有疲厭;不隨於想73,斷憒鬧語;身心住於空閑、靜處;其心溫潤74,不著戒取75、不自讚毀他,心無憂悔,而能出離;常樂出家沙門性76,先言慰問77,面無顰蹙;能令入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亦能解悟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是為菩薩不放逸。
「『復次,大王!菩薩不放逸者,謂:乃至夢中,於聲聞心、緣覺心、有所得見,皆不作意。大王!是為菩薩不放逸。大王!菩薩若具四法,當能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不須布施頭、手、足、眼、肢、肉、血、骨、髓、脂、薄皮、厚皮,亦能同於布施一切資財,依安樂乘,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云何四法?大王!此中,菩薩求諸善法,其心堅定;凡所發起善根,悉能篤實受行78,心不怯弱,是於大乘極為堅固。
「『復次,大王!菩薩戒蘊極為清淨,聖者、智者之所稱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攝受79。彼能知『我住於戒』,心得法喜。
「『復次,大王!菩薩以慈安住,能修禪定80、不住禪定。大王!菩薩能住三昧,於無所住,心能作意;於諸眾生,平等一心;住安樂中。餘處安樂,無如是相。
「『復次,大王!菩薩如實於法起念,如實作念:是等一切行相81皆空;此中,若我、眾生、命者、補特伽羅,若布施者、布施事、受施者、安忍者、安忍境、安忍事,乃至精進者、精進因、禪定者、禪定事、修習者、修習事,皆悉無有。
「『彼如實作是念,而於一切有為法,知為性空,於無所得見,畢竟無有耽著,而住於樂。大王!若菩薩摩訶薩,具足是等四法,能具一切樂,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證正覺。』
「善男子!如是,金色王以細布布施,值九百九十萬俱胝82,供養如來,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而作是言:『世尊!為轉一切眾生心,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說是等偈言:
『我今當於勝人83前,無有怯弱而啟白。
導師!我當於眾生,發起悲心趣菩提。
我當恆時不諂誑,具十力者鑑我心!
如是洪名具功德,餘諸人天未之有,
我成苦眾歸救者,亦成依怙釋苦難。
牛王84!願我住安樂,亦令含生住樂中,
導師善逝所說法,我悉奉行而安住。
導師!人天所應供,願我亦成眾所供。
勤求最上菩提果,我當經劫行布施──
飲食衣服與車乘,金銀眾寶皆給施。
導師!我當敬學處,如是我當善護戒!
不令退失無所住,導師!我當持淨戒。
於諸眾生心平等,普於含生懷慈心;
若行承事若不行,高低貴賤無差殊。
多俱胝劫難思議,流轉生死我已歷,
但能依止於勇士,為一眾生亦願樂。
人天導師善逝語,願住所說禪悅中。
導師!願我受禪悅,常得依止寂靜處。
我於空性當決定,永不依於諸見地。
畢竟斷除諸劣行,無垢勝行皆當行。』
「善男子!如是,金色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三千大千世界即出六種震動。
「彼等八萬四千王,亦皆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等八萬四千長者、八萬四千商主,童子、童女、后妃及諸眾人,並八萬四千天子,隨學金色王,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是,金色王立太子為王,立已,乃偕諸童子、童女、后妃、商主、長者、大臣,及諸小王、俱胝含生圍遶,悉以信心,捨俗出家。彼等既如是出家已,於一萬歲,常修梵行,清淨鮮白。金色王亦成就神通,多聞究竟,成就慈心三昧。
「彼以是善根力故,亦以安住清淨增上意樂之力故,常為轉輪聖王,令二萬諸佛歡喜,即:以諸衣服、食物、臥具、坐具、醫藥、資具,尊重、承事諸佛世尊;亦於諸佛世尊前,發生信心,捨俗出家。善男子!彼時金色王,豈異人乎?汝勿懷疑85!善男子!勿造斯觀!何以故?是彌勒菩薩摩訶薩,於彼時即為金色王。
「善男子!彼時作梵天王86而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前,精進供養事者,豈異人乎?汝勿懷疑!善男子!勿造斯觀!何以故?遊戲!汝於彼時,即為梵天。善男子!彼時釋提桓因,於世尊妙金光,承事、恭敬,有所好樂者,豈異人乎?汝勿懷疑!善男子!勿造斯觀!何以故?我於彼時,即天帝釋提桓因也。未於菩提發心,以無所住心87,承事如來。
「善男子!彼時一切眾生,與金色王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中,下至一眾生,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未曾見。彼等皆具廣大智慧、廣大精進,修證菩提分法,圓成六波羅蜜多,於諸佛土,在在處處,各各名號,而成如來,出於世間,悉皆轉妙法輪,入般涅槃。
「我今與汝、彌勒菩薩,及來此眷屬會上諸菩薩摩訶薩,皆悉已見彼等如來.應供.正遍知,供養、承事彼等,亦皆受持彼等如來之妙法。」
爾時,遊戲菩薩摩訶薩白世尊言:「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久若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心甚難若此。甚為希有!何以故?雖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於彼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教中88,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猶未發心故。」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汝所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經久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甚難發起。
「善男子!我念過去89,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出世前後,我於多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前,供養、承事、尊重,如是猶未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甚者,還作此念:『是諸佛世尊,端嚴殊妙,見者心歡若此!適意若此!甚為希有!』然我於彼等唯作可愛想,唯發歡喜心、恭敬心,猶未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是故,以此因緣,汝應如是知之:於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緣覺、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聲聞前,諸菩薩雖行諸供養,猶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甚者,唯於未來世,廣集善根,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曰:
「首先於見勝義者、具大名稱慧究竟,
難思俱胝那由他 勝人佛陀我敬供。
我雖先供眾德源,欲成上智達諸法,
且成佛受世間供;如是猶不能發心。
彼等恭敬而供養,俱胝數之辟支佛,
欲成正覺調御師;如是猶不能發心。
雖然真發大恭敬,供養俱胝具力者,
其如智海人中勝;如是猶不能發心。
親睹諸見勝義者,歡喜力盛難思議,
欲成御眾智者佛;如是猶不能發心。
廣大積聚眾福德,修習身心之真諦90,
欲成導師人中勝;彼時乃能發是心。
彼等盡於俱胝劫,承事積聚眾福德,
心向於善復柔和91;彼時乃能發是心。
我以所造諸善根,願能成就一切智,
是願常得不退轉,彼等願皆如是行。
我以所造諸善根,一切含生皆越度;
往昔所造不善業、其難忍果我悉斷。
威力精進堅固心,復發心向勝菩提,
願此心終不怯弱,得難思議大歡喜。
智者心應無所得,不緣菩提不緣我,
若識一切諸法空,以是不忘菩提心。」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摩訶薩問世尊言:「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云何名為彌勒?從何得名彌勒菩薩摩訶薩?」
世尊告遊戲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過去無量久遠、無量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號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當其生已,行七步時,淨居諸天人,乃將七寶傘蓋,執於空中。是寶蓋於三千大千世界,普能明照。爾時92,諸天咸出是語:『噫!此童當成如來,號為寶蓋。』是故,彼如來乃號為寶蓋。
「彼時,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教中,有一比丘,名曰『堅慧』,從商主種姓而來出家。善男子!堅慧比丘外出乞食。爾時,於此閻浮提,屬寶蓋如來教者93,凡八萬四千村落、八萬四千城邑、八萬四千聚落、八萬四千國土、八萬四千市肆。堅慧比丘,乃入一一村落、城邑、聚落、國土、市肆乞食。彼作是念:『若未能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94,則我當不受食。』善男子!堅慧比丘既如是受行,為乞食故,或入村落,或入城邑、聚落、國土、市肆,往返遊行,乃至未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則不受食。
