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甘珠爾》的意義與挑戰——張昆晟老師

《甘珠爾》是藏文大藏經的一個部類,從冊數來看,其篇幅約占全套大藏經的32%。「甘」的意思是「佛陀的話語」,「珠爾」則是「翻譯」,也即譯文。

對於佛教徒,佛陀話語的價值不言可喻;放眼全世界,他的話語也同樣是無價的。佛陀話語所乘載的內涵,著重於事物的真實樣態、洞察此種樣態的智慧,以及開展這種智慧的方法。如此洞察真實的智慧,能幫助人們從較為宏大的視角看待生命,擺脫各式各樣的內心糾纏及其不良後果。 所以,無論是否為佛教徒,任何人都可以從佛陀的話當中獲益。

經典的文字記載著佛陀與弟子互動的語錄以及關於這些互動場景的描述,使讀者得以跨過時間的藩籬,與佛陀的智慧建立起連結。至於異文化、異語文間的差距,則可由「翻譯」來拉近。因此,翻譯佛陀的話語,能幫助我們用自己熟悉的語文,更加親近佛陀智慧。

佛教源於印度。在翻譯成漢文與藏文的過程中,漢藏兩地都經歷了為這種特殊的經典發展專屬表達形式(佛典語文)的歷程。面對積累千年、極其豐富的漢文佛典語彙,以及這些以藏文呈現的印度佛教經典內涵,我們在今日要翻譯佛典時,面臨著巨大的專業挑戰:既要試圖從藏文中窺見印度的智慧寶藏,呈現譯文時又要兼顧可讀性,並且不斷自我提醒:「任何語言及文化本質在上都是積累而成的,因此,傳承這些智慧及其載體(文字)是必須的」。

為此,我們的每一部新譯經典,都兼採佛典語文以及現代書面語這二種文字形式呈現,希望藉此為讀者提供一種新閱讀經驗的可能性──在閱讀新譯經典的同時,間接卻自然地開啟銜接古譯經典的大門;既能讀懂經文的字面意思,也能觸類旁通,透過閱讀佛經的譯文,一方面避免因地理隔閡與文字傳統差異所造成的理解障礙,也能跨越時代的差異,使得源於印度、弘於漢藏的佛法智慧,普遍流淌、浸潤於每個讀者的心田。

在技術層面上面臨的難度無庸贅言,然而技術其實並非我們最難突破、最嚴峻的課題。當今人們(包括佛教徒)對佛典的消極態度,其實才是佛典存在意義的主要挑戰,這一關鍵問題,對於古譯、新譯經典的研習、傳播而言,並無不同。當然,只要我們懂得換個方向、調整思考的模式,挑戰也可以是契機。

總有人說,佛經難讀難懂,所以不願意親近。在知識碎片化、大家對於事物的注意力持續變動的速食時代,「親近經典」這件事,聽起來是多麼缺乏吸引力、多麼陳腐八股的事呀!作為佛典翻譯事業的工作者,我們必須正視並試著承繼古老文明傳統,又希望為佛法的弘揚注入活水,讓更多的人從佛典中的智慧受益。所以,我們需要爭取更多人對佛典與佛法的重視與認同,增加新譯佛典的使用率,讓新譯、古譯佛典,都成為新世代佛陀追隨者們的良伴,而不只是另一本放在架上的藏書,或是電腦裡新增的另一筆檔案。

實際上,佛陀的話語,其難處不在於文字,而在於性質。他的話語不僅只是文字、語言──我們在佛經中看到的「佛教」二字,意思就是「佛陀所教導、傳達的內容」,也就是覺悟智慧的傳達與展現。佛陀的教法,不是機械式的人工產品,更不是生活的止痛藥。因此,佛經並不像藥品說明書,只有教條式的操作指令,其內容也不是死氣沉沉的陳腔濫調、立意過高的道德勸說,匆匆一瞥便船過水無痕、無庸再讀。佛典的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字,都像一件藝術品,能夠引著我們探尋內心智慧的無限風光,重新認識自己天賦的美好質地。透過閱讀佛典、沉浸於佛典之中,讀者都可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從中獲得啟發與體會。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價值與意義,就是佛典翻譯事業繼往開來的使命,既充滿挑戰,又富藏生機,都是有待耕耘的田畝。

因此,我認為我們在本務上,一方面要持續將未譯為漢文的佛經譯出,另一方面也希望推廣佛典的好,擴大讀者的範圍,讓更多有志一同的人有機會以佛典為交集,因交集而相遇;願他們都能在各自的生活中,發掘佛經字裡行間的智慧,反覆品嘗古譯、新譯的佛典。這樣積極的「行動參與」,有助於深化我們對佛陀智慧的認識,提供沉澱思維的養分;從更廣的意義而言,也有助於逐步打造出一種弘揚佛典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