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出生,現居荷蘭鄉村的Stephanie,是圓滿法藏計畫的種子譯者,也是「願樂欲聞 • 佛經讀誦」活動的主要負責成員之一。

就讀大學期間,Stephanie身邊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常因語言不通造成誤解與隔閡,讓她萌生「希望透過翻譯,讓更多人了解彼此」的心願。當時,她還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直到2018年接觸佛法,深感其智慧殊勝無比,從此踏上學佛之路,並在心中生起學習藏文與翻譯佛經的願望。

為此,她親自前往西藏與印度,想尋找一位既能教授藏文,又具有佛法修持的老師。Stephanie 回憶道:「我花了一整年時間,探訪多所寺院與佛學院,始終未能找到真正適合的老師。」雖然歷程充滿失望與挫折,卻更加深她對「正法與善知識」的渴求。

2020年,欽哲仁波切鼓勵她前往印度學法。她依教奉行踏上旅程,竟然遇上印度疫情爆發,全境實施封鎖,她被困在一間小屋長達六個月,完全無法外出。「當時與我同一旅館內的幾位喇嘛,會講藏文與中文,他們不是專業教師,卻成為我學習藏文的起點。」喇嘛指導她藏文拼音、讀誦藏文經文,讓她在最封閉的時空裡,開啟了佛法學習的大門。

與此同時,Stephanie開始與執行長聯繫,進而申請種子譯者培訓計畫。回顧這段經歷,她深深感受到:「所有的因緣像是順流而生,一步步將我引導至此。」

正式成為計畫學員之前,Stephanie從未有過猶豫。「雖然之前的遭遇困難重重,比如疫情導致滯留,學藏文的曲折過程,但這些挑戰反而讓我更篤定。」她將每一次的困境,視為新的學習契機,「看似障礙,其實是轉機」,這句話已成為她修學路上的座右銘。

特別難忘的是2022年,她返回香港照顧生病的父親。當時藏文課已經開班,每週課程密集且進度緊湊。她不願請假落課,於是想方設法在醫院中持續學習。「每次陪父親去看診,都要等上三、四個小時。我會推著坐輪椅的父親,在醫院裡找個安靜的角落,用筆電連線上課。」

「陪伴父親的那段時光,我意識到自己能學佛,是多麼稀有而珍貴的福報。如果不用來努力學習,不就白白浪費這麼好的機緣。」Stephanie第一次深刻體會佛陀所說的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這段經歷至今讓我深深感恩,也深刻反思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是否真正入心。我在那段時間不斷思索《四法印》的內容,深感自己平日雖然學習很多經文,倘若沒有實踐與體證,也只是空談。」於是她重新發願,絕不虛度此生的學習與修行。 

談及當今佛典翻譯的挑戰,Stephanie指出:「我們這一代的新譯者,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過去譯者的共同課題——如何表達佛法中不同層次的含義。」另一個全新的難題是,AI翻譯技術進步神速,表面文字與語法的處理已不再困難,但她認為:「佛經翻譯要傳達的不只是文字,而是那層層精微的義理,以及譯者修持經驗的轉化。」

她進一步說明:「譯者的能力,在於如何將經文的理解與感受,轉換為翻譯的能量。優秀的譯者好比是能量轉換機,每讀一句經文,即吸收它的內容,重新轉化出來。在此之間,能夠保留多少原本的能量與意涵,是最困難的地方。」

對此,Stephanie分享獨到的觀點與解方:「譯者要克服這個挑戰,關鍵在於自身的修持。平日必須踏實的聞思修,如實修證,才能深刻領會經文中不同層次的意義。」亦即,唯有透過不斷內化與實踐,方能真正承載佛法的真義。

Stephanie 最受啟發的佛法語句,出自《入行論.智慧品》中的教言:「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她認為佛陀所教導的一切修行法門,核心目的皆是引導眾生開啟智慧;若不具足智慧,即使行善,也難以達成究竟的解脫。

她提到:「在實修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醒自己,留意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此刻心中浮現的一切──無論是看到、感覺到、聽到,還是想到。智慧如何在這些顯現中運作?它扮演著什麼角色?我希望每一個顯現,都能成為修持的一次經驗,一個協助。」正是這樣的覺知與觀照,使她能將學習與修行真正結合,不流於形式。

至於如何持續保有修學的熱情與動力,Stephanie分享:「要學會欣賞自己,以及每一個情緒的轉折;不論是考試失利後的大哭,還是課程完成後的輕鬆感,都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這份對自我的全然接納,成為支持她前行的重要力量。

最後,她真誠鼓勵未來有志投入佛典翻譯的學員:「學藏文不僅是學會一種語言,而是要以學佛的心來面對。如果能將藏文視為每一天、每一刻的修持,真的會從根本改變,學習的品質和心態會完全不同。這不只是知識的獲得,而是一種心靈的成長。」

寧靜簡單的生活日常,讓Stephanie 得以長時間安靜學修。在成為優秀譯者的路上,她始終以智慧為依歸,處處用心,日益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