「善男子!彼時,堅慧比丘曾用一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亦曾用二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彼行斷食,至第三日,乃受飲食。曾用三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曾用四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善男子!彼時,亦曾用五日、六日,乃至七日,乃令一百含生住於五戒。彼於眾生起悲心故,雖斷食七日,心無所厭,至第八日,乃受飲食。
「善男子!以是因緣,堅慧比丘以無厭心,入諸大城、村落、城邑、聚落、國土、市肆,令彼處眾生,住於五戒,經八萬四千年。善男子!過八萬四千歲,堅慧比丘乃令諸含生,或男子,或女人、童子、童女,凡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數,住於五戒。
「善男子!如是,堅慧比丘作是念:『我已令是等眾生住於五戒,我必當能令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往彼眾前,讚歎於佛、讚歎於法、讚歎於僧、讚歎大乘,經四萬二千年。又過八萬四千歲,於是等眾生中,彼所令住五戒者,三億含生於過去佛世所生廣大善根,心生信解,乃令彼等悉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餘眾生信解小法,以是緣故,則令彼等於緣覺菩提及聲聞乘發心。
「善男子!如是,堅慧比丘作是念:『我已令是等眾生信解三乘。是以為令是等眾生,常不放逸,我當示教,令入此三昧。』
「善男子!如是,堅慧比丘為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含生說緣三昧95之教,經二萬一千年。善男子!堅慧比丘於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所有眾生,為令畢竟成就慈心三昧之法,如是如是示教利喜96。善男子!如是,當堅慧比丘入於村落,彼時即平等安住慈心三昧。彼既平等安住慈心三昧,為乞食故,乃入城邑、聚落、國土、市肆;所至之處,彼處眾生住於慈心者,於堅慧比丘足蹈門閫時,皆平等安住慈心三昧。
「善男子!且觀增上意樂、發信善根、信解空性之殊勝!以是故,堅慧比丘足蹈門閫時,彼等一切眾生云何趣入慈心三昧,即如是平等安住慈心三昧。復次,爾時,天上諸天既見堅慧比丘慈心三昧變化如是,同聲而出此語:『噫嘻!是菩薩摩訶薩,當成彌勒,以其如是入於村落、城邑、聚落、國土、市肆,而諸眾生皆平等入於慈心三昧故。』空中諸天既聞天上諸天之聲,亦出言音。
「既聞是等聲已,四天王天諸天、忉利天諸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淨居天諸天,迭相告知,同聲唱言:『妙哉!是菩薩摩訶薩,當成彌勒,以其如是入於村落、城邑、聚落、國中、市肆,而諸眾生皆平等入於慈心三昧故。』
「世尊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亦隨喜其名,而授記言:『是菩薩堅慧比丘死後,當於一切生中,皆名彌勒菩薩摩訶薩,世所稱說;得菩提時,亦稱此號。彼世界中,有無量聲聞僧眾;當於大寶莊嚴佛土,具一切樂,眾生會中,號曰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
「善男子!爾時名為堅慧比丘者,豈異人乎?汝勿懷疑!此後一切生中,唯是此名,號為彌勒。得菩提時,亦當唯是此名──號曰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善男子!此是因,此是緣。以是因緣,彌勒菩薩摩訶薩號為慈氏。」
爾時,世尊既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過去事已,此三千大千世界即出六種震動,空中諸天歌詠、雨花。復次,爾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間主梵天王及多百千天子,皆以天曼陀羅花,散於彌勒菩薩摩訶薩所,並說是語:
「噫嘻!是彌勒菩薩摩訶薩,利益眾人而住,即:為安樂眾人,慈憫世間,為利益、安樂諸多人天,令具義利,而著大鎧甲;如是,彼雖尚未成一切智,亦已成辦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義利故。若有眾生,僅聞此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號,是等當能獲大善利,所得最上,何況能以肉眼,現見彌勒而得喜?大德世尊!我等咸皆頂禮彌勒菩薩摩訶薩。」
爾時,彼等天子說是語已,世間諸天、阿修羅等及諸眾人,俱發聲言:「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南無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
說是法門時,一萬二千含生,遠離塵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五千比丘當永盡諸漏,得心解脫;世尊亦授記言:「數千含生,善根已熟。彼等當於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眷屬第二會上,現前成就阿羅漢果。」
爾時,具壽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法門?云何受持?」
世尊告具壽阿難曰:「阿難!是故,是法門名為『彌勒初發心』,亦名『遊戲菩薩所問』、『菩薩授記』、『說如來印』、『菩薩各各別門』。阿難!以是名字,汝當受持,廣為他說。是故,今囑咐汝。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如來;若復有人,聞是『彌勒菩薩摩訶薩初發趣』,於心勤向菩提,以菩提願,心得信解,受持通利,執持、修習、廣為他說,是人得福,過於前者。」
爾時,世尊以偈告曰:
「得人身甚難,佛出世亦難,
信於佛甚難,菩提心亦難。
如是四事者,俱胝劫難得,
已得切莫捨,威勢勿徒費。
今已得人身,復值佛出世,
於佛已生信,亦發菩提心,
是故當精進,常時不放逸,
大仙不放逸,彼等證菩提。
佛一切諸法,根本門、理路,
精進不放逸,諸智當學此。」
世尊說是語已,遊戲菩薩、彌勒菩薩及諸大眾,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於世尊所言,稱揚讚歎。
聖彌勒發趣大乘經
印度和尚慧鎧、勝友、天主覺、大校譯師佛僧耶謝德等翻譯、校對、抉擇。
頂禮一切佛菩薩。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五千名大比丘僧眾、一萬名大菩薩僧眾同在一處──他們都是已經獲得神通、廣為人知的大德,而諸菩薩摩訶薩,全都是證得不退轉者。當時,文殊師利童子在此會上,辯積菩薩、遊戲菩薩、觀世自在王菩薩、大勢至菩薩、月光童子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也都在會上。
當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從座位起身,將上衣的一側垂放下來,袒露右肩,並且右膝跪地,面向世尊所在處,雙手合掌,頂禮膜拜,向世尊稟道:「世尊!願您賜教,若蒙世尊准允,我將向如來.應供.正遍知請示些問題。」雖然彌勒菩薩這麼請求了,世尊卻未發一語,任憑時間流逝。
後來,文殊師利童子對彌勒菩薩摩訶薩說:「彌勒!如此這般去做,並且提問,如來就會為了指示你而做出回應的。
「假使你不從佛乘而問如來,不從緣覺乘而問,也不從聲聞乘而問;不是為了要懂得蘊、界、處而問,不是為了要滅盡貪、瞋、癡而問,不從波羅蜜多而問,不是為了圓滿波羅蜜多而問──如此請益,如來為回覆你,就會開示解說的。
「假使你不是為了超越諸行、獲證涅槃而問,假使你不是為了通達真諦而問,不為道與修道而問,假使你不是為了獲得果位、直接了悟而問,假使你不是為了 『不住』而問如來,並且不運用文字而問──如此一來,如來為了答問,就會回應你的。為何如此呢?彌勒!因為只要增益,就有貪著,然而諸佛世尊所說的法並沒有貪著。」
隨後,舍利弗尊者這樣問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你說『虛妄增益97』。但是啊,文殊師利!怎麼樣才算增益呢?」
文殊師利說道:「大德舍利弗!
諸法從空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無相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無願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如實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真如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法界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真實際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不生、不住、不滅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從未生、未有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平等;
諸法等如虛空,因此平等。
大德舍利弗!如此一來,只要有人對於諸法平等起了分別心,認為『並不平等』,無中生有地虛構平添,宣稱:
這是佛,這是法,這是僧;
這是我,這是眾生;這是補特伽羅,這是意生,這是摩納縛迦;
這是作者,這是受者;
這是斷,這是常;
這是凡夫,這是聲聞,這是緣覺,這是菩薩;
這是有罪,這是無罪;
這是有漏,這是無漏;
這是有為,這是無為;
這是雜染,這是清淨;
這是善,這是不善;
這是世間,這是出世間;
這是輪迴,這是涅槃;
這是有實,這是非實;
這是有,這是無;
這是得,這是現觀,這是所應證;
這是道,這是道果。
這便是虛妄增益。
「為何如此呢?大德舍利弗!
