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佛典護持計畫—慧燈除蛇惑 心淨如意寶

【圓滿法藏‧佛典漢譯】首次開放護持《一百五十讚佛頌》與《中觀五蘊論》兩部佛典的翻譯計畫。

目前這兩部經論已進入正式翻譯階段,歡迎法友們與我們一同護持迴向。無論是贊助一面貝葉的心意、單次或定期的護持,您的每一份虔敬供養,都將是推進佛典漢譯計畫的力量!

為了感謝大家的發心,我們希望贈送每一位護持者一個精心設計的胸針,也以此祝福大家蛇年吉祥。

【蛇】字書法: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設計師:張春靜)

線上捐款125美金以上者,可另獲贈限量版的【蛇與繩寓言真絲方巾】一條,設計靈感源於欽哲仁波切親自題字的書法,以及仁波切在《近乎佛教徒》 (簡體:《正見》) 中「蛇與繩索」的空性譬喻。

請您在捐款表格中,勾選【留言給我們】,然後後面並寫上:「希望護持《一百五十佛讚頌》與《中觀五蘊論》翻譯」,以及您的姓名和地址。如您捐款超過125美金,請附註您希望的絲巾顏色。顏色: 1號蘇梅紅、2號法翠綠、3號雅梨黃

【蛇】字書法: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設計師:張迎  尺寸:70 x 70公分)

這款方巾的設計靈感,取材自宗薩欽哲仁波切多次講述的「蛇與繩索」故事:假如房間內一片昏暗,地上有一條繩子,看見繩子的人可能會將它誤認為蛇,那是源於一種慣性的思維形態所致。誤認之後,他或許驚恐萬分,甚至被嚇死。正如輪迴的本質一般,究竟上,根本沒有痛苦,也沒有天堂、餓鬼、地獄的存在,卻依然使眾生深陷怖畏、感到痛苦。這時如果有人將燈打開,讓人看清楚那是一條繩子而不是蛇,當下就能從驚恐中立即解脫。


《一百五十讚佛頌》簡介

《一百五十讚佛頌》是古印度佛教文學的璀璨明珠,由尊者摩咥裡制吒(Mātṛceṭa,意譯「母僕」)所著。這位與馬鳴齊名的詩壇巨匠,被唐代高僧義淨譽為「西方宏才碩德、秀冠群英之人」,佛陀更曾在諸多經典中為他授記。在他的傳世作品中,有兩部最為有名:《四百讚》(亦稱《讚應讚》)與《一百五十讚》。這兩部作品不僅成為了印度佛教的文學典範,更被後代大德論師奉為圭臬。如義淨法師所說:「西方造讚頌者,莫不咸同祖習;無著、世親菩薩,悉皆仰趾。」古印度僧眾初入寺院時,在學習五戒十戒等戒律後,必先研習此二讚,才能進階學習其他經論,這一傳統通貫於大小乘各派。

義淨三藏曾以六重殊勝詮釋學習此讚的意義:一者了解佛陀深遠功德,二者通曉行文章法次第,三者淨化舌根語言莊嚴,四者誦持開闊胸襟氣度,五者登壇說法無所畏怯,六者持誦延壽祛病安康。

這部佛讚的注釋也有多種:陳那菩薩於每原頌前增補一頌,彙成三百頌《雜讚》;後釋迦提婆復於陳那注疏前再添一頌,終成四百五十頌《糅雜讚》;此外還有僅存於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由樂喜論師(*Nandipriya)所作的注釋。 現存漢譯本雖為義淨三藏精誠所譯,然通過對比梵文原典及藏譯本,可以發現其譯本側重意譯而與原文略有參差。為此,圓滿法藏翻譯團隊以樂喜論師(*Nandipriya)的注釋為依憑,依據梵藏文本,譯出古典偈頌體與現代散文體雙版本《本頌》及《釋》,並插入了第八世尊者與第七世班禪大師的經師雍增·耶喜堅贊大師所作的科判。此舉既存梵語詩律之典雅,復彰漢語文脈之流麗,使當代讀者得以透過精確譯文,體悟佛陀功德之浩瀚與讚頌文學之精微。

《中觀五蘊論》簡介
《中觀五蘊論》 Candrakīrti’s Pañcaskandha-prakaraṇa

藏文大藏經中完整保存的唯一一部系統、深入以中觀見講解五蘊及相關解脫道理的論典。根據各種內外證據,此論作者可確立為七世紀中觀應成派大德月稱論師(Candrakīrti)。在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此論文本有二種,其一以獨立經題存在(D3866),為阿底峽尊者與納措譯師所譯出;另一以引文形式萃集於無畏生護大師(11至12世紀)的《牟尼祕意莊嚴》(Munimatālaṃkāra, D3903)一書中,由不同譯師翻譯並校訂。此第二種文本的支持,以及特別是近年來CTRC保藏的《牟尼祕意莊嚴》梵文貝葉本的公開及有學者相繼整理出的其中《中觀五蘊論》部分的梵文,為深入研究以及翻譯此部重要論典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本論特色:

  • 不僅行文邏輯縝密,理路貫通,而且處處以精妙譬喻,配合難點的講解,能令讀者疑難冰釋,宛然會意;
  • 在色蘊章中提供了一段對「無表色」及其修行意義的詳細講說,是從其他阿毘達磨論典中難以尋獲的一個完整教授,極其珍貴;
  • 在行蘊章心所法一節講解「慧心所」處,開示中觀見,闡明緣起性空,破除二邊,理路精闢,為全論高潮及核心,亦為此論作者乃中觀應成派月稱論師權威性無容置疑之內在證據。

我們已知,藏漢佛教經典中均保留有豐富的有部、經部及瑜伽行派關於五蘊及阿毘達磨理論修習傳統,而漢傳大藏經中則更特別保存《大毘婆沙論》等為代表的完整下部對法論典,而中觀派對於五蘊與阿毘達磨理論修習的論典則如鳳毛麟角。因此本論的譯介十分重要,並對學習理解五蘊及二諦等關乎佛教解脫教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