因為平等是沒有分別的。
凡是如此這般分別的,那些就是對於平等徒增虛構,而不是對不平等徒增虛構。
凡是在無可見者之中見為平等,即是見到平等;
對其平添虛妄的,則是見不平等。
凡是對平等不徒增虛構,便是見到平等;
對其平添虛妄,則非見到平等。」
正當文殊師利說此教法時,有二百位比丘不再受生於輪迴(因為他們已經永遠斷除煩惱),內心從有漏法中獲得解脫。世尊為了調伏、影響那些比丘,仍舊不發一語,任憑時間流逝。
後來,彌勒菩薩摩訶薩向文殊師利童子說道:「文殊師利!我不會從聲聞乘而請問如來,不會從緣覺乘、正遍知乘而請問如來。我甚至不為『不住』而請問如來。文殊師利!我必定會像那樣,以不違真實的方式請問如來。
「文殊師利!凡是與真實相違的,我都不會做。
諸法寂靜,所以沒有一法可得(是有所緣的);
法界不動,所以不受貪瞋癡所染;
輪迴不可得(是無所緣的),所以不會超逾輪迴;
沒有可來、也無可去,所以不取證涅槃。
我為這些而請問如來。
文殊師利!我無論如何都不會使用文字,對於言語道也不作辨別;文字語言之中沒有什麼是能以慧力區別的,其中也沒有可識可知的。在這當中,沒有任何的解脫。我將這樣請問如來。為何如此呢?因為文字是空的、一切都是無生的。」
於是眷屬集會中,諸菩薩都興起了這樣的想法:「啊呀!這位彌勒菩薩摩訶薩只說了這樣幽微頓超的話,所說的又全都符合法性,確實具足深邃的智慧呀!」
隨後,遊戲菩薩摩訶薩向世尊請示道:「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對於甚深忍已得如此決定,善於智慧、辯才與宣說,實在是稀有啊!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從何時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呢?世尊!為了療治眾生、使眾生得到安樂,為了天人與人們的義利並使其獲得療治,請如來善加為我開示。若能如此,則菩薩乘的善男子、善女人都能夠聽聞這些道理,也會聽到彌勒菩薩發趣的情形,再再精進修持,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隨即向遊戲菩薩摩訶薩說道:「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行持梵行已經非常久了。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在過去諸佛跟前,所作已辦98,並已發起善根、具足甚深忍。善男子!彌勒菩薩摩訶薩趣入菩提道之後,過了八萬四千劫,我才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這麼說時,遊戲菩薩摩訶薩向世尊問道:「世尊!彌勒菩薩摩訶薩是在哪位如來.應供.正遍知跟前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呢?其名號為何?請如來.應供.正遍知善加為我宣說。」
世尊向遊戲菩薩摩訶薩說道:「善男子!既然如此,你就仔細聽、銘記於心吧!我將為你宣說。」
「遵命!世尊!」於是,遊戲菩薩摩訶薩及所有大眾都一齊聆聽世尊所說。
世尊向他們說道:「遊戲!在漫長而不可估量、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前,有位『妙金光99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御丈夫.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間。善男子!妙金光如來的每一毛孔,都放出數百千俱胝那由他道光芒,這些光芒都像是純金般美妙,每一道光芒,都能照亮一個個三千大千世界;每一道光芒,都能化現出數百千俱胝那由他朵蓮花,遍滿東方,以及南方、西方、北方、四隅以及上下各方。每個方位,都充滿了數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土;每一位如來的身,都能調伏數百千俱胝那由他的眾生,令其嚮往佛陀、佛法,將其安置於不退轉位。」
「善男子!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常以金光照耀世間。在他的佛土中,沒有日月二者的名稱,也聽不到星宿、星曜、星辰、火光的名稱。
世尊這麼說了以後,遊戲菩薩摩訶薩請問道:「大德世尊!若是如此,在那個佛土之中,如何界定日夜呢?」
世尊於是對遊戲菩薩摩訶薩說道:「善男子!在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的佛土,大地是由七種珍寶所構成,並且如同掌心一樣平整均勻。從七寶大地中,開出七寶蓮花,大小約如馬車的車輪,美不勝收,賞心悅目,並且散發著芳香,令人愉悅,殊妙超絕。每朵蓮花散發的幽香,遍布三千大千世界。若有眾生嗅到這樣的香氣,都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些蓮花在上午綻放,到了午後便會凋謝。於是,該處的眾生就會想到:『已經下午了。』善男子!在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的佛土,就是如此界定晝夜的。
「善男子!在該佛土中,沒有苦痛、聲聞、緣覺之名,甚至連八無暇的名稱都沒有……在那佛土中,充滿著遠離淫欲法、全無臭穢的無垢菩薩。每一會中,都有十二那由他的菩薩,更有無量菩薩來到該世尊的集會之中。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並不說其他法,只宣說菩薩藏不退轉輪法門。
「何謂菩薩藏不退轉輪法門?是這樣的:任何一法,於真如皆不退轉;任何一法,於法界皆不退轉;任何一法,於真實際皆不退轉;貪欲於貪欲的自性不退轉,瞋恚於瞋恚的自性不退轉,愚癡於愚痴的自性不退轉;色於色的自性不退轉,受、想、行、識,於識等的自性(其個別的本性)不退轉;眼於眼的自性不退轉,耳、鼻、舌、身、意,於意等的自性不退轉;那自性並沒有實質,而「無實」本身既不從其來處退轉,也不入於任何處。
「善男子!就像那樣,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在該佛土向那些菩薩宣說菩薩藏不退轉輪法門。當時,有一位遵循佛法、統領四洲的法王.轉輪聖王,名為『金色』。善男子!金色王在八億四千萬年間,向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以及諸大菩薩僧眾,用盡一切供養物100,加以承事、恭敬101、尊重102、供養。善男子!就像這樣,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之主梵天王及其眷屬,對於金色王的心思都能知曉,於是也有意承事世尊妙金光如來。
「善男子!於是那位金色王修建了一所廣達八十四由旬的道場103,該道場之中,懸掛著布質的彩鬘,花朵遍布地面、淹沒了膝蓋;在上方的空中,高懸著由紅色珍珠所編成的網格;並且焚燒著最上品的妙香。該道場中,為那位如來陳設了一座寶座,上頭鋪著價值九百九十萬俱胝的細布,數量多達數十萬那由他俱胝;寶座的基座,則有諸多珍寶做為裝飾。還為每一位菩薩都陳設了價值十萬俱胝的寶座。
當時,那位如來住在兩千由旬之外。善男子!就像這樣,金色王在長達兩千由旬的路上,做了精心的布置──在道路兩旁,設置了由各式珍寶所裝飾的平臺;花朵覆蓋了道路,高過膝部;在上方空中,高懸著種種珍寶網格所成的華蓋。
「在那些臺上,栽種著寶樹,約莫一箭桿高。寶樹之間,都有寶繩相串連;兩兩寶樹之間,都有池塘,寶臺圍繞著池畔,池畔散布著金沙,並有吠琉璃的臺階;池中長滿了優鉢羅花104、蓮花、拘物頭花105、白蓮花,還充滿著水鳥和鳴之聲。此外,在所有寶樹間,皆有珍寶池塘,一切莊嚴都如同上述。
「在所有寶樹前,都安排了五百位手捧花瓣的人、五百名手持珍寶香爐的人,以及五百名手持大鼓、腰鼓、鑼、鐃鈸、絲竹、琵琶、銅鈴等各式樂器的人,以及五百名手持傘蓋、勝幢與飛旛的人。就像那樣,在每棵樹前,都安排了諸如此類的各五百人。金色王囑咐眾人:『到時候,當妙金光如來行經各處時,你們就把這些花瓣拋出去,將這些旃檀香末撒出去,拿這些香爐去燃香,演奏這些樂器,舉起這些傘蓋、勝幢、飛旛。』在每一棵寶樹前,也各安排了五百名手持珍寶花器的人,每處都同樣如此。金色王又囑咐道:『當妙金光如來行經各處時,你們就將這些寶花拋撒出去。』
「善男子!如此這般,世尊妙金光如來離開精舍之後,隨即前往道場。途中,有光明從精舍照向諸菩薩。善男子!就像這樣,長達二千由旬的道路,充滿著菩薩摩訶薩,每位菩薩摩訶薩彼此相隔一尋106而站立。善男子!像這樣子,當那位如來行經各地時,憑藉著佛陀的威力,每位菩薩的頭頂正上方,都有金柄的白銀寶蓋,其上覆蓋著紅色珍珠的網格,並且被黃金鈴鐺網圍繞著,雖然沒有人擎持,也能懸浮往來於空中。所有的菩薩都同樣如此。在那些珍寶傘蓋上頭,都懸掛了鈴鐺網格。每當風吹來時,那發出的聲音柔和悅意,就算是具有十萬種支分(音調)的鐃(伎樂),也不能與之相比。
「透過佛陀的威力,珍寶傘蓋、鈴鐺、寶樹葉、寶繩、寶臺、伎樂以及歌聲,都宣流著種種法門的聲音。在那邊的眾生,若是好樂布施,就會聽到布施的法音;若好樂持戒,就會聽到持戒的法音;同樣地,若是好樂安忍、精進、禪定,乃至般若等,就會聽到安忍、精進、禪定、般若的法音,也會發出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的法音,還有根、力、覺支以及關於道的法音,還有神通、力、無畏、無礙解、佛不共法等法音──眾生好樂什麼、就會發出相應的聲音,令其聽聞。當聽到這些法音之後,無量無數的眾生便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起決定107。
「善男子!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從該道路前往各地時,他的頭頂正上方,有數以十萬計的珍寶所莊嚴的天界傘蓋,雖然沒有人擎持,也能高懸往來於空中。風一吹來,那柄傘蓋以及鈴鐺紛紛發出美妙、悅耳的聲音,此音聲即是演說名為『如來印』的教法。」
遊戲菩薩摩訶薩向世尊問道:「世尊!從妙金光如來那柄珍寶傘蓋所發出、宣說的『如來印』教法是什麼呢?請世尊如來善加賜教。」
世尊於是為遊戲菩薩摩訶薩開示道:「善男子!為此,你就仔細聽、銘記於心吧!我將開始解說『如來印』。善男子!一切法都是由空印所印持,也是由無相印、無願印、無生無滅無住印、無實印、法界印、真實印、實際印、如實印、離貪印、閑靜印、解脫印、無性相印、無作無去108印、無所住亦無所住印所印持。善男子!一切法皆由虛空印所印持。善男子!猶如在虛空中刻印是很難的,而且印的本身什麼都沒有,也無法施設109印文110。為何呢?因為既沒有處所,也沒有緣、因、所生與所依。
「善男子!就像這樣,菩薩摩訶薩真實了知一切諸法如同虛空,真實了知虛空的行相、虛空的體性以及顯示虛空111。在虛空之中,一切諸法都沒有可施設的,只不過是假名而已。112菩薩摩訶薩真實了知虛空一切諸法都沒有可施設的,不過是假名,並且同理真實了知一切法也都沒有可施設的,只不過是假名罷了。若了知諸法僅僅只是假名施設,那便不會與真實相違。只要不違真實,就是了知如來印。這就是如來印。以此,將不昧113於真實。」世尊說此教法時,五百名菩薩獲得無生法忍。
隨後,世尊向遊戲菩薩摩訶薩說道:「善男子!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偕同菩薩僧眾,前往該道場。抵達時,有十萬天人歡喜地進行供養,拋撒優鉢羅花、蓮花、拘物頭花、白蓮花等,並降下天曼陀羅花雨,同時響起百千俱胝伎樂妙音。
「善男子!就像這樣,妙金光如來安坐於該道場時,四大天王、帝釋以及娑婆世間主梵天王為了做供養事以及承事、尊重,而隨侍在側。若問:『是什麼樣的供養,能讓他們歡喜呢?』是這樣的:在如來以及菩薩僧眾們都入座時,每位菩薩的背後,都跟著一頭大白象,白象身上有眾多飾品做為裝飾,極其華美。為了保護大象王,令其免受風日的吹拂曝曬,在牠的鼻子上,架有一柄光潔明亮、令見者生喜的珍寶傘蓋;所有象王的鼻子上,還垂掛著剔透的青色珍珠瓔珞,清涼且具足八功德的水,從珍珠瓔珞中流淌而出,如同青色的吠琉璃一般,可取其水使用。
「諸菩薩才剛就座,諸天便以神力,在右手現出珍寶鉢盂,並持捧著諸位菩薩的鉢盂。梵天則親自為妙金光如來擎持珍寶傘蓋,站立於一側。那柄珍寶傘蓋上也懸掛著珍珠瓔珞,並從瓔珞中流出清涼如青琉璃且具八功德的水,如來便取其水而用。釋提桓因則持捧著世尊的鉢盂。
「善男子!就像這樣,當如來與菩薩眷屬都入座後,每位菩薩面前都出現了一位天女,她們將天界的各種芬芳薰香,放入臼中研磨;研磨時,時而順風、時而逆風,如此揚起微風,而微風也就將薰香吹到了各位菩薩的身上。那些正士(菩薩)身上沒有臭味,而且根本沒有『天女』的想法,也不會生起『薰香』的相,怎麼可能會起貪著呢?那是不可能的。善男子!就像這樣,那位金色王既然知道妙金光如來已經安坐,便偕同一千名童子、八萬四千位女子、八萬四千位國王、八萬四千位長者、八萬四千位商主、八萬四千位臣子、八萬四千名童女,以及許多大眾,手捧許多美味且極為潔淨的食物,獻給他們隨意享用,令其滿足。
「眾人為令其滿足、隨其所欲而奉獻飲食,並且知道如來與菩薩僧眾用完齋食,洗滌鉢盂、清潔雙手之後,便向如來獻上價值九百九十萬俱胝的細布,也向每位菩薩一一獻上價值十萬俱胝的細布。獻上細布之後,那些大眾以及當地的各尊長,為了要聽聞佛法,於是合掌恭敬,紛紛在如來前方就座。善男子!如此這般,妙金光如來知曉眾人恭敬就座,也知曉諸菩薩的求法之心,於是便為其宣說『各各別門』法門。」
遊戲菩薩摩訶薩於是向世尊問道:「世尊!世尊妙金光如來所宣說的那個『諸菩薩各各別門』是什麼呢?請世尊善加宣說該法門。果真能如此,則菩薩乘的那些善男子、善女人也將會修學那『諸菩薩各各別門』的。」
於是,世尊對遊戲菩薩摩訶薩如此說道:「善男子!既然如此,你就仔細聽、銘記於心吧!我將開始解說『各各別門』法門。
「善男子!『諸菩薩各各別門』不是別的,正是六波羅蜜多,也就是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善男子!這就是『諸菩薩各各別門』。為何如此呢?過去諸如來正是修學這個各各別門法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證得佛果、轉動妙法輪、令眾生得以成熟,乃至入般涅槃。未來的諸如來,也將會修學這個各各別門法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圓滿佛果。現在有諸如來.應供.正遍知,安住於無量無數世界,那些如來也都是修學這個各各別門法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圓滿佛果、轉動妙法輪的。
「善男子!凡是正確宣說菩薩各各別門,即是正確宣說六波羅密多。其中,那各各別門的差別是怎麼樣的呢?什麼是過失?什麼是奮迅114?什麼是出離?吝嗇心是菩薩的過失,耽樂115之心(耽溺心、沉迷心)是菩薩的過失,攝取心(著相之心)是菩薩的過失,堅守財物而不願施予他人,是菩薩的過失。若有菩薩能夠摧伏吝嗇心而心中作意布施,那便是奮迅(勇猛);無論他的受用物極為匱乏、或是坐擁富饒的物質享受,都能分布施予沙門、婆羅門以及乞討者,並且懷著歡喜心、不帶耽樂之心以及喜樂心(調順心、滿足心),並且不期待果報,能以悲心對所有的眾生,先發起饒益之心,而伸手布施。這樣的菩薩,即是修學各各別門。這就是菩薩的出離。
「善男子!破戒是菩薩的過失。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都是菩薩的過失116。什麼是菩薩破戒、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呢?若有菩薩發起聲聞之心、緣覺之心、有所緣之心,希求聲聞乘、緣覺乘、有所緣之見地,或者歡喜受持聲聞之說法、緣覺之說法、有所緣的說法,便是所謂菩薩破戒、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不行持、不修學各各別門,便是最嚴重的破戒。」
世尊說到這裡,遊戲菩薩摩訶薩向世尊請問道:「世尊!為何菩薩摩訶薩違反其他的如來學處,不算破戒,然而一旦發起聲聞之心、緣覺之心、有所緣之心,卻是最嚴重的破戒呢?」
世尊對遊戲菩薩摩訶薩說道:「善男子!應當要這麼理解:菩薩摩訶薩即使違反其他的如來學處,或造下我所說過的四種墮罪之法、行於十不善業道、造下五無間罪,但只要能夠不捨、不棄菩提心,不離菩提心,不發起有所緣之心與耽著心,那位菩薩必然是具足戒律的,而沒有犯戒、雜戒、毀戒、缺戒、濁戒──他行持、修學著各各別門。
「這是為何呢?因為那些(造罪等事)並不能對菩薩的菩提造成障礙。菩薩雖然因為造罪而導致必須投生於三有,然而,只要生於三有,就能由此圓滿六波羅蜜多。該位菩薩雖然已經修學佛陀所制定的如來學處,但若同時依止聲聞之心、緣覺之心、有所緣的見地,則將會犯菩薩戒。善男子!因此,若有菩薩不捨棄菩提心、不發起有所緣的見地,便是行持、修學著菩薩各各別門。
「善男子!此外,害心頑鈍,這種(此類、這類)過失心,這是菩薩過失。
對於眾生不能平等作意,是菩薩的過失。
對於眾生以及諸法,產生那些都是個別、相異的想法,是菩薩的過失。
以眾生為對象的慈心,若偏墮於某一方,是菩薩的過失。
不能安忍空性,是菩薩的過失。
認為『這是應該布施的』,『這是不該布施的』,是菩薩的過失。
認為『這是應該奉獻資財的』,『這是不該奉獻』,是菩薩的過失。
認為『應該為某某說法』,『不該為某某說法』,是菩薩的過失。
認為『這是應該承事的』,『這是不該承事的』,是菩薩的過失。
只要菩薩生起相異的分別心,認為『這是持戒』,『這是破戒』,如此差別看待,而輕蔑破戒者,是菩薩的過失。
「這是為何呢?因為菩薩應當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法,也應該要像日輪和月輪,或者地、水、火、風、虛空般,具足平等心,並且具足對空性的安忍。
「菩薩不會捨棄任何眾生,並會以無所住的心、不拘泥於特定標準,為了眾生而發起悲心,並以慈心發起勝解心,普及一切而安住;還會對諸法思惟:『都是空的』,而能夠加以安忍。那樣的菩薩,便是行持、修學著各各別門。
「此外,若有菩薩看待輪迴時,拘泥於特定的標準,那便是菩薩的過失。例如,他若這麼想:『在這些劫之中,我將要在輪迴中流轉』,『在這些劫之中,則不要流轉』,那便是菩薩的過失。認為『我應該救度這些數量的眾生』,『對於這些數量的眾生,我則不救度』,那便是菩薩的過失。若認為『這是精進』,『我很精進』,『我將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圓滿佛果』,那便是菩薩的過失。
「什麼是菩薩的奮迅呢?善男子!在此,菩薩像這樣子披上鎧甲,思惟著:『輪迴最初的邊際是不可得的,只要輪迴尚存,我就會流轉於生死輪迴之中。也就是說,即便為了每一名個別的眾生,都得花上長達一劫的時間,我也樂意。』同理,也這麼思惟:『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只要還沒抵達輪迴的最終邊際,要我在生死輪迴中流轉,我也樂意。』也就是思惟著:『我應當精進,斷除我慢以及對於菩提的耽著,以無所緣的精進鎧甲而感到樂意。』菩薩就像那樣披著鎧甲。這樣的菩薩,便是行持、修學著菩薩各各別門。
「善男子!若是菩薩前往村子、城市、聚落、國家、王宮,便能夠利益眾生,而且他也做得到,但他卻待在偏遠的寂靜處,享受著寂靜,並依止禪修滋味帶來的喜悅與快樂,而保持在這樣的狀態當中。這是菩薩的過失。
「如果有菩薩,既能夠行布施,也沒有厭倦心,不依附於心的所緣,向內正住的修定工夫也能增上,並且不貪著禪定的滋味,而是一種無所住的禪定,則這位菩薩即是行持、修學著菩薩各各別門。
「善男子!如果有菩薩在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懂得一切法自性空,而這麼思惟:『我、眾生、命者、人也都是完全沒有自性的』,於是能調伏自己並且精勤修持寂止。對於其他已經深陷於執著所緣之顛倒者,不向他們談論或宣說空、無我的道理,也不試著使其了解。要知道,這位菩薩並沒有具善巧方便,但他並未犯下過失。
「若有菩薩在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了知一切諸法無體性、一切諸法體性空,而如此思惟:『在這當中,根本沒有我、眾生、命、人』,如此這般親身體驗這些體性空的法,以無所緣的心看待一切法,對於那些顛倒思惟、心有所緣的眾生,則令其擺脫已經顛倒並有所緣的心,並進一步為他們宣說『一切諸法無體性』之法,使他們入於『一切諸法自性空』。要知道,這位菩薩即是具足善巧方便的,並且行持、修學著各各別門。
「善男子!就像那樣,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用過齋飯之後,就在該道場之中,廣說菩薩各各別門法門。當世尊說此法門時,無量眾生便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起決定。
「善男子!即使我用一劫或者更久的時間,宣說開示菩薩各各別門法門,我的諸般辯才以及諸法門,也不會窮盡,如今不過是開始宣說而已。
「善男子!就像那樣,金色王在整整八億四千萬年間,以那樣的莊嚴(規模)、那樣的承事、恭敬,來敬養、尊重、承事、供養著如來及其無量菩薩僧眾。」
隨後,遊戲菩薩摩訶薩向世尊請教道:「大德世尊!那位金色王難道不為如來及諸菩薩修建精舍嗎?如來與那些菩薩安住在哪裡呢?」
世尊告訴遊戲菩薩摩訶薩:「善男子!如來與那些菩薩住在他們各自變化出來的樓閣之中。」
世尊又向遊戲菩薩摩訶薩說道:「善男子!就像那樣,經過八億四千萬年後的某一天,金色王向如來供養齋食以及財物之後,知道佛陀將要離開,於是這麼考量著:『我這善根應該迴向於成為釋提桓因的果報呢?還是要迴向於成為梵天的果報呢?又或者應該迴向於獲得轉輪王位呢?』而世尊妙金光如來知曉了他的發心。
「如來知曉國王的想法之後,便在國王以及大眾前方的空中,化現出一尊與如來身相一模一樣、一切相狀都圓滿俱全的身體,在空中向金色王說了這樣的偈言:
「『譬如惡慧人,其性如小兒,
承事於國王,求117於少分賞。
(「『譬如,有個愚笨之人,生性像孩子般幼稚,
他承事國王,請求了微薄的報償。)
「『復有人於佛,供養難思議,
希求下劣處──梵釋與國政。
(「『同樣地,有些人對佛陀做了不可思議的供養,
希求的是下劣的梵天、釋提桓因以及王位。)
「『此諸人王者,帝釋梵天等,
無常不堅固,終壞非所依。
(「『成為國王、釋提桓因或是梵天,
這些都是無常、不堅固的,並不值得依靠,因為這些終歸壞滅。)
「『為利群生故,當發菩提心。
諸佛世間智,咸讚如是心。
(「『為了饒益所有的生靈,應當發起菩提心。
通曉世間一切的佛陀,都讚歎這樣的心。)
「『大王與國人118,已行廣大供,
菩提心無上,汝當發大心。
(「『大王您與國中之人,已經做了廣大的供養,
您應該發起廣大心,也就是無上的菩提心。)
「『莫發下等願,是稚幼行境。
善慧應善巧,當趣勝菩提!
(「『切莫發低劣的願,那是孩子才做的事。
既然已經擁有良善的慧力,應當要更精明些。請趣向最上的菩提吧!)
「『若人以珍寶,遍滿三千界,
欲求涅槃故,供諸如來佛;
或有人合掌,口中雖未言,
心迴向菩提,福甚過於彼。
(「『若有人為了獲得自己超離憂苦的涅槃,於是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做為供養,獻給如來;
另有一人雙手合掌,心中迴向於菩提,
雖然他並未開口,但其福德卻遠遠勝過前者。)
「『若人於諸劫,俱胝不可說,
承事諸眾生,十六不及一。
(「『若有人在俱胝不可說劫之中,
為一切眾生做承事,其福德比不上前一福德的十六分之一。)
「『導師諸佛住十方,發心饒益世間眾。
若人合掌而求福,或昔流轉生死中,
俱胝劫中供養佛;
若人善巧性賢智,信解善逝所說法,
能發堅固菩提心,於善逝塔供養花,
是人得福過於彼。
(「『引領眾生的導師諸佛,是先發菩提心,而於十方饒益世間眾生的。
若有人合掌向佛,以求福報,或者過去在生死輪迴之中,
以俱胝劫的時間,供養諸佛。
若有某人善巧又具備賢良智敏的本性,能夠信解善逝所說的教法,
發起堅固的菩提心,而向善逝塔供養花朵,
則此人福德更勝於前者。)
「『以菩提心供養花,其福過前無可喻。
譬如大海及水滴。
(「『以菩提心供養花朵,福德乃是前者所不可比擬的,
就像大海與水滴一樣。)
「『彼佛國中諸眾生,相繼各劫皆成佛,
經劫不作其餘事,唯說是福亦難盡。
(「『在此佛剎的所有眾生,於每一劫中都會有人成佛,
於許多劫中都不做其他的事,只說他們的福德,也沒有說完的時候。)
「『說彼菩提心果報,如計大地塵沙數,
縱然經於無量劫,猶不能說其少分。
(「『要宣說彼等菩提心的果報,就像要計算大地塵沙的數量般,
即使說了無量劫,連些微一部份果報都說不完。)
「『如是上士大王汝,聞此菩提心利益,
宜速捨諸下劣想,為證菩提發大心!』
(「『就像那樣,最上士的大王您,在聽聞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之後,
請儘速完全拋棄下劣的想法,應當為證得菩提而發起大心!』)
「世間導師金燈光,功德圓具難思議。
菩提心果乃如斯,彼說此等功德利:
(世間眾生的引導者金燈光,具足不可思議的一切功德,
他宣說了菩提心的果報如此這般的功德利益:)
「『所說菩提心果報,是福若有色相者,
遍滿恆河沙國土,猶不能盡彼一分。』
(「『所說菩提心果報之福德,假使有色相的話,
倘若要用如此福德鋪滿盡恆河沙數的國土,也花不上些許部分。』)
「既聞所說如是法,上主國王心歡喜,
合十指爪向於佛,頂禮而說是偈言:
(「上主國王聽到了如此的教法後,內心感到歡喜,
於是十指併攏、合掌頂禮佛陀,說出以下的偈言)
「『為證菩提我發心,願成法王佛果位。
離塵菩提證無為,解脫眾生如河沙。』
(「『為了要證悟菩提果,我應當發起菩提心。我願成就法王佛陀的果位。
我願證悟無為而離塵的菩提,讓多如恆河沙數的眾生獲得解脫。』)
「彼如來身說偈竟,既知上主王生喜,
三千大千現震動,猶如鵝王逝空中。
(「那個佛身(變化出來的佛身)說完偈語,當時,上主國王感到歡喜。
佛陀知情之後,三千大千世界出現強烈的震動,佛身則如同鵝王般飛向空中。)
「金色王心既歡喜,乃偕后妃童男女,
諸王商主與長者,相呼謁禮於佛所。
(「金色王內心歡喜,便與童子、童女、后妃、
諸王、商主以及長者等人,相邀前往禮敬佛陀。)
「六百俱胝眾圍遶,持捧花鬘與薰香,
相繼至於佛陀所,禮足卻坐於一面;
如是后妃童男女,大臣商主諸長者,
及餘諸王與眷屬,皆悉敬禮而卻坐。
(「金色王受到六億大眾簇擁,眾人手持鮮花、環鬘和薰香,
相繼抵達佛陀所在之處,頂禮佛足後便退坐到一側。
同樣地,童子、童女、后妃、大臣、商主以及長者等人,
還有其他諸王與眷屬,他們也紛紛頂禮並恭敬就座。)
「如是諸天遍空中,出諸伎樂降花雨,
國人簇擁金色王,合掌向佛而啟白:
(「諸天人也遍布於空中,發出伎樂妙音、降下花雨,
那位金色王在國人的簇擁之下,雙手合掌而請問佛陀:)
「『今問調御眾人師,十力無量天中天:
若發堅固菩提心,是人為得幾許福?
(「『具足無量十力、最為殊勝的天尊──調伏眾人的調御丈夫,我向您請教:
若有人發起堅固的菩提心,他將能生起多少福德呢?)
「『世尊!所行當云何,多劫至樂不見苦,
無勞心饜能獲證,無憂甘露之菩提?
(「『世尊!該怎麼做才能在多劫之中都不會見到苦痛、
決定獲得安樂,不費勁而能獲得滿足,並藉此證悟沒有憂苦、如同甘露般的菩提果呢?)
「『自他不用施手足,頭首身肉不須捨,
仍行增上安樂處,牟尼為說是方便!
(「『自己與他人都不需要布施自己的四肢,也不用給予首級或自己的肉,
請牟尼為我宣說,能令我依然可以住於安樂的方便!)
「『願得常樂無劬勞,我身恆不遭苦痛,
慈忍調伏能持戒,願我能證勝菩提!
(「『願我總是能夠安樂且不費勁,願我的身體總是沒有痛苦,
願我能夠保持著慈心、安忍以及持戒,並且能夠證得最上的菩提。)
「『常習學處無懈怠,我願不毀諸學處,
導師!我誓乃堅固,永不令其成空言!
(「『願我不會懈怠,總是能夠修學學處,而永遠不會毀壞學處。
導師!願我的誓言能夠堅固,永遠不會只流於口頭承諾。)
「『自然福果為我說,如來!請說安樂乘。
願說學處云何行,云何聞已依教住?』
(「『請為我說自然的福德果報,如來!請說安樂乘之法。
請您開示該如何行持的學處,聽聞之後,又該如何依照教法而安住?』)
「妙金莊嚴光佛言:『噫!噫!諦聽!大地主!
當為汝說樂因福,亦說學處從我聞!
(「妙金光莊嚴佛於是這麼說道:『喂呀!喂呀!大地之主!請諦聽!
我將為你說安樂因──福德,也會解說學處,因此,請聽我道來!』)
「『河沙珍寶滿三千,獻諸具足十力者;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比起某人用恆河沙數的珍寶,鋪滿三千大千世界,獻給具足十力者,
於菩提發願,所得到的福德將遠遠超勝。)
「『若人以寶行布施,能滿佛剎如河沙;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比起某人以恆河沙數的珍寶,鋪滿諸佛剎,而做布施,
於菩提發願,所得到的福德將遠遠超勝。)
「『若人百千萬億劫,供養一切諸眾生;
若於菩提能發願,福過於此極增長。
(「『比起某人在百千萬億劫中,供養一切眾生,
於菩提發願,所得到的福德將遠遠超勝。)
「『眾生皆成阿羅漢,彼等智力得自在,
一一眾生欲得福,供養那由他數劫;
若因生悲於菩提,而能發起廣大心──
即某眾生向菩提,而能發起最上心,
乃至向彼行七步,福德殊勝過於此。
(「『假使所有眾生都成了阿羅漢,每個想要獲得福德的人們,
於長達那由他數劫的時間中,向那些已經獲得智力自在者做供養;
或者某人因為發起悲心,而能發起廣大的菩提心──
也就是說,某個眾生能夠發最上的菩提心,
哪怕他只是為此向前跨出七步,其福德也將會比前者更為殊勝。)
「『假使一切眾成佛,具足無量之辯才,
往昔經劫轉生死,僅一眾生行供養;
設若有人具善巧,於勝菩提能發心,
縱或供養僅一花,福德殊勝過於此。
(「『假使所有的眾生都成佛、具足無量的辯才,
並且在先前經歷一劫又一劫的生死輪迴中,有一位眾生對其(所有諸佛)做供養;
又假設任何一個具足善巧智慧之人,能夠發起最上的菩提心,
此人單只是供養一朵花的福德,也將會比前者更為殊勝。)
「『經多百千萬億劫,說彼福德猶不盡,
福德果報之言說,不能窮盡恆無盡。』
(「『就算用了數百千億萬劫的時間去解說這樣的福德,
並且解說福德的果報,也是永遠說不完的。』)
「善男子!就像這樣,世尊妙金光如來向金色王開示道:『大王!若具足一法,菩薩摩訶薩將能透過安樂乘,而迅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這一法是什麼呢?便是不放逸。大王!能夠不放逸的菩薩,將會迅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
「『什麼是不放逸呢?是像這樣的:不放逸的菩薩不會捨棄學處,不會違背承諾;為了眾生,以慈心看待眾生,不捨棄眾生;嚮往菩提的意願十分堅定,並且不捨精進;依止善知識並加以承事,恭敬佛法、多聞而無有饜足,願意向他人分享佛法,對於沒有財富的人也會做法布施;不捨棄頭陀行與簡約的生活,能夠少欲知足;能夠摧壞我慢心、專注聞法;能夠恭敬上師、保持安忍、斷除害心頑鈍(麻木固執);心中對於甚深義、空性之法懷抱信解,斷除一切有所得的見地,強烈嚮往修持禪定,孜孜不倦地令眾生成熟,並能避免惡念、斷除散亂嘻笑的話語,身心處於寂靜,並居住在僻靜的地方。他的心很溫軟柔潤,不會懷有戒禁取見;既不讚歎自己,也不批評他人;出離所有會讓心憂悔之事,總是愛好出家以及沙門的生活方式;言語真誠,不會眉頭深鎖;他能勸人趣入諸法無生無滅的道理,並且了悟一切諸法猶如虛空。這便是所謂的菩薩不放逸。
「『大王!此外,菩薩不放逸是像這樣的:心中不作意聲聞與緣覺心,也不作意有所得的見地,甚至連夢中都是如此。大王!這就是菩薩的不放逸。大王!如果菩薩具足四種法,將能迅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圓滿佛果,不需要布施自己的頭顱、手腳、眼睛、手臂、腿部、血肉、骨髓、脂肪、表皮、皮膚,也能等同於布施一切物資,並且藉由安樂之乘,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圓滿佛果。是哪四法呢?大王!在這當中,菩薩以堅定的態度追尋善法,無論所發起的善根是什麼,菩薩都能夠穩定地保持著,並且具足永不氣餒的心。這就是對大乘極為堅固。』
「『大王!此外,菩薩在戒律方面非常清淨,受到聖者與智者所讚歎,終將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他知道『我保持著戒律』,於是能夠體驗到法喜。
「『大王!此外,菩薩能以慈心而安住,能夠專注修習禪定,且為無所住的禪定。大王!菩薩安住於三昧之中,心中作意無所住,並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安住於如此的安樂之中。這樣的安樂,乃是別處所沒有的。
「『大王!其次,菩薩如實分別思索事物時,他會如此這般如實思索:這些行(三門造作及因緣所造)的相狀都是空的;在這當中,我、眾生、命、補特伽羅、布施者、所布施事、取用布施者、安忍者、所安忍的對象、安忍事、精進者、為何精進、修禪定者、禪定事、修習者、修習事,這些根本不存在。
「『他如實地這樣思索,而了解到一切有為法都是自性空的,對於一切都終究不存任何有所得的見地,沒有耽著,並且能夠住於一切安樂之中。大王!具足這四法的菩薩摩訶薩,將能夠迅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圓滿佛果。』
「善男子!就像那樣,金色王以價值九百九十萬俱胝的細布供養如來,隨即向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稟告道:『世尊!為了改變一切眾生的心,我願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當時,金色王說了這些偈言:
「『我今當於勝人119前,無有怯弱而啟白。
(「『我將以毫無膽怯之心,在人中最勝者面前稟報。)
「『導師!我當於眾生,發起悲心趣菩提。
我當恆時不諂誑,具十力者鑑我心!
(「『導師!我應當對所有眾生都發起悲心,並且培養志求菩提之心。
我無論何時都不虛偽狡詐。惟願具足十力者鑑知我的心思!)
「『如是洪名具功德,餘諸人天未之有,
我成苦眾歸救者,亦成依怙釋苦難。
(「『如此擁有功德、名稱廣大者,乃是其他天人、人類所沒有的。
願我成為苦痛眾生的歸依處、拯救者以及仰靠的對象,為他們開解苦難之法。)
「『牛王120!願我住安樂,亦令含生住樂中,
導師善逝所說法,我悉奉行而安住。
(「『牛王!願我處於安樂之中,而且能使眾生也住於安樂。
導師善逝所說的任何法,我都會加以奉行並住於其中。)
「『導師!人天所應供,願我亦成眾所供。
勤求最上菩提果,我當經劫行布施──
飲食衣服與車乘,金銀眾寶皆給施。
(「『導師!您受天人與人們所供養。同樣地,願我也成為眾人所供養的對象。
我當尋覓一切菩提中的最上者,歷經多劫而行布施──
包括飲食、衣服、馬車、黃金、白銀、多種珍寶等,都應當布施。)
「『導師!我當敬學處,如是我當善護戒!
不令退失無所住,導師!我當持淨戒。
(「『導師!我會恭敬學處,同樣地,我也會好好守護學處!
不使學處退失,同時也不住於任何非戒之處。導師!我將會清淨持戒。)
「『於諸眾生心平等,普於含生懷慈心;
若行承事若不行,高低貴賤無差殊。
(「『我將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以此對所有眾生懷抱慈心。
無論是否做了承事,我都不會以高低貴賤來看待眾生。)
「『多俱胝劫難思議,流轉生死我已歷,
但能依止於勇士,為一眾生亦願樂。
(「『在不可思議多的劫波之中,我曾經流轉於生死輪迴中;
只要我能夠依靠勇士您,那怕只為了一個眾生而流轉生死我也願意。)
「『人天導師善逝語,願住所說禪悅中。
導師!願我受禪悅,常得依止寂靜處。
(「『願我能夠安住於天人與人們的導師善逝所說的禪定之喜悅。
導師!願我能夠體驗禪悅,並總是能夠安住在寂靜處。)
「『我於空性當決定,永不依於諸見地。
畢竟斷除諸劣行,無垢勝行皆當行。』
(「『我應當對空性發起定解,並且不依賴見地。
願我總是能夠斷除卑劣的行為,並且奉行完美無瑕、最殊勝的行持。』)
「善男子!就像那樣,當金色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當下,三千大千世界隨即出現六種震動。
「當時,那八萬四千名國王也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八萬四千長者、八萬四千商主,童子、童女、后妃,此外還有許多人們,以及八萬四千名天子,全都隨學金色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金色王更將太子立為國王,隨後與童子、童女、后妃、商主、長者、大臣以及各個小國的國王,在俱胝數的眾生圍繞之下,懷著信心,捨離俗家而出家去了。他們出家之後,在一萬年之中,修持梵行而獲得清淨(斷惑)與鮮白(不受後有)。金色王還成就了神通,並且達到多聞究竟的境界,也成就了慈心三昧。
「他(金色王)藉著該善根以及保持清淨增上意樂的力量,而時常轉生成為轉輪聖王,有這些作為,使得兩萬位佛陀歡喜:向那些佛陀供養衣服、食物、臥具、坐具、療治疾病的醫藥以及日用品,如此尊重、承事諸佛。他也在那所有的諸佛世尊跟前,捨棄俗家而出家。善男子!你如果認為當時成為金色王的那位是別人,對此產生疑惑、猶豫、懷疑。善男子!你不要這樣看待此事!為何呢?這位彌勒菩薩摩訶薩,正是當時的金色王。
「善男子!當時那位成為梵天王、對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勤行供養事之人,你如果認為他是其他人,而對此產生疑惑、猶豫、懷疑。善男子!你不要這樣看待此事!為何呢?遊戲!你當時就是梵天。善男子!當時樂於向世尊妙金光承事、恭敬的那位釋提桓因,你會認為他是別人,而對此產生疑惑、猶豫、懷疑。那麼,善男子!你不要這樣看待此事!為何呢?我在當時就是天帝釋提桓因,但我當時尚未發起菩提心,而是以無所住之心,承事那位如來。
「善男子!當時的所有眾生,都與金色王一齊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他們之中,我甚至不曾見過一位眾生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他們都具有廣大智慧、廣大精進,並且修證菩提分法、圓滿成就六波羅蜜多,因此各在不同的佛土,以不同的名號成就如來果位。他們出現於世間之後,全都轉動妙法輪,並在轉法輪之後趣入般涅槃。
「我、你、彌勒菩薩以及來到此眷屬會上的所有菩薩摩訶薩,都已見到並且供養、承事那些如來.應供.正遍知,也受持了那些如來的妙法。」
隨後,遊戲菩薩摩訶薩向世尊說道:「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花那麼久的時間才能證得,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如此艱難,真是稀有!為何呢?即便多達百千萬俱胝那由他的眾生,都在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的教法之中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然而世尊卻仍然未發心。」
世尊於是向遊戲菩薩摩訶薩如此開示:「善男子!正是那樣。如你所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花費漫長的時間才能證得,要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是很困難的。
「善男子!我以神通而知,過去世尊妙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出世的前後,我曾在諸多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前,行供養、承事、尊重,但仍未能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僅如此,我還這麼想:『這些佛世尊是如此莊嚴美好、令人看到就歡喜、如此令人悅意喜愛呀!真是希有!』但我對他們也僅止於生起愛好心、歡喜心以及恭敬心而已,我並沒有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因此,基於這樣的道理,你應該要知道:即使諸菩薩供養了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數的諸佛、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數的緣覺,以及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數的聲聞,仍無法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僅如此,唯有在未來世,繼續廣集善根之後,才能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隨後,世尊又說了這些偈言:
「首先於見勝義者、具大名稱慧究竟,
難思俱胝那由他 勝人佛陀我敬供。
(「首先,向那些已經見到勝義、名稱廣大、智慧已經到達彼岸、
人中之最、不可思議的俱胝那由他諸佛,我恭敬地行供養。)
「我雖先供眾德源,欲成上智達諸法,
且成佛受世間供;如是猶不能發心。
(「我雖然先供養了諸位功德之源者,希望能夠成為最上乘的智者,博通一切法,
也希望成為世間供養的對象──佛陀;但那樣仍然不足以發心。)
「彼等恭敬而供養,俱胝數之辟支佛,
欲成正覺調御師;如是猶不能發心。
(「人們雖然對俱胝數的緣覺起恭敬心而行供養,
希望成為調伏眾人的調御師、正覺者;但那樣仍然不足以發起菩提心的。)
「雖然真發大恭敬,供養俱胝具力者,
其如智海人中勝;如是猶不能發心。
(「雖然真實發起強烈的恭敬心,供養了俱胝數的所有具力者──
他們智慧如海、就像人中最勝者一樣;但仍然不足以發起菩提心的。)
「親睹諸見勝義者,歡喜力盛難思議,
欲成御眾智者佛;如是猶不能發心。
(「雖然親睹那些已經見到勝義者的色身,所生的歡喜心,力量強大、難以思議,
希望能夠成為智者、調伏眾人者、正覺者;但仍然不足以發起菩提心的。)
「廣大積聚眾福德,修習身心之真諦121,
欲成導師人中勝;彼時乃能發是心。
(「只有累積了廣大的福德、修習了身與心的真諦,
希望成為導師、人中最勝者;屆時才足以發心。)
「彼等盡於俱胝劫,承事積聚眾福德,
心向於善復柔和122;彼時乃能發是心。
(「憑藉著那些,並於俱胝劫中做承事,累積福德資糧,
使得心向於善法,變得柔和而溫潤;屆時才足以發心。)
「我以所造諸善根,願能成就一切智,
是願常得不退轉,彼等願皆如是行。
(「以我所造的任何善根,願能令我也獲得普見一切的果位,
無論何時,願我所發的願都不會退失,並能如所發願那般實現。)
「我以所造諸善根,一切含生皆越度;
往昔所造不善業、其難忍果我悉斷。
(「以我所造的任何善根,願能令一切眾生都超越三有輪迴,
凡是我所曾造下的任何不善業,以及其難忍的果報,願我都能夠加以斷絕。)
「威力精進堅固心,復發心向勝菩提,
願此心終不怯弱,得難思議大歡喜。
(「威力、精進心,加上發起堅固心,從而能於最上的菩提發心,
願此心永遠不會膽怯喪志,而證得不可思議的大歡喜。)
「智者心應無所得,不緣菩提不緣我,
若識一切諸法空,以是不忘菩提心。」
(「智者在心中一無所緣,既不緣菩提,也不緣一切我人我與法我。
若能懂得一切諸法都是空,便不會忘失菩提心。」)
世尊說完這席話後,遊戲菩薩摩訶薩便問世尊:「世尊!為何彌勒菩薩摩訶薩名叫彌勒(慈氏)呢?彌勒菩薩摩訶薩這名號又是從何而得的?」
世尊便告訴遊戲菩薩摩訶薩:「善男子!過去無量久遠、無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位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降臨世間。善男子!當寶蓋如來降生、行走七步的時候,淨居天的諸天人便在空中持著七寶所成的傘蓋。那柄珍寶傘蓋能夠照徹三大千世界的一切處。當時,諸天人紛紛說道:『哎!這孩子會成為如來,名為寶蓋。』因此,那位如來的名號便稱為寶蓋。」
「那時候,在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的教法之中,有一位從商主種姓出家、名為『堅慧』的比丘。善男子!那位堅慧比丘出去化緣乞食。在閻浮提之中,屬於寶蓋如來教法的區域,包括了:八萬四千村落、八萬四千城市、八萬四千聚落、八萬四千國、八萬四千處市集。堅慧比丘遊行於那些村落、城市、聚落、國家、市集之中,化緣乞食。某天,他興起了這樣的念頭:『只要我沒讓一百位眾生安住於五戒,我就不吃東西。』善男子!就像這樣,堅慧比丘既然已經這樣發誓,在他為了化緣乞食而往來遊行於那些村落、城市、聚落、國家、市集時,只要還沒讓一百位眾生安住於五戒,堅慧比丘就不進食。
「善男子!那時候,堅慧比丘曾經在一天之中,就讓一百位眾生住於五戒。也曾經用過兩天,才讓一百名眾生住於五戒的;他就採行斷食,到第三天才進食。那時候,有花了三天,才讓一百名眾生住於五戒的;也有用了四天,才讓一百名眾生住於五戒的。善男子!那時候,有用了五、六、七天,才讓一百名眾生住於五戒的。他即使斷食七日,但由於對眾生的悲心,所以不會心生厭倦,而到了第八天,方才進食。
「善男子!按照這個方式,那位堅慧比丘在八萬四千年間,以毫無厭倦之心,前去那些村落、城市、聚落、國家以及市集,讓當地的眾生住於五戒。善男子!過了八萬四千年之後,堅慧比丘總共使得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數的眾生──其中包括男子、女人、童子、童女──住於五戒。
「善男子!就像這樣,某日,堅慧比丘想著:『我已經讓這許多的眾生住於五戒。我必定能令他們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前往那些人面前,用了四萬二千年,讚嘆佛、法、僧以及大乘。又過八萬四千年後,因他而住於五戒的眾生當中,有整整三億眾生,對於過去佛時代所生起的廣大善根,發起信解,於是他便讓他們都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其餘眾生信解小法,所以讓他們對緣覺的菩提、聲聞乘發心。
「善男子!就像這樣,某日堅慧比丘想著:『我已經讓這些眾生對三乘心生信解,為了讓這些人保持不放逸,我應該為他們說法,令他們趣入此三昧之中。』
「善男子!就像那樣,堅慧比丘又用二萬一千年,向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數的眾生,傳授修習三昧的教言。善男子!堅慧比丘為了讓三百六十萬俱胝那由他數的所有眾生,務必成就慈心三昧,如此這般宣說教誡、如此這般給予教導。善男子!在那時候,當堅慧比丘進入村子的時候,是平等安住於慈心三昧之中而前去的。他一面平等安住於慈心三昧,一面為了化緣乞食而前往村落、城市、聚落、國家以及市集。當他抵達時,當地只要是安住於慈心的眾生,就會在堅慧比丘腳踏於門檻時,平等安住於慈心三昧。
「善男子!且看增上意樂、於善根生信以及信解空性之殊勝。因此,當堅慧比丘腳踏於門檻上之時,那所有的眾生就照著讓他們趣入慈心三昧的方式,平等安住於慈心三昧之中。此外,在那時候,天上的諸天見到堅慧比丘的慈心三昧的變化竟是如此這般,他們都發出這樣的驚歎:『哎!這位菩薩摩訶薩將成為彌勒(慈氏),因為他前往村落、城市、聚落、國家以及市集時,能令眾生平等安住於慈心三昧之故。』空中的諸天聽到天上的諸天發出如此的聲音,他們也隨聲附和著。
聽到這些聲音,四天王天的諸天、忉利天諸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淨居天諸天,便交相傳告,並說著:『多麼奇妙呀!這位菩薩摩訶薩將成為彌勒,因為他前往村落、城市、聚落、國家以及市集時,能令眾生平等安住於慈心三昧。』
「世尊寶蓋如來.應供.正遍知也對該名號感到歡喜,並做了授記:『這位堅慧菩薩比丘辭世之後,在一切生生世世,都會被稱為彌勒菩薩摩訶薩,廣為人所知。當他證得菩提時,也是這個名號。在他的世界中,有無量聲聞僧眾;在具足一切安樂的大寶莊嚴佛土、一切眾生集會之中,他將會成為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
「善男子!你也許認為當時名為堅慧比丘的,其實是其他人,而對此產生疑惑、猶豫、懷疑。但他在此後一切生生世世,都只會稱為『彌勒』。當他證得菩提時,也是只有這唯一的一個名號──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善男子!這便是其因緣。因此,彌勒菩薩摩訶薩被稱為慈氏。」
世尊說完彌勒菩薩摩訶薩往昔的事蹟時,三千大千世界立即出現六種震動,天上也傳來天人的歌詠,並降下花雨。隨後,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娑婆世間主梵天王,還有幾十萬天子,都拿著天曼陀羅花,朝著彌勒菩薩摩訶薩所在之處散撒而去,並說出這段話:
「哎!這位彌勒菩薩摩訶薩,為了饒益眾人而安住。也就是說,這是由於他為了眾人的安樂、關懷愛護世間眾生,為了諸多人天眾生的義利,使其獲得饒益與安樂,因此披著大鎧甲;如此這般,雖然尚未成就一切智,但已成辦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之義利。任何眾生,僅是聽聞彌勒菩薩摩訶薩的名號,將會善加獲得最上品的所得。那麼,若以肉眼親自見到彌勒而獲得歡喜,那些就更不待多言了。大德世尊!我們都頂禮彌勒菩薩摩訶薩。」
那些天子說這些話之後,天人、阿修羅等世間眾,連同眾人,齊聲說道:「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南無南無彌勒菩薩摩訶薩!」
世尊宣說此法門時,有一萬二千名眾生獲得了遠離塵垢的清淨法眼,也有五千名比丘從此不再受生於輪迴,內心從有漏法中獲得解脫。世尊也做了授記:「有數千眾生的善根已經成熟,他們將會在彌勒如來.應供.正遍知的眷屬第二會當中,現前成就阿羅漢果。」
隨後,阿難尊者從座位起身,將上衣的一側垂放下來,袒露右肩,並且右膝跪地,面向世尊所在處,雙手合掌,頂禮膜拜,向世尊稟道:「世尊!此法門的名稱是什麼呢?又該如何受持呢?」
世尊向阿難尊者說道:「阿難!因此,你應當以『彌勒初發心』之名受持此法門,也應當以『遊戲菩薩所問』、『菩薩授記』、『說如來印』、『菩薩各各別門』之名受持此法門,並廣為他人宣說。因此,現在囑咐你。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能鋪滿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供養諸如來;或者有人聽聞這部『彌勒菩薩摩訶薩初發趣』,心中嚮往、勤修菩提,以菩提願而發起信解心、受持、執持、通曉、修習、廣為他人宣說,則其福德將遠勝於前者。」
當時,世尊又用這些偈文給予開示:
「得人身甚難,佛出世亦難,
信於佛甚難,菩提心亦難。
(「獲得人身十分困難,佛陀出現於世也困難,
對佛陀具有信心很困難,發起菩提心也是難。)
「如是四事者,俱胝劫難得,
已得切莫捨,威勢勿徒費。
(「這四種情形,即使經過俱胝劫也很難得。
因此,既然已經擁有這些,請不要加以捨棄,不要讓威力、勢力平白被浪費掉了。)
「今已得人身,復值佛出世,
於佛已生信,亦發菩提心,
是故當精進,常時不放逸,
大仙不放逸,彼等證菩提。
(「如今已經獲得人身,佛陀也已經出現於世間,
對佛陀具有信心,並且已經發起菩提心,
因此,請發起精進心,時時都不要放逸。
諸位大仙就是因為不放逸,所以才證得菩提的。)
「佛一切諸法,根本門、理路,
精進不放逸,諸智當學此。」
(「佛陀一切諸法的根本之門以及諸理趣之道路,
就是不放逸以及精進心。諸位智者,也應當要修學此法。」)
世尊給予此番開示後,遊戲菩薩、彌勒菩薩等大眾,還有諸世間的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眷屬會眾,皆大歡喜,咸皆稱揚讚歎世尊所言。
聖彌勒發趣大乘經
印度和尚慧鎧、勝友、天主覺、大校譯師佛僧耶謝德等翻譯、校對、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